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田樹萇

臨古代書法,少不了要學會讀帖,就是或展古人書法於几案,或張之於壁間,朝夕諦觀,心領神會。先與古人接上氣,再下筆臨寫。我的辦法是先讀後臨,臨完張之牆壁,再慢慢品讀。我總認為讀與實臨不可偏廢。不讀不能從精神氣韻方面領略古人的風神韻致,粲然神采。而不實臨則不能細緻入微地把握古代大家在點畫筆法、字形構造、行氣流走和章法經營的個性獨到的精妙之處。書法畢竟有技法的層面,臨古人在於學古人的精神指向,也在於學他們的高超技藝。技不拿人,說啥也沒用。——

田樹萇

中國的田樹萇


中國的田樹萇


田樹萇,字楚材,別署碩昌,室稱四寧軒。1944年12月出生於山西省祁縣。曾就讀於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繪畫專業,兼習書法。與繪畫長於色彩畫及裝飾設計,有出版物十數種。近年主攻國畫花鳥畫。曾任兩屆山西省美協理事。於書法研習凡四十餘年,擅諸體,以行草、隸、 魏見長, 風格雄健豪放。作品參加150餘項國內外重大展覽,入選百餘種專集與選集。編著《書法藝術入門》、《書法斷想》、《書法藝術的審美與表現》等。出版有《田樹萇書法集》、《田樹萇草書岳陽樓記》等。書法論文及評論性文章約20餘萬字刊於多種論文集和各種報刊。介紹性文章與作品刊於國內重要專業報刊及境外專業刊物。中央電視臺兩次作專題介紹。1989年獲山西藝術節書法金獎;1990年獲山西省文藝創作獎書法銀獎;1997年獲文化部主辦的全國迎香港迴歸書法大賽銀獎,獲中國文聯等主辦的中華扇面藝術書法銀獎等。2000年12月於中國美術館舉辦 “田樹萇書法展”。2004年在中國收藏家協會等評選的 “中國當代書法家排行榜”的十名書法家中位列第四。2005年,作品入選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80週年“首屆中國當代名家書畫收藏展”;入選“2005年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國際名家精品展’”。2006年,中國藝術市場舉辦第一屆書畫排行榜,被評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100位書法家”之一;同年作品入選中國收藏家協會《中國書畫》雜誌社舉辦的“2006年全國收藏家關注的中青年書畫家作品展”。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三、四屆理事,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評委,全國流行書風徵評展評委,山西省書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等、任山西省藝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多次赴日本、韓國訪問交流。現為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山西省政協七、八、九屆委員,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書法特聘指導教授,山西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的田樹萇


感悟田樹萇先生的書法

文 ‖ 趙承楷

一、學習條件

書法,是一個書法家綜合素質的體現,它包括了書法家的經歷、學養、教養、修養。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田樹萇就在山西省書協工作了,後來成為省書協的副主席兼秘書長。書協工作人員少,除了組織展覽、舉辦培訓、進行業務輔導等主要工作外,接待各地來訪者,也是一項重要的事。朋友之間論道、談藝,有信息交流,也有學書感悟,有本省書畫家,也有外省書畫家,有老書家,也有青年學生。除此外,可以讀書、看報、寫字。在書協工作出差參預外省活動多,交流、感悟藝術也多。外地開會,也多是論道、談藝。二十多年來,這些都為田樹萇提供了極好的學習機會,也可以說是一所無法命名的學校,期間挺到的、學到的知識多是有指導意義的。偶有疑義,再去閱讀有關書籍。這是一個最廣泛意義上的學習,也是最博約進取的學習。在書協他有創作、學習的空間,也有比別人更多的交流機會。除此之外,他在國內作評委,省內作評委,鑑賞能力,審美意趣得到良好的提高外,又比別人多了向他人學習的機會。總之,書協是田樹萇的工作之地,也是他二十多年的一所大學校。這對於肯於學習,善於學習的田樹萇,後來在書法上取得成功是有決定意義的。

中國的田樹萇


▲龔自珍詩

二、善於學習

田樹萇好學習。一段時間內,他集中地閱讀《詩經》《論語》《孟子》《莊子》《道德經》《易經》《楚辭》等,他還讀了不少有關美學、藝術學的專著,並做了讀書筆記。他記憶力好,許多唐詩能熟讀如流。在評作品時,他對作品上的內容很快能讀下來。這不僅要對此詩內容熟悉,而且其間字的草法也熟悉,才能讀得出來的。在古詩詞的背誦上,字詞、字讀、音韻上,田樹萇的基本功也是好的,這些為他的書法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田樹萇善於學習。他從顏真卿的楷法及魏碑入手,打下了書法的基本功;以隸書,尤以漢隸為主,體悟古人的氣度,學得浩然正氣;以米芾、王鐸、傅山各家之長,學會了運筆之妙,結構之道。他雖然也能把《張遷碑》《告身帖》《苕溪詩》寫得惟妙惟肖,但他能化各大家之長為我所用。這正是田樹萇站在書法道路上,理悟文化,理悟社會,理悟藝術,理悟人生的思想。他有別於那些雕蟲小技者,也有別於亦步亦趨者,也有別於那些僅僅拘於形式感的書法家。他不是以哪一家、哪一派為主流的書法家。他對古人有所悟,會理解,善於抓住本質;他對現代書風不入其流,不步其形式,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所以他是涵蓋古人,具有現代思維意識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寬厚、純樸、大氣,得古人的高古之風;他的書法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而筆跡中流露著意趣、天趣;他的書法不經營,卻處處顯得經營,尤以全篇渾然而成,令人拍案叫絕。他的書法從筆跡、筆觸、點畫、結體、行氣、章法上,從不入媚俗之流,長鋒揮來,毫在紙上,時起、乍去,提得起、放得下,以情寫來,以理化情,酣暢淋漓,不拘於法,然處處皆法,法其大法,不為小技、巧媚之俗所羈絆,真乃獨具風格,大家之作。

中國的田樹萇


▲團扇 沈周詩

三、書法特點

田樹萇的書法寬厚、純樸。寬者,放而不散,常態而不野,寬泛而能容。厚者,有厚度,有沉雄、穩健、篤實、堅定之感。人無寬厚之心,則不可能有寬厚之態。寬厚是中華名族的一種品格,不是模而能似者,它不表現於表層,而是人內心的心理氣度的表達。故寬厚者,是中華民族文化心裡的表達。純樸,就是自然。自然是心理上無任何礙物。比如,提筆所書,內容無不熟之礙,不受書寫時條件、人為等方面所礙,不受所書內容安排上的妨礙。提筆直下,純任自然。大,可收得住;小,可放得開;重,可以輕相救;輕,可以重相補;斜,則以正相助;正,則以斜取勢,隨心寫來,一任度化,自然成韻,全篇渾然成章。無安排在安排之中,不期然而然之。無絲毫媚俗感,無絲毫矯揉造作之態。這是一個有藝術修養、文化修養的人才可辦得到的。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長期以來積極的表達方式。

田樹萇的書法大氣、正風。大氣,包括有氣質、有度量、有襟懷、有閱歷,凡是從大處著想,具有廣見卓識的襟懷,從不再三間茅屋、二畝地上作文章者,他的所作所為是大氣的。如果這種人具有較好的傳統文化,那麼他的精神世界是屬於民族精神文化的大氣。如果這種人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水準,那麼他就是一個具有民族精神文化的藝術家,我認為田樹萇,正是這樣的。田樹萇,胸懷坦蕩,為人正直,走南闖北,有一定的卓識。他生在山西,在太行山的雄偉、雲岡石窟大佛的巍峨、黃河壺口的巨聲薰陶下,自然有大氣凜然、浩然正氣的襟懷。加以他對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追求,他的書法尤具大家氣魄,這是很自然的。正風,首先是學正,為人正派,辦事公正,作風正道,論事公允,這樣的人,在藝術上一定是豁達大氣,不從小道入,不以秀娟媚俗。大氣、正風,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主流。田樹萇的書法放得開,收得住,不媚不俗,雅正大方,坦蕩氣節,雄而不威,強而不努,大而不野,寬而有節,放而有度,正是寬厚、純樸、大氣、正風的表達。以中國文化表現書法藝術,其書不俗,善於變通,熔鑄我民族精神,其書法大氣凜然。田樹萇在書法藝術上很好地表現了中華文化精神,弘揚了我民族優秀品格。

中國的田樹萇


▲團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四、藝術技巧

在藝術技巧上,他又創造性地運用了古人的運筆方法,逆中有順,順中有逆,變化方圓,指腕並用,提得起,放得下,隨放乍起,更顯出靈動活潑;急轉直下,橫出斜行,顯示出勢態的生動;緊急中,指、腕、背、肘並用,全身之力、全副精神,鋪灑於紙上,更見出淋漓盡致的特色,這些更是其他書法家未能企及的。韻律上,變化更多,隨意寫來,卻深淺有度,忽大忽小,令人不可撲捉,濃淡之間,遊刃有餘,忽緊忽松,自然成章。有時真令人長嘆一聲,拍案叫奇。章法上,平淡中出奇巧,黑裡見白,白中見黑,實處有虛,虛處有實,氣息自然,常態中愈顯奇絕。緊中常有變化,松中更顯筋骨,絕處逢生更是他的特點。田樹萇書法境界之開闊,意態變化之豐富,運筆之絕倫,造型之奇特,顯出了大化的境界。

中國的田樹萇


▲陸游詩一首

五、結語

總之,我認為田樹萇在藝術的思考上是獨具匠心的,表達民族精神文化上是堅定不移的。這在當前的書法形勢下,具有重要的思考意義。我也希望田樹萇在努力於書法、花鳥畫的學習與創作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文學、美學,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歷史上有影響的書法家。

中國的田樹萇


書不入古,必墮惡道

文 ‖ 田樹萇

前幾天,把近兩年創作的約幾十件書畫作品拍了照片,以資使用。拍照時,幾位行內的朋友都說,這批作品較之前幾年又有新的拓展、新的意味。我還是那句老話,算作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總結以往,著眼未來。《易經》篇末以“既濟”、“未濟”結尾,是提醒人們萬事無盡頭,完成一個週期段落,又會有新的開始,不可自滿自足。龔自珍有感於此,作詩云:“未濟終焉心縹緲,萬事翻從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所謂君子功成不居,不懈進取,才能持續發展。登上此峰,還有更高峰在前邊等著你,那邊有無限風光。

中國的田樹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這些年我徹底明白了,要想不斷進步,除了關注當代書法現象,關注當代卓有成就的書法家外,重點還要放在深入學習研究傳統書法上。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是一座大寶庫,它給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的資源。信筆塗抹者,朝學書法、夕則鼓譟炒作者,小有成績就飄飄然以名家自居者,嘴上也喊喊學習傳統,實則是漠視傳統。歷史上那些取得大成就的書法家,差不多都是在學習優秀傳統上下了大功夫的。比如宋朝的米芾,早期被譏為“集古字”,那起碼說他是臨了好多家的法書,只不過尚缺少融會功夫。後來老米取眾家之長,創立米氏書風,雄恃千古。明朝兩個大書法家,一個董其昌,一個王鐸,可以說他們一生都在不斷地學習傳統,不斷地創作實踐。董其昌終其一生,都在強調“入古”,他認為當時好多人的諸種惡習,都是臨古不足所致。他在《容臺別集》中的許多條題跋,記載了他廣泛觀摩古人真跡,並加以臨摹的經過。他說:“今人朝學執筆,夕已勒石,餘深鄙之……餘學書三十年,不敢謂入古三昧。”又說,“此餘已醜所臨也,今又十年矣,筆法似昔,未有增長,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記得若干年前某刊物曾刊載董氏八十歲左右臨的唐宋六大家書法,他慨嘆只得古人之三四。人家到了這把年紀了,還這麼刻苦,這麼虔誠地臨古、入古,的確讓吾輩後來者汗顏。當然,董氏不是一味“入古”,也不是泥古不化,他把師古與抒發自家性靈結合起來,既能“入古”又能“見我”,“妙在能合,神在能離”。他一生不斷地臨魏晉唐宋諸大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成為書法史上一流的大書法家。王鐸也是這樣,他自己說:“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還說,“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多也。”王鐸對所收藏的歷代名家碑帖進行了精心臨摹,融會涵泳,終成為震鑠古今的書法巨匠。有一點可以說明,就是董、王二家,在他們的傳世作品中,臨帖作品也佔了不小的比重。

中國的田樹萇


▲德從寬處積,福從儉中求。

臨古代書法,少不了要學會讀帖,就是或展古人書法於几案,或張之於壁間,朝夕諦觀,心領神會。先與古人接上氣,再下筆臨寫。我的辦法是先讀後臨,臨完張之牆壁,再慢慢品讀。我總認為讀與實臨不可偏廢。不讀不能從精神氣韻方面領略古人的風神韻致,粲然神采。而不實臨則不能細緻入微地把握古代大家在點畫筆法、字形構造、行氣流走和章法經營的個性獨到的精妙之處。書法畢竟有技法的層面,臨古人在於學古人的精神指向,也在於學他們的高超技藝。技不拿人,說啥也沒用。

中國的田樹萇


▲韋應物詩

近讀《田家英與小莽蒼蒼齋》,其中有記述毛澤東與田家英討論學習書法的片段。毛澤東對田家英說:“千萬別臨帖,臨都臨傻了,我是隻讀不臨。”我對老人家說的臨多了會傻的說法有點不解,或許他指的是有些人只會臨不會創,臨多了掉進人家的口袋裡出不來,成為“書奴”,這倒真會成為書傻。但像毛澤東那樣積有數十年的筆墨功底,加之雄才大略、偉人襟懷、胸中風雷、筆底波瀾,他只讀就會窺見古人法書的無盡奧賾,融會於自己筆下,創出獨標風格的“毛體”。他行咱不行。像我等人,只能老老實實地讀帖,老老實實地臨帖,別無他法。

2011年10月於古幷州四寧軒

中國的田樹萇


諸家評說田樹萇

王學仲:樹萇君正當盛年,他長在書法的古老之鄉,以顏入手進入魏碑漢隸,博設多優,最後滋養了他的行書。他的書法道路得自他個人妙語與獨立之見解,主張以一家立骨而後廣收博採。他在書法思想上,似多受傅山影響,所以他在書寫上多以性情為主,能以行書之運筆寫真、草、篆、隸諸體,故其作品靈動而不拘滯。有人評其書“意勝於法”,我以為樹萇能在意與法之間更臻圓融之境。你的字甚有和朔高曠之氣象,中歲如此,晚年可期。

劉藝:田樹萇書法作品給我的直覺是瀟灑大方,英銳之氣撲人眉宇。他的書法無論從哪裡登堂入室,仍然是從傳統中來,而不是超越傳統的另類。粗狂雄強的另一類書風,也屬於中國書法的傳統。田樹萇先生繼續和發揚的是傳統中的這一脈。雖然他也臨寫二王法帖,也能寫手札或小行書,並頗有文氣,但總體上是雄強崎嶇的。樹萇先生成功的把握了以魏為筋骨。以帖為血肉的分寸,其作品強而不硬,巧而不俗,非一般手筆可及,令人稱美。

謝雲:田樹萇的字很有震撼力,幾種字體如行草和帶有隸味的行楷更能體現他作品達到的高度。大字是他個人風格的直接體現,淋漓盡致,豪放恣肆,有一種朝堂之氣。小字作品有一種秀美之感,無論是用筆、章法、氣息等都較完美。田樹萇的字融碑帖為一爐,特別是帶隸味筆意的行楷,線條有厚度,寫得很成熟。樹萇對幾種書體的綜合運用,給人以深刻啟示。

尉天池:我喜歡道友樹萇的書法。之所以如此,是基於其一:他的書法經得起對立統一法則這一美學基本依據的檢驗。無論用筆的緩與急、倉與潤、體勢的収與放、動與靜、通篇的虛於實、險與夷等等不勝枚舉的諸多對立因素,在他筆下運用自如,主次顯然、和諧相安、意蘊豐富。觀賞之際,有氣脈通暢、格調優雅、神采迥然之感。其二:他的書法質古而意新,攻深而情真。他師法古代書法,既有具有廣泛又有深入點,尤其善於以自我精神大而化之,化為樹萇精神、氣質、風度的書法藝術。我感到他的書法多以一時感受、一時興致、一時慾念、一時意氣而成。他這般以神、情為主宰的書法,勢必時出新意而不至於陷入自我的老套。也正因為如此,就他的大量作品而言,無論分別屬於奇逸、瀟灑、蒼茫、雄渾等何種風格的範疇,均能分別在各中風格的內部,展現出頗不相同的情調和意趣。依此,又令我讚賞他的治藝精神和才華。

中國的田樹萇


▲王安石詩一首

張海:樹萇先生書法以雄渾奔放見長。雄渾表現於他用筆的厚重和凝練,奔放表現在結字和機變。他縱橫取法,上下求索,舉凡古器古帖,皆為我用,與之所至,智謀巧思,令人玩味不盡。這正是他的修養、功力和靈感的集中體現。

何應輝:樹萇之書法,以漢魏為甚,兼去明清,可貴在寫自家精神。其氣派豪放,意志奇礦,韻勢流宕;飽滿的視覺形式張力與隨機的權變,不僅反應了作者理解與活用傳統的當代立場,而且表達了主題的內在需要。由此,也凸現了樹萇“金不同弊”的優點。

林岫:從橫使轉晉風神,博涉多優卻俗塵。也似蘇黃生性爽,行間青骨不猶人。庚辰初秋,讀樹萇先生書法集,拈筆提之,書感而已。看樹萇的書法展,有看“大片”。讀的感覺。能震撼和啟迪欣賞者的展覽,就是“大片”。對他的展覽,有三個印象。第一:“似是而非”。他在傅山之鄉,艱難跋涉十年後,居然拿出傅山又不象傅山的作品,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他有不少作品能入傅山而出,確實不容易。第二,“取法乎上”。近取清明,又遠追魏晉,也是“正本清源”一路,所以不難高視闊步。第三,大度與精巧。田樹萇大草作品淋漓貫氣,又有幾幅精巧的小品幫親,相映生輝,展出效果好,有很耐看。

旭宇:乙亥歲末客京華,逢君醉筆走龍蛇。大書長江萬里浪,短寫六朝後庭花。北國原有握椽手,晉地更生脫俗家。修說書墰無巨匠,拔地奇峰目相刮。《觀樹萇先生潑墨》

劉正成:樹萇的“本相”是《顏勤禮碑》。然後多年浸淫於漢魏碑版,如《華山碑》、《石門頌》、這與傅山稍異。對漢魏體格的轉換,是樹萇與傅山之不同處,如他所述縧副《秣馬臨荒甸》,全然在造像、摩崖之間。然而其草書,其雄渾的行氣、用筆、亦有傅山的逸氣與率真。但是形質、格局卻仍然在碑版金石中。這時,他又回頭來窺視二王,這可以從他的行書橫幅《臨王獻之法帖》中看到,他在追求二王的優遊氣息哪細膩輕靈的點畫。請注意,所不同的是,傅山以晉唐來構築自己的體格,而樹萇是以二王來點綴自己的漢魏風骨,著大約就是樹萇與三晉時流有所相異處,也是與時下感染民間書法之風的相異處。樹萇碩朗的漢魏風書中,毫不顯做與雕飾,卻有傅山的雄渾與自然。

周俊傑:樹萇有著紮實的魂、隸功底,故其主要的行草書、能自如地不斷的吸取新的營養,在整體上大氣、豪放且靈動的基調上,不時出現新意。樹萇以美術家的睿智眼光,在北魏造像、敦煌寫經等古代民間書法中感受到了真率樸厚、野逸天然之氣,而這些藝術中最為寶貴的稚拙、天真卻是未流的“右軍書法”遠不可及的。樹萇是當代書墰不一味拘泥於傳統而能超越傳統者。他以其豪放、奇逸、大巧若拙的具有強烈震撼力的書風成為當年古代書墰備受注目的“前臺”人物。

朱以撒:常見有的作者馭諸家有能而無法融合一爐,其筆墨效果反而不如一家可觀。樹萇在處理折中棘手問題上顯示了他的智慧,以自如地抒發前提,以拙樸憨厚為骨,以激情貫穿始終,都是化抵悟為協調、調節得氣脈通暢。樹萇的創作是以整體的連貫為首要的,行筆不為小節所拘,洋洋灑灑而下,跌宕跳躍,在整體美實現的同時,不在乎枝節點畫的不到位、不完整、筆墨的大膽似可從此看出。觀他的作品,宜通篇觀不宜作單字觀。醜、怪、狂、並不是什麼異端,而成了富有生命力,敢於對決陳規的代名詞,即其中蘅面豪氣真情,神采風流。吳昌碩晚年有詩句雲:“學之四十年,愈學愈怪醜。”樹萇的書法是不能以妍美、潔淨、規範來衡量的。也須列入醜這一範疇。開放的社會明顯地被新異的文化以空間極端的方式撞擊和影響,素來以“中和”為核心的審美受到了衝擊。這個時代的書法家,是有一部分在這種對立衝突中尋找到心態平衡,即產生真正屬於自己的美的評判標準。樹萇正是這部分書法家中的一位。

梅墨生:樹萇也不免於一種傅山情節,在他的行草書中,的的確確流淌著傅青主的氣脈、靈光。他既要踵步這位文化巨人,又要努力擺脫亦步亦趨。於是他要再向北魏造像、敦煌寫經以及一些民間書法去涉取養分,去做遠親的雜交,以期充實自我的肌軀,換換血脈。他曾順著傅山當年走過的路上追求蘇黃、上追過顏平原、上追過鐘王,但他近年又在期期於金石碑版中鑄骨凝筋,或許這也是博學多思的田樹萇擺脫傅山籠罩的一個法門吧。

中國的田樹萇


▲龍蟠鳳翥,雲捲霞舒

中國的田樹萇


▲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中國的田樹萇


▲李白詩一首

中國的田樹萇


▲錄王安石詩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