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十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今天来带同学们好好复习“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三本书”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孙培青主编

今天是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十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本章主要了解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三小节

本章介绍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教育的境况、所面临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过程及其性质和影响;概述洋务学堂、洋务留学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历史作用,并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行评述。

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十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16世纪初期,欧洲发现了通往亚洲的新航路,亚欧之间开始商务往来,西方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影响中国的文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直至康熙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隔绝,使中国文化教育拒绝了西方的影响。由于闭关自守,中国教育依旧保持着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当西方文化强行进入中国时,传统教育便面临诸多困境:其一,官学教育有名无实;其二,教育内容不切实用,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文化的强压,导致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品,教育内容也极大的受限;其三,科举考试弊病丛生。

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十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中国传统教育在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农民革命的冲击,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运动,它不仅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引起强烈的震撼。太平天国运动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展开批判,提出了普及教育的组织形式,同时开放女子教育,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这对传统教育体系产生了重大冲击,并具有近代教育的因素。改革派的教育主张为:一,"不拘一格降人才";二,复兴"经世致用"学风;三:"师夷长技以制夷"。改革派人士对西学的倡导和介绍在知识观上突出"经世致用"的标准,不拘泥于夷夏之辨,把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当成可以师、可以学的内容,这是促使中国教育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的重要一步。

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十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

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势力进一步扩展,海外传教事业也随之兴隆,及时当时中国海禁未开,仍有很多传教士在中国沿海一带进行传教,先后创立了英华书院和马礼逊学校,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凭借不平等条约,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办学目的为在中国人中培植一批传教助手,从而扩展传教的范围,加快宗教影响的速度。教会的发展大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76年;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大会之后基督教教会学校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十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为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范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成立了"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当时中文名为"益智书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该委员会成立后推动了教会学校的教材编写工作。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将"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中华教育会扩大了工作范围,强调工作的经常性和规范性,后来实际上成为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传教士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其目的也与各宗主国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目的紧密结合,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应。教会学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

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十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兴办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与"西艺"为主。在办学方向上,大致可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天津条约》中关于语言的不平等规定迫使清政府做出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洋务学堂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在它生产之初并未有意与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体制对抗,但它产生之后逐渐动摇和瓦解了旧的教育体制,实际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十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洋务运动开始之后,政府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留美和留欧学生。洋务留学教育虽然规模小、人数少,但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斥反应。

今天就和同学们分享到这儿啦,明天继续本册书的第十一章!


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私信我,关注我,带你一战上岸教育学硕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