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空

岁月是公平的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


有的人忙忙碌碌地活着,有的人停下脚步去欣赏。


这其中的差异,都能从心上找到原因。


一、忙时心不乱


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空


人生在世,忙是不可避免的。


事务繁杂,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


思虑过多,内心得不到安宁,也是一种忙。


王阳明的弟子曾问他:“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也忙,何也?”


这位弟子对王阳明说,自己一忙起来就容易烦躁。


有事时固然心烦意乱,没事时也闹得心绪不宁。


弟子感到很苦恼,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


王阳明举了个例子:“令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一些人被忙碌的生活所挟持,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安宁。


就拿吃饭这件小事来说,人坐在饭桌前,眼里放不下电视,手里放不下手机。


并非真有什么要紧的事等着他们去处理,只因为平时忙惯了,吃顿饭的功夫都收不住心。


饭也不能好好吃,觉也不能好好睡。


心里总感觉到累,身体也得不到好的休息。


对此,王阳明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精一之功”。


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空

所谓“精一”,就是专注做好眼前的这一件事。


心若精一,哪还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曾国藩曾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有此恒心。


只要一心不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二、闲时心不空


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空


很多人认为,吃喝玩乐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其实不然。


一个人忙惯了,一旦闲下来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劝民歌》里写道:“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


人的身体如此,心也是一样。


《菜根谭》里讲:“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闲得太久了,就容易胡思乱想。


所以哪怕时间上得闲,也不能任由自己的心随意放空。


王阳明被贬龙场时,只担任一个小小的驿丞。


由于位卑权低,整日也没什么公务,王阳明彻底沦为了一个“闲人”。


他在屋后建了一个石椁,日夜端坐其中,参悟圣人之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静心思考,某天夜里王阳明突然顿悟,参透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这段闲来无事的思索,也因此成为王阳明人生之中一次重大的转折,史称“龙场悟道”。


一个人闲暇时的所作所思,不知不觉间决定着他的未来。


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空

闲来无事,不如给自己的心灵充个电。


存心养性,让自己做个更充实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