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少吃點,夜飯飽,損一日之壽

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你就能照顧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簡介:韓瑞丹,全國高級康復理療師,艾灸師

原衛生部首席健康專家、第四軍醫大學著名教授萬承奎,曾在做客央視《人物新週刊》節目時,向全國觀眾講述了他的養生防病秘方。其中一條就是——“晚飯少吃點”。

晚飯少吃點,餓點能防病!

萬承奎介紹,愛吃晚飯、晚飯吃得過多,是發生疾病的一個原因。

這是因為現代人太重視晚飯了,忽視了早飯,輕視了午飯。早飯午飯馬馬虎虎,晚飯夜宵大吃大喝,這是百病之源!許多人認為,晚間餓了就要吃東西。其實不然,晚間餓了少吃東西,才是正確的養身之道。

據說,在美國大約有60%的人是胖子;然而美國人的飯量並不大。這是為什麼呢?

其中一大原因是美國人晚飯和夜宵吃得多。

為什麼吃晚飯和夜宵會肥胖呢?因為人在夜裡睡覺不消耗熱量,因此吃進去大量的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當然這些脂肪也分佈在身體各個部位,諸如:皮下、血液、心肌、肝臟等,這造成了心血管等一系列疾病。

中醫和佛教都說:“過午不食”。所謂“午”,就是中午11點~13點,過了下午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中醫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飯,不是為了節約糧食,而是為了養生。

“四高”多是吃出來的

晚飯少吃點,夜飯飽,損一日之壽

要是您本人或者親人朋友患有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每每到醫院檢查,都會聽主治醫生繼續絮叨吧!

“平時要吃清淡點啊”“怎麼和你說了還不忌點口”“你呀,都是吃出來的”。

醫生說的沒錯,其實,得了這些病多是因為未完全消化或轉化的物質。

為什麼現代人身體消化轉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則是由於長期飲食不節。

《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說,大飽傷脾。就是這個道理。

胃腸怕堵不怕餓,餓一餓更健康

以前有個糖尿病患者談起飲食對於她疾病的影響的時候,她很肯定的說:我已經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就晚餐吃飽一些。

但她想錯了,也吃錯了。人體晚上消化機能最差,陽氣都收斂潛藏起來,吃的營養越豐富,越轉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導致疾病。

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養生之道。

患者仍然擔心地說,我身體虛,晚餐那頓一定要吃飽,馬無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飽,半夜都會餓醒。

其實哪會呢?記住:我們的腸胃怕堵,不怕餓。

半飢半飽,人身體輕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勞沒勁。

營養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處最妙。

就好比耕田種地一樣,肥料要淡淡的,稍微過濃一點,反而會把植物的根給燒掉。所以古人說“過猶不及”。我們吃飯,要寧留三分飢,也不十成飽啊!

夜飯飽,損一日之壽

後來,上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減成半飽,結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把飯量減半後,心就不慌了。

可見心慌未必盡是氣血不足,對現代人來說,更多是飲食過度,膽胃不降,堵在中間造成的心慌。其實只要管住嘴,保持半飽狀態,使六腑保持空靈,五臟沒有壓力,心也就不慌了。

中醫的經絡理論中,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化食物的能量來源於心臟,小腸脈不通,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所以對於心的功能不夠強大的人來說,飲食非但不能大補特補,還要吃得少量,要注意節制,不能讓小腸有壅滯阻塞。

老人尤其是這樣,老人多數心的功能有所降低,胃腸動力也不夠,吃的過多,心與小腸都受損,不可不戒!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飽後去世的,特別是晚餐吃飽吃撐,就在睡夢中不知不覺去了。

孫思邈那句“夜飯飽,損一日之壽”,就是說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一日的壽命,故晚餐宜少食為養生之道。

晚上飲食,需要注意什麼

晚飯少吃點,夜飯飽,損一日之壽

晚上飲食,注重輕薄、少厚濁。食物可以用厚、薄、清、濁幾種特質來劃分。

清、薄——大多數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簡單不油膩的烹調方法等;

厚、濁——大部分肉食、煎炸烤燻、味道重、複雜的烹調方法等。

在過於重視感官刺激的現代烹調習慣裡,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質,避免“厚、濁、重、多、雜”的取向,對健康更有益。

尤其是晚餐,此時人體正準備緩慢關機,進入充電休整狀態,少食、簡食對於我們這些四體不勤、運動不足,思慮、緊張已傷脾,擔心、恐懼已傷腎的現代腦力勞動者來說,是個合適的選擇。

晚飯後,建議多散散步,拉拉筋,還有拍拍肘窩、足三里和手背,促進腸胃消化,放鬆身心,還利於晚上睡個好覺。

⊙特別申明: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本平臺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提醒:本平臺分享出來的方劑、配穴建議、養生方案等僅供同道參考和交流,並非適合所有人群,建議患者就醫辯證診治,網絡推斷不會太精確。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點贊是一種動力。精彩給您的朋友,幫助並影響更多的朋友,讓更多朋友受益!閱後請朋友們關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