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到老年,不管兒子多孝順,最好別一起住,否則會後悔”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關於這個問題,我早有思考。

當我們退休了,還不怎麼老,兒子有了小孩,需要我們去幫忙,我們義不容辭去分憂,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在同一個小區或附近給買個小房子或公寓,一室一廳一廚一衛,能燒飯、能睡覺足矣,白天你上你的班,我帶我的孩子,如果不嫌棄,你到我家隨便吃,吃完你回你的家,我呆我的家,我們井水不犯河水。

為什麼不在一起住?

一是我們的生活習慣不同。年紀大了的人一般一早睡不著,一晚就得睡,年輕人喜歡睡懶覺,很晚才休息,老年人一早起床,難免要發出響聲,干擾年輕人休息,偶爾還可以忍耐,時間長了矛盾就產生了。

二是有許多不便之處。比如夏天天氣熱,老年人在家裡關起門來,穿很少的衣服,有時男同志直接打光膀,灑落、涼快,和兒子、兒媳在一起就不行了,得穿得武裝整齊,孩子們穿戴也是如此,大家感覺都很難受。

等到孫子長大了,我們那是真的老了,我考慮有兩種途徑解決後顧之憂。

一是進養老院。正好我們老兩口還有點退休金,孩子們又用不著,把這錢交給養老院,吃喝拉撒有專人服侍,進養老院,有很多老頭、老太,大家都是老年人,很容易消磨時間,又能減少子女們的負擔。唯有一個心願,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子女們經常來看看。

二是回老家。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老家的房子一定保留著。什麼時候想回家,都有落腳之處。沒有了老屋,等於沒有了家。老家還有侄子等其他親人。如果他們願意,我們的退休金歸他們,由他們照應我們,相當於出門打工,民間有句老話叫“肉爛在家鍋裡”。也算是給家族做一點貢獻吧。

總之,當我們老了,不想給孩子們添過多的麻煩,也不想居住在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


王洵785


人到老年,不管兒子多孝順,千萬別和他們一起住,否則是會後悔的。對於這句話,我持贊成的態度。

第一,距離產生美,距離產生感情。兒子住在一處,我住在一處,平時很少見面。兒子做了好吃的叫我,我做了好吃的叫他。高高興興的在一塊兒聚聚餐,說說話,然後各回各家。這樣,一家子都是和諧的符號,不會有矛盾的跡象。

第二減少了接觸的機會,也就減少了發生碰撞的可能。因為平時都不在一起,彼此見面以後,親都還親不過來呢,所以,都不會去找不愉快的話題。如果有言語不合,因為不常見面,互相也就能夠忍受,不太過於去計較。因此,家庭矛盾就會減少。

第三,因為不住在一處,彼此的毛病就發現不了,也就不會產生矛盾。年輕人比較懶,愛睡大覺;比較不愛衛生,家裡打掃比較少;比較浪費,剩飯剩菜必須倒掉。老年人呢,不愛睡懶覺,老是半夜雞叫;愛乾淨,一天三次打掃;省吃儉用,剩飯剩菜一頓吃不完,再吃一頓,還是吃不完,還要再吃一頓,肯定不會扔掉;還是愛嘟囔,話說三遍比狗屎還臭,可是他說了十遍,還是不依不饒。這樣的兩種人住在一起,不吵不鬧才怪呢,如果他們分開居住,彼此的毛病,誰也看不到?所以家庭就會很安穩,很和諧。

四是老人和孩子分開住,關係會越來越親,家庭氛圍就越來越好。如果住在一起,三天打兩天鬧,大人生氣,孩子惱。最後,不是孩子鬧離婚,就是大人氣的鬧病,還真的不如分開住的好。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大姨和大姨夫的晚年生活還是有一點點的波折。因為他們兩個人退休的時候,以為跟在城市裡生活的兒子會好一些。再加上我表哥也天天打電話督促自己的父母,趕緊到他的身邊。後來我的大姨和大姨夫就把房子賣掉了,來到了鄭州他們的家裡。

可住了沒幾天,我大姨和大姨夫就後悔把房子賣了,就打電話給我媽訴苦說 ,這兩個孩子每天休息的時候很晚,睡醒的時候也很晚。早餐上洗手間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的,怕讓孩子們驚醒了。而且早上等他們吃飯,老兩口兒的肚子都餓的飢腸轆轆,而且本來我大姨夫血糖就高,所以有一些不適應了。另外表哥兩口子總吵架,經常是一發脾氣什麼都罵,弄得我大姨和大姨夫就躲在屋子裡也不敢出來。所以我大姨就感覺在這裡面跟孩子們住,就像是地獄一般。後來大姨跟我媽媽溝通,說讓我媽媽再幫她尋一個房子,買房子以後就搬回來。後來也終於遇到了一個相當好的房子,我大姨和姨夫就回來了。

總之我大姨和姨夫他們的經歷就是活教材,她跟她的姐妹們兄弟們分享的時候就說人到老了可切換,別跟兒女們住在一起,咱們有手有腳,咱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跟孩子們存在代溝,跟他們在一起也不會快樂,還不如自己有病的時候,他們來看望一下,過年過節的時候再聚一下。這樣互不打擾該有多好。


伊春美食美客


我絕對不認可這個觀點。父親走後,母親跟我住四、五年了,妻子把最好的房子給了母親住,我姐則幾乎每天都會來看看母親(母親只有我姐和我倆個孩子)。母親常說“我太幸福了,女兒、兒子也孝順,女婿、媳婦也孝順,倆個孫女都孝順"。母親今年86歲了,朋友們常祝母親“長命百歲"。我就回說:“錯了,我母親還要再活50年,要活130多歲呢”。


把事做好做細


我認同,我老了,能自理我就自己過,不能自理就去養老院,孩子們只要有時間去看看我,我就知足了。孩子們有工作,有自己的孩子,再加上不能自理的老人,壓力實在是太大。

可話又說回來,我的婆婆現在是跟我們一起過,原來不一起,她和公公單過,公公去世後,她一個人也挺自在的,偶爾去女兒家住幾天,也很好。可是她不好好吃飯,當然八十了,之前都是公公做飯,後來沒人做了,就頓頓將就,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去年秋天差點沒了。沒辦法,我們現在只能把她接過來住,她也嫌不自在,可回去又不會做飯,養老院又不肯去,怕花錢,遇到這樣的父母我們只能盡心伺候。生活習慣上,思想認識上都不在一條線上,關鍵她還總認不清自己,我們的大小事她都想做主,都要插一嘴,也不敢說重了,怕她鬧脾氣回鄉下。其實要不是為了她,想讓她多過幾年,晚年少受點罪,她要回去就放她回去了,就怕回去不久,一生病人就沒了。唉,所以我認同這句話,我老了不跟孩子們一起,我卻必須和老人一起住。


九日如月


我認同這句話,父母在不需要兒女照顧時,自己單獨住,對父母的身心健康是件好事,前題是父母都健在。

我從沒有想過讓父母到市裡來住,不是和兒媳婦關係問題,而是考慮父母的健康,父母一輩子生活在農村,最親的是土地,還有村裡的人們,這有父母自己經營多年的家,要想父母健康,就要隨父母的心意,給父母自己想要的生活環境。

我父母和哥哥住一個過道,但我父母獨立生活在一個院,生活方便,想幾點睡覺或起床都行,衛生再差也沒事,被子不疊,想睡就睡,總之,一切生活都由父母自己主導,如今都75歲了,還種地,身體健康,做兒女的不能綁架父母的意願,只有讓父母按照幾十年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父母才會擁有好心情,也就有了好身體。

如果我們想盡孝,出發點是好的,可父母未必會生活的順心,強行讓父母和自己生活,也為了更好的照顧父母,看起來是好事,但往往結果會是相反的結果。一個朋友發財了,讓父親不在放羊,到城裡享福,結果沒有半年老父親就去世了,我的這個朋友追悔莫及。

父母只有生活在自己適應的環境中,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空間,就有愉快的心情,幸福的晚年生。盡孝的方法要根據我父母的需求而定,只要做對了,我們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陪伴父母。看母親我笑了。



一杯仙


這個問題得看每一家的情況而言。就我家目前的情況,我是比較贊同這句話的。

我家有兩個孩子,公婆同住,但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相互將就相安無事,公婆幫助帶孩子,上學接送,確實幫了大忙,我對他們是非常感激的,但如果條件允許,我還是想在本小區裡給公婆另買一套房我們分開住。原因如下:

我的大寶上小學,每天都得寫作業,二寶幼兒園,暫無此要求。但每天大寶寫作業的時候,公公就在客廳看電視,因為公公耳朵背,他聲音放的特別大,很多次,大寶一邊寫作業,一邊伸著脖子往電視上看,沒辦法,只好把書本拿到臥室去寫,聲音只是小了些,還是受著影響。老公特別孝順,不讓提醒公公把聲音放小。

另外就是生活習慣,公公婆婆特別喜歡早起,有時候四五點就醒了,要麼在家開電視看,要麼出門去散步,開門聲音和電視聲音一樣大,我經常被聲音吵醒,起床吧,有點早,繼續睡吧,剛睡著又該起床了。同樣沒法對老人說,老人特別敏感,一說,可能就生悶氣了。

然後是晚上,我們下班回來,吃飯洗漱完,有點時間就想看會兒書呀,收拾一下家務,或者輔導孩子做做作業。結果公婆很早(晚上八九點)就睡下了,你這邊在客廳拖地或者在衛生間洗衣服,不免得弄出點聲響,老人就該嘟囔了,都幾點了,還不睡啊,哎。一聽老人這樣嘆氣,自己也不好意思弄這弄那了。但又捨不得這麼早睡,就這麼小心翼翼地跟小偷似的在客廳活動。

所以,儘管對公婆很尊重,很感激,但如果條件允許,還是分開住吧,彼此將就,真的很難受的。


漫舒


兒子到了娶妻的年齡,我與老伴集畢生精力建了一個家,準備給兒子娶媳婦。又買了鄰居一個破家,我老兩口子準備搬出去住。由於家太破,我與老伴便.進去修理。其間有一本家大哥去幫忙,我便說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思想意識不同,不能住一戶。我那個本家大哥笑話我說不一樣。我兒子娶妻後因為不住一戶,如今二十餘年婆媳關係良好,如同閨女娘之誼。可我那個大哥,被兒媳趕出大門,無奈還是又買了鄰家一個破家安身息命。


實玉1


我今年55歲了,兩個閨女都念書還未成家。目前的安排是,自己住一套四室的,閨女們以後節假日週末隨便來。同一小區再來一套三室的,半小時以外叼也來一套三室的,兩個女兒個人過個人日子。這一切都做好計劃了。然後每天買15塊錢大樂透,兩注三倍的,一注追加的,就等那一天了。


益人愉己


不敢苟同你的觀點,不理解你到底想表達什麼?

父母老了,他就是老了,接受這個事實就那麼難嗎?難道做兒女的就想看著父母,拄著柺棍哼哼歪歪,站著斜斜扭扭,倒騰飯吃嗎?反正我是不會這樣做,也過不了心裡這道關,我的父親60歲,患有喉癌,今年已經72歲了,要說把他一個人扔在老家,對他不管不顧,不聞不問,我心裡會難受,不舒服,恨不得抽自己耳光,我結婚以後,我和老婆就接他到了我們身邊,我們一塊生活,雖然生活有磕磕碰碰,也有觀點不同的地方,但是我和老婆都會讓著他,包容他,必定父親老了,人老都有糊塗的時候……

面對身換疾病的父親,起碼營養要跟上,沒事的時候,我和老婆就會想著方法,換著花樣的做給他吃,時間允許,也可以帶他出去旅遊一圈,有時候遇到個頭疼感冒發燒,我們也好及時送醫院,接受治療,這樣不是更好嗎?

要說和兒女分開住,沒有那個老人真心樂意,誰到老了,不想著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只是父母心裡有太多的無奈,有苦不說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