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中藏了兩首古詩詞,對我們寫作有莫大的啟發

朱自清的《春》中藏了兩首古詩詞,對我們寫作有莫大的啟發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語文老師,你能說說讀古詩詞有什麼用嗎?


提出這樣問題的一些人,其實頭腦中存有一個潛臺詞,那就是,“我是現代的中國人,為什麼非要學習那些故紙堆裡的東西呢?學一點兒現代的東西不好嗎?”這個問題,就彷彿是“我是中國人,為什麼非要學外語一樣”。


這個問題一方面不難回答,因為有很多證據證明學習古詩詞有用;另外一方面又不好回答,因為這些所謂有用的證據如果要停留在“無用之大用”上,就比較不容易說服這樣一些抱持著功利主義思想的人。


所以,我嘗試著就用功利的思路來回答這個問題,不談古詩詞對於人生的“無用之用”,不談它對審美、人生等的作用,只談它對寫作的作用。如果熟讀並能夠背誦相當數量的古詩詞,對寫作也有莫大的幫助。


謂予不信,可以舉一兩個例子來證明。


朱自清的《春》大家都非常熟悉,不妨看看這篇文章中,朱自清是如何巧妙運用古詩詞的。先看下面這段文字。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


這其中的“吹面不寒楊柳風”正是對詩句的直接引用,這是引用了南宋詩僧志南和尚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一句“吹面不寒楊柳風”非常自然地把春風的特點寫出來了,而且接著“不錯,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讓你覺得恰到好處。這就是引用詩句的妙處。


再來看《春》這篇散文中的另外兩段文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裡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


這兩段文字寫春雨,沒有直接引用到任何古詩文,但是,如果你熟悉杜甫的詩《春夜喜雨》,再讀這一段的感覺,或許感覺又會有所不同了。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當讀到“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這句話時,你有沒有想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樣的詩句呢?兩者寫的春雨的特點本質並無不同, 都是“潤物細無聲”,只不過《春》寫的是白天,而《春夜喜雨》寫的是夜晚而已。

再看“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你是否依稀感覺到這個和“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這樣的一些語句在意境上非常相似呢?我們並不能肯定朱自清在描寫春雨這一段時一定會想到《春夜喜雨》這首詩,但是我們作為讀者,卻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兩者的相似之處,那就是都寫出了春雨的靜謐祥和。這就是古詩的化用。


其實,不管是古詩的引用也好,還是古詩的化用也好,都不是我們現代人的創造,古人早就已經這樣幹了。比如,我們可以看周邦彥這首《西河·金陵懷古》。

西河·金陵懷古

南宋·周邦彥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餘舊跡鬱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


這首詞即使你之前從來沒有讀過,但現在讀來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如果你讀的詩文稍稍多一點,你至少可以從中讀出劉禹錫的兩首古詩來。


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這首詞中,周邦彥極為巧妙地引用乃至化用了劉禹錫的兩首詩。“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顯然是“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化用;“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顯然是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轉化而來。而“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更是能非常清晰地看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幾句詩的影子。


除此之外,這首詩從框架上來說,則借鑑了樂府詩《莫愁曲》。


莫愁曲唐·張祜


儂居石城下,郎到石城遊。
自郎石城出,長在石城頭。


當然,這首詞又比《莫愁曲》在思想內涵超越而上了,《莫愁曲》偏於寫男女之間的相識、相知乃至相愛,而《西河·金陵懷古》的三闕結構,上闋寫金陵勝景,中闕寫金陵古蹟,下闋寫眼前之景,併發出千古興亡之思。跳脫了小兒女的私情,抒發作者的滄桑之感,寓悲壯情懷於空曠境界之中,堪稱是懷古詞中別具匠心的佳作。


通過這樣一些例子,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古詩文在寫作中的“引用”與“化用”的妙處,所以,不妨多學一些古詩文,

多背誦一些古詩文,積累到了相當的程度,你會發現,不僅僅是從文章寫法上可以從古詩文中獲得很多營養,從思想認識上也可以獲益良多。


當然,還要務必補充一句,“引用”和“化用”不應該是抄襲,也不應該成為“融梗”。好的引用和化用,可以超越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