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砂鍋粥

潮汕砂鍋粥

2010年,深圳東門福貝村

潮汕砂鍋粥流傳已久,主要還是在潮汕人聚居的地方比較有名。作為一種地方的特色飲食,首先跟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廣東潮汕地區瀕臨大海,很久以前,人民世代以捕魚為生,船家習慣用陶製砂鍋煲粥,久而久之人們發現以魚蝦等海鮮入粥既方便又鮮美,並將其帶到岸上送給親朋好友食用,周邊鄰居紛紛仿效,遂成為當地別具特色的著名飲食。

砂鍋粥乍看是一種摻雜著各種食材的稀飯,只是火候較老,材料搭配較靈活。事實上它很好地體現了潮汕人的飲食風格。砂鍋粥一般以鮮活海鮮和優良稻米為原料(現在許多還加入各種新鮮動物內臟,比如豬肚、豬肝、雞胗、雞蛋黃等等),輔以高湯熬煮而成,綿糯香滑,稠稀適度;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鬱而不膩。正是它的這種特點和極高的營養價值,使砂鍋粥得以在人們的生活中流傳。大多數吃過砂鍋粥的外地人都是一直念念不忘。

潮汕砂鍋粥

2010年,深圳東門福貝村

我們知道,一種飲食習慣的形成深深依附於當地的自然氣候,比如四川的麻辣口味,蘇滬的甜味,雲南的酸辣,陝西的鹹香,沿海的清淡。這都是和當地的環境氣候以及歷史傳統有關。別的不說,就以我所熟悉的潮汕地區為例,天氣悶熱,人們出汗多,失水快,飲食中不可能以鹹痠麻辣的口味為主,肯定偏向清淡。其他口味不是沒有,只是輔佐而已。

假如我們將砂鍋粥放到北方,而北方人不喜歡那麼清淡以及摻雜的材料或者不習慣海鮮的腥味,而改以辣味、酸味、重口味或者牛羊肉煮之,那就不能叫砂鍋粥了。廣州也有砂鍋煮的粥,叫艇仔粥;北方有所謂的鹹飯,做法相似,但是材料簡單,也不叫砂鍋粥。這種叫法主要還是在潮汕人的圈子裡。可以說,有潮汕人聚集的地方就有砂鍋粥,它是一種地方的飲食文化,有地域性和民俗性。好比我們知道很多地方都有麻花,但只有天津的麻花叫“天津麻花”。有很多地方都有小籠包,但只有上海的小籠包叫“上海小籠包”。這說明別的地方不是沒有這種文化特徵,只是文化內涵不同,它所體現的東西也不相同。若干年前,曾有同學給我介紹北京各處的美食時告訴我,南三環有個地方叫沙子口,那裡有一種砂鍋粥,很好吃。而沙子口正是北京一個潮汕人聚居的地方。

世間百味,好食者圖之。每到一地我便喜歡找當地的小吃,但是這種感覺和家鄉的美食不同。家鄉美食有一種鄉土情結在內。而地方的美食是方便我與當地文化聯繫的橋樑。在一個地方生活一段時間,是一種很好的品味美食,融入當地的途徑。以我自己為例,在北方生活這麼多年,逐漸也適應了北方的文化和飲食。

潮汕砂鍋粥

2010年,深圳東門福貝村

潮汕砂鍋粥

2010年,深圳東門福貝村

潮汕砂鍋粥

2010年,深圳東門福貝村

潮汕人注重生活享受,卻不主動對外推廣飲食方式,有的人心裡有很深的鄉土情結,甚至“私心”。這樣美好的飲食,當然是和自家人分享。對於外人,一來未必欣賞,二來未必懂得享受。就好比工夫茶,人來是客,我們會拿出最好的茶葉來招呼客人。我們走到哪工夫茶也喝到哪,但是卻從來沒有人去要求天下所有的喝茶者都來喝工夫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講究生活品質,太多重口味的飲食也日漸消磨人們的味蕾,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清淡健康的飲食風格。而砂鍋粥也因此獲得全國各地越多的人們喜歡。此外,隨著潮汕子弟在外地生根發展,也把一些潮汕飲食帶到各地。今天的砂鍋粥不僅在潮汕人的圈子很有名,在熟知潮汕飲食的外地人心中也很有名,雖然食材受到地域條件的限制,但隨著物流發展,這種限制越來越不成為阻礙。當然,如果沒有地道的砂鍋粥行業標準來引導,那砂鍋粥的美味只能讓人浮想垂涎,是不能成為久遠流傳的標誌的。

潮汕砂鍋粥

2010年,深圳東門福貝村

潮汕砂鍋粥

2010年,深圳東門福貝村

記得南宋陸游《食粥》詩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吃粥不僅是一種享受,還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在北京這些日子,又是懷念起潮汕的砂鍋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