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望 永和古关

位于永和县城西35公里的南庄乡,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古渡口——永和关,这里见证了永和的兴衰沉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永和关,去感受永和关古渡口曾经的辉煌。


千年回望 永和古关


永和关不但是黄河古渡口,同时也是一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庄,村前是波涛滚滚的黄河,村后是陡峭直立的绝壁。古时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崖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今,这个只有150口人的小村庄,深受黄河文化的熏陶。


千年回望 永和古关


据说这个村庄是依照“五行”相生原理而建:村前的黄河河边植有一株古槐,古槐上边建村,村子上是地。其寓意为:水生木(古槐)、木生火(人烟)、火生土(土地)、土生金(致富)、金生水(循环往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跳动着“和”的音符,共同演奏着“和”文化的协奏曲。


千年回望 永和古关


永和关村民全部姓白,先辈来自襄汾县,明崇祯年间,迁居于此,已经有400多年。永和关旖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无处不现“和”的音符,这从十个方面可以看出:村名永和,顾名思义,是永远和平、和谐之意。村形按“五行”相建,循环往复,即和谐之意,因此被誉为“黄河文化第一村”。

作为黄河上的古渡口之一,永和关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到有史籍可查考的时间达一千七百多年。康熙四十九年永和县志记载:“三国”魏黄初元年以县西有永和关,故又置永和县与孤言聂为二,属平阳郡。《元和郡县志》又讲到:“永和县以县西永和关为名”。证实公元220年前,这里就是一处黄河古渡,而且永和关要比永和县的历史更加悠久、名头也更加响亮。同时,永和县的县名也来源于永和关。


千年回望 永和古关


在永和关村后几十米处,有着另一个自然景观,风蚀壁画,黄河在这儿拐了一个弯,顺河糟吹来的劲风,猛烈扑向黄河东岸坚硬的石崖上,年年岁岁,百折不挠,竟将石壁撞击得千疮百孔,千百万年来,它驻足在黄河岸边,在它身上,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饱经风霜,岁月流逝。


千年回望 永和古关


永和关同黄河沿岸每个渡口一样,因地处要津,一向同战争密切相关。近代,最有影响,也最为永和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发生在公元1936年的红军东征,为此,特将县境内的阁底乡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建有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永和关作为重要渡口之一,东渡与回师都居重要地位,这里的百姓主动为红军撑船摆渡,踊跃为红军筹粮筹款,也曾光荣地忙活了一阵子。

永和关村北曾有一处被称为“红军崖”的地方,说的便是当年红军东渡时,先期到东岸执行侦察任务的12名红军战士在天亮前被敌人发现,奋不顾身的从高崖上滑下,躲在一个石窟中,与敌人对战,弹尽粮绝后,纵身跳入奔腾的黄河中,留下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至今说起来,永和关人还是钦佩不已。


千年回望 永和古关


在抗日战争中,永和关作为通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经常有中央首长、部队、抗战大学生经此赴敌后根据地,同时,敌后干部、伤员及进步青年,经这里转往延安,对抗战起了极大作用。

解放战争中,永和关设有兵站,从大宁、隰县、洪赵等地向延安运送武器、弹药、粮食等物资,支援保卫延安。

至于从这里渡过什么大人物,因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但确有三位中国名人从这里渡过,第一位是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从陕北过黄河同明军作战;第二位是卫立煌——抗战时的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1938年4月17日,带着大批的军官和战地服务团在此西渡到延安参观;第三位是林彪——红军东征时的红一军团军团长,带领麾下的红军将士渡河东征。

黄河边的人离不开黄河,对黄河生来就有一种依恋和敬畏。


千年回望 永和古关


永和关越过了漫长的历史,像许多古老渡口一样,曾经的繁华,注定要经受人去楼空的寂寞。两岸人民仅靠摇船摆渡的历史结束了,古老的羊皮筏子、高帮的黄河大船同那高亢激越的黄河号子一起渐渐消失了,或许多年后,渡口的年轻人,只能从史籍的记载中和老人的叙说中去想象当年古渡的气象。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古老的渡口也许会出现新的生机,期待着今后黄河岸边人能绘制出更加崭新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