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火不燒山地不肥”呢?

走丟了的人250


說起這個問題,我們農村長大的孩子就很有感觸,記得山場砍伐木頭後,山場都要進行一遍火燒,小時候還不懂,還以為山林著火,回家問大人才知道,為了新的林木種植,需要把原有山上剩餘的草木燃燒掉,這樣就可以剩下有肥力的灰燼,也就是俗稱的草木灰。

草木灰是一種有機的農家肥,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其中含有豐富的鉀元素和磷元素,非常適合林木的生長,在早年農用物資缺乏的年代,林場都是使用這種辦法給林場增肥。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肥料越來越多,加之國家對環境保護以及森林防火的要求,如今已經很少用燒山這種辦法來給土地增肥了。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林場工人的操作失誤導致周邊山林失火的情況也是發生過的,所以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火燒山施肥這種形式了!

目前林場的施肥都採用施人工合成肥料,既安全肥力又高!


閩居山人


“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可是老祖宗們留下的農耕經驗。早在原始社會,先祖們就採用了“刀耕火種”的種植方式,他們將山地上的荒草樹木砍倒曬乾後用火燒成灰燼,就成了肥效很好的草木灰。在沒有各種化肥的古代社會,先祖們主要就靠著這些草木灰來肥地,保障農作物生長所需。

事實證明,草木灰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豐富營養成分,比如氮磷鉀等。大火燒了山地上的樹木雜草,相當於就是給土地施了一遍肥。而且經熱力烘烤的地塊,土層也會變得較為鬆軟,透氣性變好。地裡的一些害蟲、細菌、蟲卵、雜草種籽也會被大火燒死或高溫烤死,這都是非常有利於莊稼生長的。

再者,草木灰是鹼性的,如果土壤是酸性的,那麼拿燒過的草木灰進行中和,就可以改良土壤性狀,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比如雲南的紅土就是酸性土壤。


而在山林中,林火小小的燒過一把之後,地面留下大量黑色的木炭、草灰等,一來可以保持地面溫度,二來可以有效吸收太陽輻射,使地面增溫,促進植物萌發。同時,因為草木灰的覆蓋,又給了植物生長髮育所需的充足養分。燒過後的地面,植物不再挨挨擠擠,相互遮擋光照,光照和通風條件都得以改善,就更有利於其茁壯成長。

因此,“火不燒山地不肥”的經驗就這麼流傳了下來。不過,在農民心目中,這“火不燒山地不肥”中的“山”可不是指密林或原始森林,而更多的是指他們用以種植莊稼的山地或田地。

時至今日,即使農業現代化飛速發展,很多老農依然習慣這種傳統的耕作方式,喜歡將秸稈焚燒還田。不過,因為焚燒會產生大量的煙塵,還有可能會引發火災,出於環保、安全等各方面的考慮,在各地,已經陸續禁止焚燒秸稈還田了,更不允許燒荒開地。


很明顯,綜上所述,“火不燒山地不肥”這話說的當然是沒錯!但是不是燒過的地,百分百都能增加肥力呢?這可不是絕對的!要怎麼燒,地才能肥,這可是有講究的。

像農民通常的燒荒或者燒秸杆還田,焚燒的時間都不會太長,面積也不會太廣,火燒的熱度還不足以破壞土壤結構。

但經科學對比發現,若是高強度的火燒,就會使得土壤有機質和氮元素被大肆破壞,磷元素也會有所減少。雖然土壤中磷、鉀的含量變化不大,但因為土壤中氮磷、氮鉀等計量關係的變化,就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發生改變,這就會造成土壤地力的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依照往年一樣種植同樣的農作物,比如非豆科優勢植物,因為葉片氮濃度降低,碳氮比增加,葉片質量就會大幅下降,不利於作物生長。再者,因為草木灰是鹼性的,如果量多,就會使得土壤鹼性加強,如果此時種植喜酸性植物,就會導致生長不良。

而且,高強度火燒,從地上火延伸到地下火,就會將土壤層中的微生物全都燒死,這就會改變土壤的物理性狀,大大降低它的通透性,也就是民間俗稱的“死泥”,硬邦邦的,毫無活性。

另外,如果是山丘地帶,高彈度火燒將表面的植被燃燒殆盡,一旦遭遇大雨,土層就會因雨水充刷而流失嚴重,土壤養分也就隨之流失了。
所以,“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句俗語雖不無道理,但我們還應以辯證的思維去看待。


陌上花開且緩歸


如果去剖析這句話的含義,就會讀懂古人的智慧,首先上句,“人不出門身不貴”意指人只有走出去,才能見多識廣、眼界開闊,而一個“貴”字,實則是指人在經歷了一些事之後心智、能力、閱歷提升的一種狀態,這句話也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而“火不燒山地不肥”其實也是包含了農民的智慧,在刀耕火種的年代裡,人們缺乏肥料,而一般都使用農家肥,也就是草木灰,大火燒山之後其實相當於給土地施了一遍肥(草木灰含有植物生長需要的氮磷鉀元素)由此,土壤也就自然變得肥沃,農民收成也就好了。

實則,這句農諺的意思也是在告誡人們,只有經歷風雨挫折,人生才會有一番成就,正如那句“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對於這句農諺你是怎麼理解的?



和韓雨


“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在山區仍然存在,而導致“刀耕火種”模式盛行的一個原因是:老百姓一直堅持“燒山肥地”的觀點。

但是我們現在並不認為讓火燒過的地就很肥,中國人認為在冬季將山上的荒草、灌木叢點火燒光,可以給山坡土壤增加肥力,最近研究提出了另一種說法,不但用火少過草 樹枝等不能帶來肥料還要影響土地本身的元素。

請別亂坎樹林,燃燒花草樹木,讓空氣更加清新。保護綠化,愛護公物,從我做起!讓我們來保護花草樹木吧!看,花草樹木在向你揮出希望的手。 如果沒有花草樹木,我們還能吸收氧氣嗎?讓我們保護花草樹木吧!愛護綠化,就是保護自己。 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間仙境,非常美麗。請愛護每一棵樹,否則我們看到的將是氾濫的洪水和貧瘠的沙漠。保護環境衛生,減少生活汙染,共建美好家園。門前院後種棵樹,室內陽臺養盆花,健康幸福到你家。動物是我們朋友,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讓水更清,讓天更藍,讓花更豔,讓我們的地球更美麗。

關愛生命健康 倡導環保時尚,破壞環境的人終將得到大自然的懲罰。


益耕山


在一些山區的民間,流傳著一個普遍的說法“人不出門難富貴,火不燒山地不肥”,意思也很直白,就是說人窩在家中是很難富貴的,只有走出去,才有出息;而山頭不經過大火的焚燒,也難以肥沃。那麼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咱們對於這句話的前半句不做探討,只針對後半句來同大家談一下這個觀點。

一般來說,能夠流傳下來的諺語或者俗語,大都包含了一定的經驗總結。我想這句話也並非憑空而生,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在過去燒山的做法或許存在一定的道理。比如說山頭草木豐茂,草種子也繁多,火燒之後能夠將草種子以及地下的部分害蟲能夠燒死,另外火燒之後肥田的說法則是燃燒之後的草木秸稈確實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燃燒的秸稈草木灰,主要成分為碳酸鉀,這是上等的肥料,確實能夠提高土壤肥力。

在過去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或許燒山的做法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是卻是比較好省勁的一個選擇。不僅肥了土地,而且還節省了大量的勞力。而科學興農認為這樣的說法似乎已經顯得有些過時了,而且如今再談也似乎不合時宜。

如今農村在夏或者秋收時節,到處在宣傳禁止焚燒秸稈,其實這個道理同禁止燒山是類似的,秸稈焚燒所存在的問題難道在燒山的時候就沒有了嗎?並不是這樣的。在這裡科學興農也願意同大家說一下焚燒秸稈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只是因為汙染環境,其實這只是一方面,焚燒秸稈的同時由於燃燒不充分,確實會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而且燒的灰燼四處飛散;另外菸霧還會阻礙附近高速公路以及鄉村道路的視線,可能導致交通事故;其三由於燃燒秸稈,田間的部分有機質被燒燬損失,當然秸稈本身這些有機質也被損毀。而燒山自然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

如今提倡秸稈還田,當然對於山頭來說,草木還田也是正本清源的正途,燒山其實並不肥田,而如果能夠將山上的草木用於還田製作成為有機肥的話,那麼山田豈不是更肥?


科學興農


中國的農業種植方式源自於“刀耕火種”。

古時的人們在種植農作物前,會先用刀斧將地面上生長的草木砍倒,然後曬乾後燒成灰作地表肥料,之後就在鋪了草木灰的地面上挖坑播種,後面就不再施肥,全靠這點草木灰延續莊稼整季的肥力。等到來年時,就另燒一塊地種植莊稼。

後來,人們又將這種方法進行了改進,採用了燒秸稈還田的方式進行肥田,這種燒草木灰作為農作物肥料的方法一直延續了千年。這就是火不燒山地不肥的來歷。


三農洞察


首先,燒山燒焦的植物所成的草木灰是一種類似有機肥,混合入泥土可以改良土壤的有機結構,也方便植物直接吸收,更有效的促進水肥的吸收。

其次,燒過的土壤因為經過高溫烘烤,能使土壤更加蓬鬆,作物種植於上它所生長的根系更容易進行有氧呼吸,較長時間能不會板結,這就是作物長得更好的原因。

再次,燒過的土層,也就是熟土部分不再有害蟲和細菌,它們都在燒山的過程被滅殺於地底,所以更能保證莊稼的收成。

最後,燒山的過程也導致土層上雜草的徹底根除以及雜草種子的燒焦,讓你莊稼少了很多雜草去爭水肥。作物也就長得更好了!

綜合以上幾點,所以有“火不燒山地不肥”的說法,但歸根結底它是多種原因造成地“肥”的現象。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近年來國家無論從退耕還林還是減汙減排都治理的比較嚴格,不再提倡燒山,甚至不再允許燒秸稈,玉米杆,麥杆等等。

我們更應該提倡自覺的去保護環境,敬畏自然!


新農人李行


看到這句話,我想起兩句話:

一句是人無橫材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第二句是人不出門不富貴,火不燒山地不肥。第一句不說,我們來說說第二句。

在以前,農村裡面在收割完水稻或者是菜地裡、苧麻地裡,將該收的家作物都收完後,大部分的都會選擇放一把火,把田地裡面剩餘的草、枝、葉等一塊給燒了。這樣放火燒,不僅大大的減輕了人們用工具將田地裡面的雜物清理出去的勞力,而且在火燒之後,還能夠增加土地的肥力。這就是“火不燒山地不肥”。

其實,這個肥,我們可以認為,它不僅包括土壤的肥力增加,還包括土壤生態環境會更好,更有利於明年作物生長,能夠提高產量。

為何能夠增加土壤肥力呢?因為能夠被燒掉的,一般都是稻草、樹枝、樹葉、雜草等東西,這些東西燒完之後剩下的都是灰了。這些灰就是我們平常的民說的草木灰,這些草木灰就附著在土壤中了。草木灰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碳酸鉀,在農村中草木灰是可以當作鉀肥來使用的。所以,將稻草、雜草這些東西燒了之後,實際上就是相當於給土壤施加了鉀肥。所以,這就是給土壤增加了肥力。

為何能夠有利於土壤生態,有利於明年作物生長呢?因為在焚燒的過程中,附著在稻草、雜草上面的病菌、細菌、寄生蟲等都會隨著大火被燒掉。另外,還會有大量的雜草的種籽也會被燒掉,包括掉落到地面的很多草籽和附著在土壤表層的細菌、病菌等都會被大火給燒掉。這對於來年作物來說是有利的。

所以,在燒掉地面雜草這些東西的時候,它不僅增加了土壤的肥力,還能夠大量的消滅掉雜草的種籽以及細菌、病菌的存量。對來年作物的生長來說能夠提供更為有利的生長環境,能夠有利於提高作物的產量。所以,火燒地後,地不僅肥了,還病害出現的可能性也會降低。所以,這個肥也能夠理解為土壤肥和作物產量增加兩層意思。

但是,現在為了保護環境已經不允許野外燒火,特別是焚燒秸杆這類行為。現在人們也已經採取了秸杆還田的措施,這樣也有利於肥料還田,還能夠促進土壤微生態環境平衡。


洞庭清水塘


“人不出門難富貴、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句諺語中包含著我國先輩基於生產實踐的農耕智慧。放火燒山牢底坐穿,勸君切莫因小失大。溫馨提醒:山裡見煙,罰款三千,放火燒山,牢底坐穿。

火不燒山地不肥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下半句“火不燒山地不肥”是怎麼回事吧!生長在農村家庭的朋友們可能直到,每年秋收完玉米等莊稼之後,還要把大的秸稈捆起來當作柴用,剩下的碎秸稈怎麼辦呢?就會把它們收拾起來,用火燒成灰,這樣不僅防止了冬天天氣太乾可能會造成的火災,還能為土地增加肥力。在某片山體開墾時,常常也會在可控範圍內燃燒植被。

燒植被的優缺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高效徹底:只要植被幹燥程度足夠,在適宜風力作用下,植被可在短時間能燃燒完畢,殘留量少。
  2. 省工省錢:在焚燒之前,只需要將植被適當歸攏即可,整個過程幾乎零成本,而且操作起來十分簡便。
  3. 滅菌滅蟲:植被是真菌、蟲卵等植物病害的棲身場所,尤其是其重要的越冬場所,這些病菌蟲卵會成為下一茬作物,尤其是同類作物病蟲害爆發的火種。病蟲在代際延續中,會逐漸加大抗藥性,致使病蟲害的防治癒發睏難,但是在火面前,不論病菌還是蟲卵,都將失去抵抗能力,從而降低下茬作物病害爆發的幾率。
  4. 補充養分:植被在燃燒之後形成的灰燼中,鉀等植物必須營養元素含量豐富,一定程度上起到肥田的作用。

這也就是我們的祖祖輩輩們為什麼會說“火不燒山地不肥”的原因了

延伸:放火罪的定義及其量刑標準



一、放火罪的定義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中國現行《刑法》規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體罪名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放火罪是一種故意犯罪,其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放火危害公共安全,一般包括三種情況:

一是危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

二是危及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三是既危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時又危及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二、量刑標準

根據114條和第115條的規定,犯放火罪的,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尚未造成嚴重後果”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放火行為沒有造成任何實際損害後果;

二是放火行為造成了一定的實際損害後果,但並不嚴重。

在這兩種情況下,只能根據本條的法定刑處罰。只有當放火行為造成他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時,才能根據《刑法》第115條的法定刑處罰。



十圍之木


早些時候人們耕作沒有現代社會的肥料,所以給土地施肥用的都是人體的排洩物這些,還有就是植物燒完之後的草木灰,我們都知道凡是植物體內都含有礦物質,植物被燒成灰後這些礦物質並不會被破壞,所以可以用來作為肥料,廉價易得。所以根據這個特點才有了“火不燒山地不肥”,當然這裡是燒山可不是說的就是去燒山,然後把燒山後的草木灰作為肥料,畢竟古人也知道植物的重要性,所以在這裡就是一個概括,意思是通過燃燒植物來增加土地的肥沃性,從而增加收成。現代社會,我們都有了可以替代的化學肥料,焚燒植物還會汙染空氣,破壞環境,所以大家不要去嘗試,尤其是燒山更是違法行為,要知道放火燒山,牢底坐穿呢。

老一輩人們通過對生活的的細緻入微的官場,將生活經驗和做人聯繫在一起,就是為了要告訴我們出門長見識的重要性,就算身價不會漲,出門也會讓你對社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認識不一樣的人,看過不一樣的風景,整個眼界也就開闊了,對於人生是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