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浮厝512


問題: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前言

題主的這個問題出自於《舊唐書·楊炯傳》

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炯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雖然排名是:王楊盧駱。但是楊炯似乎並不服氣,說出了“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不平之語。

而且,當時有人同意他的這種看法。都有誰這樣贊同他呢?

一、宰相的肯定

唐朝劉肅的《大唐新語》記載:

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這段話,也被記錄了《舊唐書》中:

其後崔融、李嶠、張說俱重四傑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跡,固非常流所及。炯與照鄰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說曰:"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崔融,李嶠,都是初唐"文章四友"中的人物。兩外兩個人是: 蘇味道、杜審言(杜甫爺爺)。

張說,是三次為宰相,一代文宗,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宰相張說評價說:

楊炯這個人非常有才, 比盧照鄰強, 一點也不比王勃差,他自己說‘愧在盧前’,其實是謙虛呀。

二、楊炯其人 十歲做官

歷史上有很多神童,明朝張居正12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宋朝晏殊14歲入試,賜同進士出身.

楊炯(650-?)也是小天才。 高宗顯慶四年(659),楊炯年僅十歲舉神童 。但是 仕途不那麼順利,16年以後,才制舉及第,補校書郎。

後來楊炯被幸運地選拔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掌太子東宮庶務。

可惜李顯即皇帝位55天就被廢為廬陵王。 因為堂弟參與徐敬業討武則天,楊炯被貶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被選任盈川(今浙江衢縣附近)令, 後來他也稱為”楊盈川“。

三、楊炯格律詩“實為正始”

關於楊炯和王勃的比較,胡應麟在《詩藪·內編》中評價 :

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

胡應麟認為楊炯的近體詩(即格律詩)是“正始”。所謂正始,即:

合乎禮儀、法則之始。

也就是說,他的近體詩,是初唐格律詩中,符合法則真正的第一人。

明朝學者許學夷《詩源辯體》中,評價楊炯的短篇是大部分都是標準的律詩:

析而論之,王與盧、駱綺靡者尚多,楊篇什雖寡,而綺靡者少,短篇則盡成律矣。

楊炯的詩傳下來35首 ,大部分是格律詩(30首五言律和五言排律)。

四、楊炯的五言律詩

1、《劉生》

卿家本六郡,年長入三秦。白璧酬知己,黃金謝主人。
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日暮歌鐘發,喧喧動四鄰。

這是一首標準的“平起仄收”五言律詩,押【真】韻 。

除了第一句用變格三仄尾以外,其他都是標準的律句,而且對仗、黏連沒有任何瑕疵。

初唐律詩常見的失粘、失對等現象都不存在。

2、《從軍行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是平起平收的五言律詩,押庚韻。第七句是律句的變格:寧為百夫長,平平仄平仄。

這首詩也是楊炯最有名的代表作。

3、《折楊柳》

邊地遙無極,徵人去不還。秋容凋翠羽,別淚損紅顏。望斷流星驛,心馳明月關。藁砧何處在?楊柳自堪攀。

這是四種律詩的第三種:仄起仄收, 押刪韻。 《折楊柳》是樂府古題,唐朝有不少詩人喜歡用格律詩方式寫樂府古題, 如李白《關山月》、沈佺期《獨不見》等。

楊炯的五律基本都是標準的律詩,平仄、粘連、對仗、押韻都非常講究。

結束語

楊炯的貢獻不僅僅是格律形式上的完善,在內容上也突破了齊梁"宮體"詩風,他的《出塞》、《戰城南》、《從軍行》、《紫騮馬》等,都是比較那個時期少見的題材。

因此張說、胡應麟等人對楊炯的評價甚高。

唐代劉肅的《大唐新語》還記錄了這麼一個故事:

時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等四人,以示行儉,曰:勃等雖有才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者,楊稍似沉靜,應至令長,並鮮克令終。”卒如其言。

當時吏部侍郎裴行儉善於看人,他認為初唐四傑這幾位,雖然有才名,可惜“浮躁淺露”,都不是富貴之命。果然被他說中了。

王勃被淹死,盧照鄰得惡疾投水,駱賓王兵敗後不知所終,楊炯最好,做到了縣令,可惜四十多歲就病死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楊炯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自幼就聰穎好學,楊炯的文采出眾,尤其擅長寫散文和詩歌,他的作品多為邊塞征戰詩,氣勢磅礴,使人感受到邊塞的壯闊,戰鬥的激烈和兵士們為國征戰的豪情。他的文風剛健有力,在當時獨樹一幟,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舊唐書·列傳一百四十·文苑上》寫道: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炯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為什麼楊炯會認為自己 “愧在盧前”而 “恥居王後”呢?

首先來說說“愧在盧前”吧。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盧照鄰年長楊炯二十歲左右,因此盧照鄰算是楊炯等人的前輩,而在古代中國,長幼尊卑向來十分重要。年長於自己的長輩盧照鄰排名居然在自己之後,不論是從真情實感而言還是隻是謙遜之詞,都絕不可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前輩排名於自己之後,所以楊炯才說道自己“愧在盧前”。更何況《竹林答問》中記載:

六朝之為有唐,四傑之力也。中間唯盧升之出入風騷,氣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盧前”,非虛語也。這其中的意思就是說初唐四傑中只有盧照鄰一人的風格遒古,不是其他三個人能夠相比的,楊炯的“愧在盧前”不是妄言。

那麼“恥居王後”又是為何呢?這其中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恥居王後”和“愧在盧前”一樣,是表示謙虛。王勃,字子安,和楊炯出生年代相近。楊炯和王勃都是那個時代的神童,王勃六歲能作文章,十歲即飽讀詩書,,十六歲就及第做官,是那個時代受人仰慕的天才。而楊炯也不差,楊炯在唐顯慶四年(659),也就是他才剛剛九歲時應弟子舉及第,被舉神童,此後一直在弘文館待制。天才總會有點恃才傲物,孤傲自賞,所以這裡理解的“恥居王後”的意思就是楊炯認為自己的排名居然在王勃之後,自己應當感到羞愧,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學水平。

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楊炯確實鄙夷王勃,對自己排名居於其後感到羞愧難當。這是因為王勃的人品在當時一直備受爭議。王勃為了贏得沛王李賢的歡心,為沛王寫下了《檄英王雞文》來討伐英王的鬥雞,為沛王助興。沒想到這篇文章傳到了皇帝手中,唐高宗看後十分生氣,認為王勃作為博士,居然寫這些歪門邪道的東西來討好他人,並挑撥離間皇子間的感情,因此被趕出京城。王勃辛辛苦苦謀得的前程就此打了水漂。

後來王勃又遭遇了一次打擊,他任虢州參軍期間,藏匿了一個名叫曹達的罪犯官奴,後來又將曹達殺死,沒想到走漏了風聲,因此犯了死罪,幸虧遇見了大赦,才堪堪保住了性命。正因為這兩件事,王勃在當時的評價一直不是很好,也難怪楊炯說出“恥居王後”了。

楊炯、王勃、盧照鄰都是那時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們的文學水平也得到了歷代文學家的讚賞。文學欣賞本就容易帶著主觀色彩和個人觀點,所以其實排名無關緊要,只要我們能從楊炯的詩歌中體會到邊塞的壯闊,從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感受到樓閣的壯美,從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中感受到真摯的情感就已經足夠了。


鄧海春


初唐四傑按排名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可以說這四人共同的特點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他們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陳,下啟沈宋,特別是在改變齊梁“宮體”浮靡詩風上,都作出了很大貢獻,因此被合稱為“初唐四傑”。事實上,四人的文風各有所長,難分伯仲,之所以會有如此排名,個人覺得與他們的詩作風格、內容是有一定關係的,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這四位詩人傳世名句的風采。

王勃的詩作內容充實,感情充沛,悲涼渾壯。傳世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楊炯的詩作風格豪邁開朗,感情真摯。傳世名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盧照鄰的詩作詞采富豔,內容廣闊,以韻致取勝。傳世名句: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駱賓王的詩作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靈活。傳世名句: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其實從四人的詩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氣最高,而事實上王勃在四人中成就也是最大的,所以按才華有如此排名,應是沒有異議的。那麼為什麼楊炯會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其實是與王勃的人品有關係的。

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前半句表現出了楊炯的謙虛,他認為自己不應該排在盧照鄰之前,應該排在四傑之末。而後半句,則是楊炯為人則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的表現。他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不認同王勃的才華,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王勃集序》中找到答案,其中他對王勃大加讚賞,推崇王勃的才華文品,但是他對王勃的為人處世卻有不滿,甚至是對其人品的不屑。那麼王勃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是的楊炯恥與之為伍呢?

最能體現王勃人品差的是這麼一件事,當初官奴曹達犯罪,跑來求王勃,王勃收留了他,但事情敗露後,他又把曹達給殺了以保自己,他的這種行為在楊炯眼裡絕對是可恥的行為,所以即使他才華再高,楊炯也會說出“恥居王後”的話語了。


我是盛說紛紜,聊聊歷史風雲人事,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多多交流!


盛說紛紜


楊炯的這番自我評價,符合他一貫的刻薄嘲弄習慣。

“愧在盧前”,是楊炯對自己的嘲弄,並從中享受雙重虛榮,一是享受公眾認定的“在盧前”的虛榮,二是享受對落後者故作謙虛的虛榮。

“恥居王後”,是對王勃的嘲弄。並從中享受“你其實並不怎麼樣”“我其實並不比你差”的虛榮。

說倒底,是虛榮心作崇下的吹牛逼!

初唐四傑都是神童級的天才。

王勃六歲便能寫出一手好文章,十六歲被授予“朝散郎”(文散官,沒什麼實際工作,但品級不低,從七品)。

楊炯是規規矩矩考試考出來的神童。唐代科舉,有一門神童科,針對的是十歲以下的稚齡考生,當然,考試要求不高,十歲的楊炯順利登科。

駱賓王七歲寫了一首詩,成了很多現代人從小讀到的第一首唐詩,那就是“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盧照鄰雖沒有神童之名,也是很早成名,才十幾歲的時候,就被比喻成是漢代的大才子司馬相如。

天才,都是恃才傲物、眼高於頂的人!

王勃的狂傲是出了名的,因為遊戲檄文,私德不檢,被罷免公職,即便如此,張狂的個性也一點不收斂,在參加慶賀滕王閣落成的盛會上,王勃悍然搶了南昌長官愛婿的風頭,全不在意最基本的人情世故。在飽受座客腹誹的同時,卻也留下了《滕王閣序》這樣的千古名篇。



楊炯的狂傲氣焰是一點不輸給王勃。楊炯曾經對自己鄙視的同僚直接打臉,管人家叫“麒麟楦”,什麼意思呢?就是徒有其表的草包:“你看那些演出麒麟戲的人,要畫出一個麒麟模樣的外殼套在驢子的背上,將驢子裝扮成麒麟。一旦揭去這層畫皮,驢子依舊只是驢子。”

這夠刻薄吧!

恃才傲物的人說話大多很刻薄,個人能力越強,越是無法容忍“豬一般的隊友”。

楊炯的這種性格,肯定要吃苦頭,把同僚都得罪了,仕途也就註定走不遠了。後來被放為盈川縣令,對本縣百姓也是以嚴酷著稱。所以說,才子如太陽,遠遠崇拜一下就好,千萬不能太靠近。

楊炯與王勃,同為文壇驕子,各擅勝場,又都是心浮氣躁、張狂放誕的天性,彼此間肯定有一些齟齬。

說出“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樣的話,對楊炯來說,實在是小菜一碟,無非圖一時嘴上快感。

實際情況,僅以詩歌的造詣而論,楊炯顯然不及王勃的才氣與曠達。但楊炯寫詩的題材比王勃要廣。楊炯雖然一生皆任文職,卻實在寫了不少邊塞詩,最出名的當推《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若楊炯生在現代,一定是武俠小說的忠實擁躉。

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即文藝評論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勃集序》,序中有這樣一句:“盧照鄰人間才傑,覽青規而輟九攻。”這是說以盧照鄰這樣的文學天才,在王勃的文章之前都要自愧不如。

看來,楊炯要麼對王勃的看法有所改變,要麼是因為死者為大,不再一爭長短了。


陳不過敏


初唐四傑:王勃 樣炯 盧照鄰 駱賓王

這句話裡的“盧”和王我們都知道是初唐四傑裡面的兩個人,盧就是盧照鄰,而王就是王勃,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再明顯不過,表示自己排在盧照鄰的前面感到羞愧,而排在王勃的後面感到恥辱。

首先“愧在盧前,恥於王后”的出處

一、楊炯這句話的出處

《舊唐書·列傳一百四十·文苑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炯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二、楊炯為什麼會這麼說

我推測,這是楊炯一開始聽到這個排名時的感想。盧照鄰較王勃、楊炯年長十幾歲,四人齊名之時,想必盧照鄰已詩文已較為成熟,楊炯面對年長而又詩文著述頗豐的盧照鄰,愧在盧前,也是應當。與之同時的才子崔融說這是楊炯謙虛,差不許多吧。

至於“恥居王後”,這一“恥”,怎麼看也有些“言重了”。應該和“愧”差不多的意思,並不能當“恥辱”講。

王勃、楊炯兩人均年少成名,楊炯更是被舉為“神童”,王勃恃才傲物,楊炯被國之重器裴行儉評為“楊子沉靜”,裴認為楊的器識為四子之首。

一方面,楊炯可能心裡有些不服;另一方面,我覺得更多的是楊炯,本身恥居人後,有種當老二的不甘,也有更加發奮,意圖超過王勃的意思。






古典詩詞


初唐時期,詩仙,詩聖和詩佛尚未誕生,那麼文壇上誰為翹楚呢?當時的“初唐四傑”脫穎而出,這是一個文學青年組合。人們依據才華來給四人排行為“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古往今來,有高低之分,肯定就有人心裡不平衡。對於初唐四傑的排行自然也不例外。位居第二的楊炯就對自己的排名頗有微詞,他說:

“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這意思顯而易見,就是我很慚愧排在盧照鄰的前面,但是對於排在王勃的後面我深感不恥。

我們就很納悶了,為什麼楊炯這樣說呢?

畢竟他曾經寫過一本文學書籍《王子安集序》,在書中可是對王勃的作品大加讚賞,還極為推崇。

然而“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種前後不一的想法裡,究竟傳達什麼呢?

引經據典,我們不難發現楊炯和王勃都是公元650年出生,而且都是少年神童。王勃六歲成名,十六歲進士及第授官職;楊炯十一歲及第代職,被舉神童。同樣都是幼年成名,王勃確實比楊炯要早些,而且王勃的作品確實比楊炯要出彩很多,這一點楊炯也甘拜下風。

楊炯說“恥居王後”,大概是想表達他對王勃的人品所不恥吧。

王勃一生犯過兩次錯誤:一次是在沛王府當值擔任修撰時,禍起鬥雞賦;另一次是殺死自己藏匿的官奴。這兩點足以讓很多文人包括楊炯所看輕。

話說,王勃在沛王府任職時,翫忽職守。一天沛王和英王鬥雞,可能因為正值少年愛玩天性,他沒有去勸導沛王學習,反而充當拉拉隊為沛王加油。文人加油的方式無非是賣弄文采,王勃也不例外即興揮筆寫下一篇《檄英王雞文》。這可不得了,鬥雞本來就影響不好,他還寫出文章來,關鍵是當時的朝堂正趕上多事之秋(立儲君),皇帝最忌諱有朝臣站隊。剛好王勃犯了大忌,這事被當時的有心人拿出來最文章,傳到了唐高宗手裡,他大發雷霆,當即欽命把王勃逐出長安,斷了他的仕途。

第二件事的起因是王勃一心求仕不得,平靜幾年後在友人的推薦下謀得一個參軍的職位。本來他自己也是恃才傲物,時常與同事相處不好。當時他私藏了一個犯罪的官奴,因為怕事情敗露他殺了那個人。古代殺人抵命,王勃因此獲罪。

在古代文人看來,德才兼備才是大家。王勃雖然才華不凡,但人品有瑕疵,楊炯又是嫉惡如仇的文人,自然對王勃的人品不看好,所以才說“恥居王後”。當然在《舊唐書·裴行儉傳》就有說法是“楊王盧駱”,這裡楊炯就位列第一,說明他還是能與王勃爭個高低的。

至於,他為什麼這麼推崇盧照鄰,說“愧居盧後”呢?

盧照鄰出生於公元630年,比楊炯和王勃年長二十歲,他給後人留下的作品最著名當屬《長安古意》,詩中的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千古流芳。還有《病梨樹賦》中一句“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也成為我們經常使用的名句。

古代人很重視長輩有序,楊炯說“愧居盧後”一部分原因是盧照鄰年長,他作為晚輩不合禮儀;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自愧不如盧照鄰的才華高;最重要的是盧照鄰的一生境遇讓他很受感動。

盧照鄰出生名門望族,博覽詩書。在鄧王李元裕的府中任職時,很受賞識,鄧王曾把他視作西漢的史學家司馬相如看待。可見,盧照鄰的才華之高。

不幸的是,盧照鄰一生命運坎坷。他受家族牽連,被橫禍下獄,差點致死。後來又患上疾病,導致手足殘廢。飽受病痛折磨的他,不得已離開仕途生涯,獨自一人前往具茨山,置辦田園,開鑿潁水,又給自己置辦了一口棺槨,等待死亡來臨。

《據新唐書》本傳記載他:

“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

他的《五悲文》多對不平而鳴,正如他的心聲一般,獨臥深山,病魔纏身,親朋疏遠,世人誤解。空留一身才氣,其悲痛之語不可言表。正如韓愈所言:“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音易好”,只有真正的接近底層生活,才能出反映民眾的呼聲,自身遭受的苦難愈大,義憤就會越深,而他的作品裡對現實的抨擊就越是深刻,盧照鄰就是遭受的苦難太多,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窮奇”之語。

最終,盧照鄰因長期折磨,不堪忍受,自投潁水而亡。一代先賢,就這樣隕落了。

後世《竹林答問》所言:

六朝之為有唐,四傑之力也。中間唯盧升之出入風騷,氣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盧前”,非虛語也。

所以,楊炯所說的“愧在盧前”,並不是謙虛之語。他肯定了盧照鄰的才華和人品,也對他的遭遇抱有同情之心。而他否定王勃,只是否定他的人品,並非他的作品。

不可否認的是,這四位大家被稱為“傑”,都是有一定文采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們具有過渡色彩,扭轉詩風,從萎靡到健康,他們起到了創新者的作用。

比如,王勃就“思革其弊”,有意一改前朝文風弊端。在他們四傑的倡導之後,詩文就從狹隘的風花雪月轉向了壯麗河山,為後來唐詩的繁榮昌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知道大家對於“初唐四傑”的排名,有何見解呢?


扁擔圈生活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已。

5月18日晚,格鬥狂人徐曉冬和點穴大師呂剛打了一場比賽,呂剛在擂臺上一拳未出,被格鬥狂人硬生生的打倒了三次,最終落敗,看見嘴硬去鬥武還是要吃苦頭的。

但是文人們無所謂,剛剛看到餘某某說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沒水平,回過頭再看楊炯說“恥於王后”,顯然是因為沒有拳頭做後續,賣嘴,成本最低。


行學組


楊炯說自己: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盧照鄰聽說後表示:我喜在王后,恥居駱前。

槓精就是這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