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世居天津的霍家,祖籍位於河北東光安樂屯,屬武術之鄉滄州一帶。家學淵源,霍家流傳的武藝,叫秘宗拳,又稱“迷蹤拳”、“燕青拳”。這套拳法單純是為技擊打鬥而生,輕巧敏捷,靈活多變。溯其來源,顧名思義,這套拳種又套用了名人的頭銜,有說它源於少林,岳飛師父周侗精於此技,後傳盧俊義,再傳燕青,於是發揚光大,就此流傳。

不管如何,這套拳法還是流傳了下來,秘宗拳出自少林,後傳至清代“萬能手”孫通,再傳五個分支,其中一個分支,就是東光縣的霍旭武,並加以改進,為“霍氏練拳七十二式”,成為霍家獨門絕技。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01 平民出身

霍旭武的兒子叫霍恩第,常出入關東,以保鏢為業。據說他秘宗拳無雙無對,而且行俠仗義,在縣裡很是出名。而霍恩第有三個兒子,第二個兒子霍元甲,字俊卿,出生於1868年,家族行四,所以往後的日子還有人稱他為“霍四爺”。

霍元甲從外表看,實在沒法跟他說出“根骨精奇、武學奇才”這種唬人的話,因為這孩子體弱多病,面黃肌瘦,甚至連老爹都不對他傳播家傳絕學抱有指望。然而,出生在這樣的武學家庭,想不耳濡目染都難,霍元甲人小志不短,暗中偷學,悄悄在樹林中練習,竟在某個秋天,打敗了一個上門尋隙滋事的武師。此時的霍元甲,二十出頭,在眾兄弟都沒能有出彩表演的時候,他挺身而出,讓父親為之瞠目不已。

霍元甲不比葉問這種富二代,他別無長處,只有練過武養了氣力,於是住到天津衛,以擔柴為生。擔柴也就罷了,偏偏他力大無比,每次擔的柴都好幾百斤,自然被同行人眼紅妒忌,於是“腳行”的人來了。

“腳行”是搬運工所組成的組織,他們見這“臭小子”居然如此不留情地搶生意,二話不說,派了幾個混混,就來強收保護費。結果可想而知,保護費沒收到,混混們被揍了個七葷八素,腳行的掌櫃還上門道了歉,並將霍元甲納入腳行裡當了管事。

原本是搶生意的對手,此刻居然成了老大。更讓混混們鬱悶的是,霍元甲一身正氣,居然取締了保護費在內的各種雜稅,他們紛紛使手段耍心眼搞排擠,霍元甲也不想待了,於是辭去管事,到北門外竹巷一家藥棧,繼續當他的搬運工。

這時的霍元甲一直髮揚著他的優良傳統,動不動就力扛千斤。有一次,藥店的夥計去挑水,發現不知道是誰把兩個巨大的青石擋在了井口,搬之不動,霍元甲出場,說道哪個傢伙做的好事,定是衝著我來的。於是雙手扶著青石,一推一送,輕鬆微笑不帶喘,贏得眾人喝彩,並送他一個外號“霍大力士”。

後來,霍元甲才知道,挑戰他的人來自北京的源順鏢局。值得一提的是,霍元甲打工的地方叫“懷慶藥棧”,掌櫃的名字是電影、電視劇中常見的一位專職配角——農勁蓀。未來的某一天,當力大無窮的腳伕與海歸的進步分子相遇相識,這位普通的腳伕,即將完成從平民到英雄的偉大蛻變。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02 為往昔情義,盜回大刀王五的首級屍身

霍大力士名揚津門,1896年,一名漢子帶藝投師,後來成為霍元甲最出名的門徒,他是陳真的原型,叫劉振聲,江湖人稱“閃電手飛燕子劉”。兩年後,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詔書,啟動戊戌變法。百日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維新到此結束。

貧民出身的霍腳伕對這次變法的始末可能還不是很敏感,但是後續的事件,讓他逐漸明白了這件大事的意義。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為明變法決心,以醒世人,放棄出逃機會,被斬於宣武門外菜市口。譚嗣同生前在京結交過一個好友,這個好友是武林名俠,廣交豪傑,也就是源順鏢局的東主。此人在譚嗣同入獄期間頻繁活動,買通獄卒,聯絡各方人士,卻遭譚拒絕出逃,他就是後世人稱“大刀王五”的一代拳師王正誼。王正誼知道譚嗣同被殺,悲憤異常,屢次組織暗殺活動,入京行刺清廷要員,卻屢屢失敗,成為欽犯逃脫在外,頻繁出入京津一帶。

源順鏢局的人曾與霍元甲因為推青石而彼此相識,再加上王正誼本就認識霍恩第,同行之間互有往來,因緣匪淺。雖然年紀相差甚大,霍元甲卻與王正誼成了忘年之交,相談甚洽,兩人聊天聊地聊武術,聊變法聊救國,還通過後者結識了奇人劉鶚(《老殘遊記》作者)。

好景不長,其後兩年,庚子之變發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大刀王五與之抗爭,寡不敵眾,被侵略者梟首示眾,懸於前門樓上。

為了往昔情義,霍元甲也憤然而起,但勢單力孤,靠傳統武術抵擋洋人的洋槍洋炮已經不可能,霍元甲只好獨自帶著徒弟劉振聲,偷偷潛入北京。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當時北京城裡到處都是趾高氣揚的八國聯軍士兵,他們到處設卡,對於中國人不但言語侮辱,動則打殺,霍元甲這種臉上寫著“我會武功想報仇”的人,只能暗中潛入,順便去看一下源順鏢局的情況。源順鏢局基本上是樹倒猢猻散了,王正誼的住處也被查封,霍元甲知道很難有幫手了,除了一個人。於是,師徒倆溜進了老殘劉鶚的家裡。

劉鶚打通各方關係,拿到了前門樓左近地形圖,霍元甲瞭解洋人大致部署,在某個深夜,帶上劉振聲出發了。上天並沒有戲弄他,他成功盜回了王正誼的首級屍身,鄭重合葬。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03 嚇退吹牛的俄國大力士

盲目排外的神拳不能挽救中國,並不代表武藝就此一無是處。無數有思想的武術家已經有了這個共識: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

遇上農勁蓀之後,霍元甲的這個念頭更加強烈。農勁蓀,安徽宣德人,原籍河北,出身書香世家,青年留學日本,,歸國經營父親遺留藥棧,廣交豪傑,以俟良機。

農勁蓀歸國結識霍元甲應該在庚子之亂前後。兩人交好後,農勁蓀一直在經濟上資助霍元甲,他們也不止一次談天談地談救國,農先生的學識遠勝大刀王五,所以對霍四爺的灌溉陶冶自然也更深。強種強身的救國理想還在遠方,實現理想前,還有一些事等著霍元甲完成。

因為與洋人的下一個公開交鋒機會,已經到來。

1901年,俄國人斯其凡洛夫在津戲園賣藝,登報紙發廣告,吹噓自己為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病夫之國無人敢攖其鋒。

言行之囂張,態度之惡劣,真是痛扁一萬次也絲毫不過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病夫”這個讓中國人無比痛恨的貶義詞出現了。

流傳於後世電影電視劇中的“東亞病夫”一詞並非緣起於此。早在1896年,就有英國人在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發表文章評價甲午戰爭,梁啟超將原文一句譯為:“

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在李小龍的電影裡,擊碎“東亞病夫”的牌匾讓無數國人血為之沸。但清廷末年,武風日下,國人吸食鴉片成癮,積弱不堪,列強侵犯,如入無人之境。東亞病夫,並非無稽之談。

霍元甲帶上劉振聲(跟班)和農勁蓀(翻譯),跑到戲園說明來意。管事不敢怠慢,當即與斯其凡洛夫通報,後者一聽有人來了,興沖沖跑到臺上,開始表演把戲。

根據流傳的民間故事,這套把戲,由舉啞鈴、卷鐵板、斷鐵鏈組成。以舉啞鈴為例,大力士手腳共舉三個啞鈴,並在啞鈴上放置鐵板,又在鐵板上放置桌椅,由四個人坐定,依然如履平地,以此炫示力大無窮,並揚言還要在戲園表演三天,不服的可以上來比試。

霍元甲不僅不服,還很不爽,一躍上臺,說自己是病夫霍元甲,願來領教高招。

大力士也沒想到,自己隨口吹牛,居然惹來了一頭猛虎。這時候,霍元甲的威名已經傳遍京津,管事介紹完他的來歷,斯其凡洛夫臉色已經越來越難看。於是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大力士不打了,他說了一番話,大意是兄弟只是來表演把戲的,動手動腳多不好,霍四爺遠道而來,大家不如化干戈為玉帛吧,誤會誤會,都是一場誤會。

霍爺才懶得跟你誤會,於是約定條件,先修正世界第一的說法,再賠禮道歉。

此事以霍大力士嚇跑俄大力士的戰果告終,一度掀起軒然大波,霍元甲的威名瞬間傳遍中國。

無獨有偶,八年多以後,又一名所謂英國大力士奧皮音在上海大放厥詞,事件基本上跟俄國人還是一樣的,而且這個奧皮音連身份都跟前輩很像,他是在戲臺上表演舉重秀健美肌肉的,得意忘形之下,誇下海口要打敗所有中國武師。

這件事又一次在武林中點燃導火線,武術家們痛罵其人之餘,不約而同把眼光望向當時的幾位成名大家,霍元甲動作快,馬上在報紙登書應戰。

在李連杰的電影《霍元甲》裡,霍四爺用高超的武藝、高尚的武德折服了這個大力士,並順帶將中國文化友好地傳播了一下,但在歷史中,精武創始人之一陳公哲在撰寫的書裡說道,奧皮音居然爽約了。

晚清政論家汪康年在《汪穰卿筆記》裡解釋:並非大力士被嚇跑,而是因為雙方的比武規則差異太大,規矩無法統一,只好作罷。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04 英雄離世

1910年6月,陳公哲、陳鐵生、農勁蓀在上海發起並組織集資成立精武體操會,聘請各方武林人士任教,總教師就是霍元甲。

精武體操會後來重組改名為“上海精武體育會”,簡稱為“精武會”,卻不像電影所述的“精武門”一說。它是民間組織,是武術體操學校,並不是武林幫派。

霍元甲的理想實現了。他的理想是強身強國,跟孫祿堂等人差不多,是廣收門徒,發揚武術精神。確切地說,就算沒有精武體操會,他應該也曾教過不少徒弟,應該也能實現理想。但這個組織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發起者參與者並不僅他一人,也不僅農勁蓀一個,它的身後是廣大的社會名流(如陳公哲、盧煒昌、姚蟾伯,並稱“精武三傑”,是精武會第一批學生,也是商界鉅子,更是精武會早期得以發展壯大的功臣)。

創立精武會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一直為後世所議論。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1983年,由香港電視界出品的20集電視連續劇《大俠霍元甲》在廣東電視臺首播,之後在各地電視臺播放,該劇是中國內地引進的第一部香港電視劇集,每週播出之時收視率極高,盛況空前,影視紅星黃元申、梁小龍、米雪更是憑藉此片成為內地人氣偶像。

霍元甲憑著一腔熱血與愛國情操,收徒授藝,提升國民素質。

樹大招風,很快,霍元甲收到了來自日本柔道隊的挑戰邀請。霍元甲雖然嚇退英俄武士,但究竟有沒有真才實學,試試才知道。

於是舉世聞名的霍四爺打鬼子的故事,就此展開。

柔道隊邀請精武會師徒前往位於虹口的道場,表示想進行切磋研究,並請了公證人。

對方有十幾人,師父總不能一馬當先,劉振聲便上場了。他聽從師父的戰法部署,穩如泰山地紮在臺上,以靜制動,後發先至。

不管日本柔道手怎麼周旋,怎麼鎖喉纏腿,都不能撼動劉振聲分毫,一一落敗。就算他們派出了力氣最大的選手,也被劉振聲一腳踹翻在地。

己方連敗五人,不開心的日本柔道領隊只好出馬了。

領隊出馬了,霍師父也瀟灑登場。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接下來的描述出自霍家拳的傳人,領隊跟霍元甲交上了手,久攻不下,情急之間就使了陰招,刷的一下攻向霍四爺的襠部,霍元甲不慌不亂,虛晃一招,使一記“掌手雷”,只這麼一下,就不小心把領隊的臂骨打折了。

餘下來的日本人紛紛衝了上來,被公證人攔住,宣佈霍元甲獲勝。作為中國的老冤家,日本人輸得一塌糊塗,所以霍元甲這次長的士氣簡直讓人熱血沸騰,而且傳頌許久,百年不衰。

此刻,霍元甲外抵列強,內授絕藝,武輩影從,萬人敬仰,隨著他頻繁的出鏡率,霍家與精武會的聲譽與名望無疑達到了極點。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噩耗傳出來了。

霍元甲不明不白地去世了,終年四十二歲。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05 後世的風雲

對於霍元甲,後世的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爭議。

第一個話題,也是清末民初的疑團之一:霍元甲,究竟怎麼死的?

在電影《霍元甲》中,李連杰扮演的霍元甲與日本人比武中途,吐血而亡,原因是中了日本人下的毒藥。這當然只是編劇處理的藝術手法,如此便增加了霍英雄為民族大義而殉難的悲劇色彩。

真實的答案就在民國著名武俠小說家平江不肖生(向愷然)的《近代俠義英雄傳》中。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1986年,天津市西青區整修了霍元甲故居、修建了霍元甲陵園,用以紀念這位名震中外的愛國武術家。霍元甲故居紀念館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園兩部分組成。故居建於清同治初年。1997年,在其原址翻蓋成青磚瓦房的三合院。故居內陳列了一些霍元甲練武時所用的武器和精武會的會旗等文物。

“內家常以‘鐵櫃盛玻璃’的譬喻,形容、挖苦做外家的……這譬喻的用意,就是說做外家功夫的人,從皮膚上用功,臟腑是不過問的。縱然練到絕頂,也不過將皮膚練得如鐵櫃一樣,而五臟六腑卻如玻璃一般脆弱;有時和人相打起來,皮膚雖能保得不破,但臟腑受傷是免不了的。”

簡而言之,秘宗拳注重外家拳腳,對內家氣功涉獵不多,久而久之,如同七傷拳一樣,傷人必傷己,聯繫霍元甲幼時體弱多病的特徵,他練功時不得其法亦是可能,所以後來經戰無數,身體卻越來越差,甚至落下肺病、咯血病這樣的說法。霍元甲自身有病患,所以需要求醫,於是接下來,我們看到了後續的結果。

第二種說法是比武之後,日本人宴請了霍元甲師徒,聲稱是化干戈為玉帛。得知了霍元甲的老毛病,他們慷慨地介紹了一名叫秋野的日本醫生為其診治。秋野為霍元甲開了幾劑仁丹藥方,霍元甲也毫不懷疑,哪知服藥之後,居然病情日漸惡化,數月之後,終於吐血暴斃。

精武會的弟子悲痛之餘,拿霍元甲後來服用的仁丹去檢查,發現裡面有一種慢性爛肺藥的成分。於是霍元甲之死真相大白。

在精武會的史料《精武本紀》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及至1989年重修霍元甲陵園,這位民族英雄的遺骨被拿出化驗,查出砷化物成分(傷肝腎、神經系統,可致肝癌皮膚癌),終於證實霍是被毒死的。這個說法,也越來越為廣大人民群眾及影視創作者所接受。

而第三個說法是霍元甲在比武時舊病復發,最後病入膏肓,終於與世長辭。

雖然這三種觀點以第二種較得人心而獲勝,但這個話題並沒有爭論的意義,因為接下來的話題才是重點,即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於是我們不得不搬出之前精武體操會成立的目的。

一種觀點認為:既然霍元甲並未跟傳得沸沸揚揚的外國大力士動手過招,而且考慮到農勁蓀同盟會成員的身份,霍元甲的名望只是借勢公關,是為了宣傳精武體操會所打造的品牌,換言之,霍元甲是宣傳的棋子,是被架上神壇的。

這種觀點一度引起譁然,於是無數人以公知姿態大加批判國民劣根性,認為中國人意淫精神太過,喜歡通過塑造民族英雄打敗外國侵略者的高大形象來滿足自己的虛榮與快意。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從以上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俄國大力士被嚇跑確實是事實,我們不能排除霍元甲之前有跟外國人動手的可能性。然而談及所謂目的,應該也是存在的,因為自精武體操會後,各地民間武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諸如次年在天津由葉雲表、馬鳳圖、李存義等人參與創立的中華武士會。

精武體操會作為第一個民間武術團體,需要一個合適的代言人。民國武術家多如過江之鯽,霍元甲能執掌總教師,並非一時之幸。在異邦每次的挑戰中,他都能積極地挺身而出,在強身強國的道路上,他不吝將霍家拳對外相授。不管有無實際交戰,不管他的武功是否能夠敗盡夷狄,他的大無畏、他的滿腔正氣,都不是任何因素和適度炒作所能抹殺掩蓋的。

“精武三傑”及霍元甲之子霍東閣繼承遺志,將精武體育會發展壯大,促進了日後無數個武術團體的誕生,對後來中央國術館、地方國術館等官方機構的設立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霍元甲是否被過度神化?

雖然再強大的武術依然擋不住槍炮,但精武會的“尚武”精神,終成為堅韌的民族氣節。武從來都不是無堅不摧的利器,只有俠才是無往不勝的精神。

霍元甲的俠氣從未走下神壇,一直在神壇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