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作《腦殘粉》: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的“浮世繪”

印度是電影大國,寶萊塢的電影產量長年位居世界第一。在這個"歌舞昇平"的電影大國中,有十分傳奇的"三大汗"。

所謂"印度三大汗""是對阿米爾汗、沙魯克汗、薩爾曼汗的簡稱。這三位巨星對印度電影產業的發展壯大和走向世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尤其以阿米爾汗的作品為重。而縱觀三位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們的作品側重點各不相同:

阿米爾汗注重反應印度本土的社會體制問題——《三傻大鬧寶萊塢》聚焦教育制度;《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重點突出女性權益和地位;《我的個神啊》則直接對準印度民眾信仰開炮。他本人也因常敢於通過電影揭露印度社會的負面問題而被稱為"印度的良心"


印度神作《腦殘粉》: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的“浮世繪”


薩爾曼汗則較之其他兩位比較"後起之秀",近年來剛以《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被國內觀眾知曉。而其通過作品反映的國家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很難和其他缺乏或沒有類似經歷的國家產生共鳴,故相比之下他的知名度較低。


今天重點要講的這部由印度三大汗之一的沙魯克汗主演的電影《腦殘粉》,上映後在印度本土的票房成績十分不好。這和電影中一反寶萊塢"歌舞昇平"的常態有關,和沙魯克汗的作品中一貫呈現愛情有關的元素也有一定關係。再者就是電影本身的結局不是正向的大團圓,印度人民的觀影習慣導致他們不是很能接受電影最後呈現的悲慘和冷酷。所以哪怕這部道盡偶像和粉絲關係的作品在外網的口碑和分數持續飆高,對其在本土的票房失利也沒產生絲毫積極的扭轉作用。


印度神作《腦殘粉》: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的“浮世繪”


但這部電影在社會現實問題的刻畫上卻稱得上十分優秀,其露骨的情節和前後巨大的反差,讓人在觀影過程中會產生深深的代入感。《腦殘粉》整部電影的情節分段也十分明顯,一前一後的巨大反差讓觀眾產生一種"坐過山車"般的觀影體驗。


電影前半段講的是:高瑞夫是明星阿利安的超級粉絲,在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被這個銀幕上的大英雄深深吸引。造化弄人,有些巧合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究竟是好是壞——沒有想隨著年齡的增長,高瑞夫和阿利安的相似度竟然越來越高,甚至高到走在大街上都會被認錯的地步。憑藉著樣貌的高重合度,高瑞夫在一場明星模仿秀中拔得頭籌,然後他決定用這這筆獎金開啟自己"朝拜偶像"的計劃。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見到從小到大心心念唸的偶像後,小小的"5分鐘請求"也被斷然拒絕——拍個照,籤個名。


電影中除了主角那張和明星越來越像的臉之外,其他的"追星"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引起觀眾的共鳴,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在臥室貼滿明星的海報和瘋狂收集一切印有明星像的周邊產品。


印度神作《腦殘粉》: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的“浮世繪”


在各種心理學理論上,對"追星"和"符號化崇拜"的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當然前提是"正常"。而明星本身也是給粉絲們提供了追求心靈寄託和自我投射的具象化的存在。反過來說,這也是明星營造的公共形象坍塌後,會引起一系列負面連鎖反應的根本原因——這相當於打碎了粉絲心中的"幻化形象",會讓崇拜者被迫承受巨大的心理打擊。

而電影本身的角色發展設定也頗為有趣,就是粉絲和偶像長得越來越像。這就是將這種"自我投射"變成了現實的客觀存在,註定了高瑞夫最後的瘋狂——偶像做出任何不可思議的行為,都是對自我的一種褻瀆和侮辱。心理投射和現實形象通過一個"巧合"進而重合在一起,本來就分不清現實和虛幻的粉絲更加模糊了自己和別人的邊界,在潛意識裡他堅信自己是偶像的一部分(反過來也成立),偶像的言行舉止都必須符合自己的想象。


印度神作《腦殘粉》: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的“浮世繪”


前半段的情節鋪墊會讓人對後面的情節產生各種各樣的猜想,但根據沙魯克汗一貫的電影風格和"印度三大汗"一直執行和承擔的社會意義來看,足以推測電影后半段不會是向上的結局。

就像那個持續很多年並對劉天王造成很大困擾的"楊麗娟事件"一樣,楊麗娟為了見偶像一面居然逼得自己父親賣腎、賣房,最終自殺,心有餘悸的劉天王最後公開譴責了楊麗娟。這和《腦殘粉》中高瑞夫為了見阿里安而毆打其他明星,然後被阿利亞嚴厲批評簡直如出一轍。


從這一刻開始,電影急轉直下的後半段就開啟了:粉轉黑的高瑞夫憑藉自己的"天賦"(和偶像有著相似的臉)犯下一系列負面事件,讓世人誤以為這一切都是大明星阿里安的所作所為,進而讓後者不得不在一頭霧水中面對接踵而至的危機公關甚至身敗名裂、法律追責。


前面提到過,偶像的負面行為會導致粉絲的心理崩塌。在電影中阿里安的拒絕和指責這些本無可厚非的行為,引發了高瑞安的崩潰進而展開瘋狂的報復。

根據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而言,人類的低層次需要(生存需求,吃飽穿暖)得到滿足後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客觀事實和主觀標準決定了:沒有人是完美的。這時候,被過度包裝和美化的明星就承擔起"查缺補漏"的作用——幫助粉絲完整個體缺陷和能力狹隘。

那麼在電影《腦殘粉》中,阿里安給出的反應就意味著高瑞安多年苦心搭建完整的"個人邊界"被硬生生地撕開一塊,後面的巨大反差至此就顯得自然而然和順理成章了。

印度神作《腦殘粉》: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的“浮世繪”


但從這樣的情節敘事中,觀眾們或許可以得到有關另一方面的啟示:明星本身是否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答案顯然是肯定的。老話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意味著所有事情都是在交集衝突中發生發展的,先有交集再有衝突,人永遠不會踩到十步以外的路人的腳。

這部電影其實並沒有單純地指責事件中的某一方,也沒有一股腦將所有錯誤都歸結到粉絲身上。在明星經驗個人形象的同時,是否要考慮建立粉絲秩序?告訴自己的粉絲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及自己的生活邊界在哪裡?對於明星來說,演藝本身說到底就是一份事業,跑完所有通告後還有應付粉絲提出的要求,哪怕只有5分鐘,在他們的概念裡也無異於"加班"——這就難怪電影中的阿里安看起來很吝嗇。

印度神作《腦殘粉》: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的“浮世繪”


作為人人熟悉的公眾形象,明星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鎂光燈之下,不一定哪句話就會引起大家的誤會,不一定哪件事就成了負面事件的導火索。毫不誇張地說,對於一個明星而言,可能咳嗽一聲都要提前思考一下。


這部電影採用單項的線性敘事結構,讓整個充滿諷刺和反轉的故事"順理成章"地發展到最後一刻:瘋狂追星的高瑞夫死了,面對萬千瘋狂粉絲的阿里安也再笑不出來。


印度神作《腦殘粉》: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的“浮世繪”

印度神作《腦殘粉》:沙魯克·汗一人分飾兩角的“浮世繪”

還是回到當年劉天王那件事上。他本人曾在一次採訪中透露道,他知曉楊的結果後不得不公開譴責她是因為他擔心出現"第二個楊爸爸"。那時候的劉天王已經到了聽到電話鈴聲就發抖的程度,因為每天都有幾百個粉絲打電話進來提出瘋狂的要求,後來他還因此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

而且通過這部電影觀眾也會認識到一個客觀事實:

追星並不是某個國家的產物,而是一種時代現象。更準確地說,"崇拜情節"是自古以來的,只是大面積妖魔化的行為是近年才興起來的。而且印度本身也是"偶像崇拜"的重災區,這和印度本身是個"宗教大國"也有一定關係。在印度神話中,神靈會在關鍵時刻幻化成各種存在正就是世人於水火之中,而寶萊塢又特別盛產這種"神化"的人物。長此以往,很多人將長扮演英雄的明星看作是神的化身,甚至將明星和神劃上了等號。

也許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太打臉,所以一貫被埋張的阿魯克汗這次也沒帶動《腦殘粉》的票房。看來,明星效應也有不靈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