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山河上的戰地宣傳,憶嘉興南排出海工程嘉善民兵團的報道

文|張冰

一直想寫一篇關於當年開挖長山河的文章,但由於資料缺乏,總無從寫起。蔣柏良老師在世時,我也曾與他多次提起過,他也感到很難落筆。

但當年,來自嘉興、嘉善、平湖、桐鄉、海寧、海鹽、德清7個縣的30多萬本土農民工(當時統一稱民兵)集中在海鹽縣,歷時一個半月,在綿延41.29公里的工地上,開挖土方1160萬立方米,這工程堪比英雄史詩,可歌可泣。

這恢宏場面,再無後來。多少年來一直浮現在我眼前,猶如昨天。

長山河上的戰地宣傳,憶嘉興南排出海工程嘉善民兵團的報道

上世紀70年代初,長山河出海排澇工程被華東局批准建設。1975年11月,嘉興地區成立出海排澇工程指揮部,1977年7月長山閘開工建設,我縣大通橋樑隊等,早在1977年就進入海鹽長山河開挖規劃區域,進行建立跨河橋樑。1978年下半年,長山河一期工程開工。

1978年10月6日,縣委報道組的蔣柏良老師到縣文化館找到了我,說,縣裡要組織民兵去海鹽開挖長山河,縣指揮部已經建立,他準備組隊具體進行工地的宣傳報道工作,他希望我和他一起去。我當時長期在縣文化館幫助刻寫文藝宣傳資料,並在我所在羅星公社做些文字工作,我說,這需要與公社領導商量。

10月9日,老蔣又來催。此前我與有關領導彙報了這事,但領導沒同意。到10月11日,老蔣已經物色了當時下鄉在西塘公社的金上麟(金天麟之弟),同時縣指揮部已經宣佈了各級領導,建立了嘉善民兵團指揮部機構一辦三處:辦公室、政治處、施工處、後勤處。擔任新聞宣傳與安全保衛兩職能的工作由新組建的政治處負責。政治處長倪漢林,時任西塘公社黨委副書記,他在西塘物色了一位小青年俞鑑,但離組織要求宣傳組4人還缺1人。

由於人員未定,老蔣很急,與金上麟多次到文化館做我工作。後我再次與領導商量,領導才同意了我去工地,並由我自己寫了一個介紹信,他幫我去蓋好章。第二天,我就去當時的縣橋樑隊駐地(今火車站西邊)報到,縣指揮部臨時的辦公點暫設在此。

1978年10月23日一早,我們各自準備好個人生活必需品,到中山路下塘原魏塘鎮鎮革委門口河邊,坐掛漿機船去海鹽縣。

我們政治處有編播組4人,由政治處副處長李勤芳(時任縣人武部參謀)分管;廣播組4人:縣廣播站站長錢模經任組長,2個播音員,一個是幹窯公社知青朱建群,一個是嘉善技校高中剛畢業的沈婷燕,一個線務工曹建明;電話總機話務員2人,一個是幹窯鎮郵電所的鄭月峰,一個也是高中剛畢業的女孩子劉立;安全保衛6人,由當時魏塘派出所所長王成興任組長,公安民警趙炳昌、王寶奎,以及港監幾位成員組成。

當晚,我們來到了位於當時海鹽縣通元公社五星大隊的“嘉興地區出海排澇工程嘉善縣指揮部”。這是整個嘉興地區7個縣唯一駐在當地農村的一個指揮部。其餘縣的指揮部海寧、桐鄉是駐在各自縣城,嘉興駐在通元鎮,平湖和海鹽駐在澉浦鎮,德清駐在甪里鎮。

我縣指揮部在通元公社五星大隊裡搭建了幾排草房,作為辦公與住宿的地方。草房是全毛竹框架結構,屋頂是稻草蓋的,四周是油毛氈擋風。條件非常艱苦。記得那時下過幾場雪,那草房不禦寒,夜睡覺都被凍醒。

我們剛到的這個時節,晚稻還未收割,民工(民兵)沒有開進。比我們早的是,大通橋樑隊等,在上一年就開始到海鹽進行建築橋樑,橋樑都是建在大田中的。再是我們進駐前幾個月就開進的縣電力公司與郵電局的佈線工程隊,我們的廣播與電話線路借用供電線路杆子,一路是工地全線,另外幾路就是分散在永紅、新友、保豐、新長、五星、茶園、長河7個生產大隊的各營駐地。

縣物資局與供銷社幾個月前也已經在此建立草房、運輸物資,並在甪里鎮建立物資中轉站,當時縣水利局的王順林與幹窯機電站的浦加漁是常駐甪里負責物資管理與調撥。

我們編播組到後,當夜就去採訪寄住在當地老鄉家裡的電力工人,我們組唯一的一個設備就是一臺剛買的三洋卡式錄放機,我當時就負責錄音,其餘就是每人一支筆一個本子。

由於電力工人樹電杆與佈線都是在稻田中,晚稻田裡最後一次跑馬水還沒放幹,所有工人作業回來都是渾身溼透,全身泥水。時值深秋,山裡已經極具寒意。

長山河上的戰地宣傳,憶嘉興南排出海工程嘉善民兵團的報道

嘉興南排出海工程嘉善縣指揮部團、營全體領導

編播組4人在宣傳報道上的任務是,提供每天工地廣播稿,不定期地出好《嘉善戰報》;整理稿子,發回縣內廣播站(那是全縣唯一的媒體單位),以及向湖州地區媒體供稿。我們的第一、二期戰報,在嘉善時就已經出刊。

當年的戰報要油印460多份,發送到杭州、湖州兩地的省與地區指揮部、水利局、軍分區等部門,周邊地區6個縣指揮部,我縣各主管局與各公社,工地各民兵營、連。每次油印都是純手工,需要好幾個小時。一般都在晚上油印,有時要印到深夜12點後。

1978年時,嘉善縣共有17個公社,組建了17個民兵營,所有民工(民兵)都是寄住在當地農民家裡。編播組到後,全線民工還沒進場,但當時各營部已經建立並進駐了一部分人在做前期準備工作,建灶開伙、囤積物資、修築道路等。從第二天開始我們就逐個走訪各個營部,全部是靠兩條腿,不要說沒車,就是像樣的路也沒有。

1978年11月6日起,天凝、鳳桐、洪溪、姚莊、向陽(即楊廟)、大雲等營首批民兵陸續開進,擺開了改土治水的戰場,連日來,廣大民兵清基築路,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幹得熱火朝天,決心打好前哨戰,大幹兩個月,早日完成長山河工程。到11月15日止,我縣民兵團已經有2萬2千餘名民兵指戰員浩浩蕩蕩開進了長山河工地。

紅旗插遍長山河,千軍萬馬戰“南排”。1978年11月7日上午,嘉興地區出海排澇工程嘉善民兵團,在海鹽縣通元公社五星大隊縣指揮部駐地舉行了長山河開工誓師大會,各營、連指戰員2萬餘人,在駐地收聽了大會直況。

大會由副團長陳錦其(時任縣生產指揮組領導)主持,團長錢雪林(時任縣委副書記)代表縣委、縣革委、縣民兵團作動員。團政委李振嶽(時任縣人武部政委)宣讀了團部關於“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通知。鳳桐營黨委、向陽營四達連、羅星營李家連在誓師大會上作了發言。鳳桐營黨委書記屠幼生同志向羅星、惠民營發出了開展對口友誼競賽的倡議書。

我團民兵上工地的特點是領導重視、聲勢大,安全進點行動快。羅星、西塘、丁柵、大雲、幹窯等營都是黨委書記帶隊,公社、大隊留家幹部一起護送民兵進點。到11月15日,全團每個營都開好了工地誓師大會。新聞編播組在團政治處的領導下,要求各營相應建立報道員隊伍,營部至少1~2名,連部至少1名通訊員,各營工地要出好黑板報、拉出橫幅、刷好大幅標語。

整個長山河工程,我們出刊《嘉善戰報》28期,加1期特刊;收到各營通訊員上送稿件559份,錄用466份。工地黑板報26塊,固定木板大幅標語35塊,鳳桐、裡澤、陶莊、天凝、西塘、幹窯、向陽等營自備廣播站7個。同時,1978年12月1日夜,我們安排了來自全縣17個公社的電影放映隊,到各營駐地進行電影放映。

長山河上的戰地宣傳,憶嘉興南排出海工程嘉善民兵團的報道

編播組的工作不光是編播好每天的工地報道,出好戰報,還要對各營、連做好民兵的思想穩定工作,在宿營時做好勞動競賽動員等。在一開始大批民兵進點後,就開展思想動員,宣傳新時期總任務。

針對一些同志認為這條河對我們關係不大,又遠離家鄉困難重重的顧慮,我們向廣大民兵宣傳開好長山河的重大意義;

針對大部分民工都是自願來到工地參加建設,但少數民工思想有起伏有怨言,我們先花了一定的時間與精力,抓好營、連幹部和民兵的思想教育、紀律教育、先進的典型事例教育等,學習黨中央與上級黨委的重要指示,使全團上下擰成一股勁,全身心地撲到工程建設上來。

當時一個縣的團部,不像今天有組織條線、宣傳條線,建立臨時支部等措施,政治處除了宣傳就是安保,其他就是施工與後勤,各司其職。所以全部的宣傳報道、思想發動、開展勞動競賽、工程鼓勁都是我們幾個人在負責與實施。

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工地上沒有發生過一起重大的傷亡事故,民工之間、與當地群眾之間沒有發生過重大的爭執或其他惡性事件。

大集體時代,各生產隊勞動以工分計酬,一個男工一天10分工分,女工8分工分,年底結算,當年每10分工分只能分到3~4角錢,全縣超過5角的生產隊很少。

長山河工程,定額是每個勞力1.5個土方,每個土方4角5分錢,這個比值與在生產隊勞動有很大提高,所以在開展勞動競賽後,好多民工一天都是挑3個土方,少數的還不止。一天能有1元3角5分,大家感到已經很是滿足。

當年工地沒有專門的工程統計員,都是各營、連通訊員在採訪中與工程負責人每天聯繫後,匯成報表上送到政治處,我們再刻印分發反饋。一到晚上,我就守著一個手搖電話機催數據。編播組4個人,小俞專門負責刻寫戰報,當時就是一塊鋼板,油印,沒有其他工具了。

老蔣與小金負責向上級媒體撰寫稿子,我負責全團的環境宣傳、大幅標語書寫、錄音採訪以及幫助老蔣、小金把各營上送稿件編審等。團裡其他部門表格、資料的刻印工作,都是我與小俞兩人承擔,工作相當緊張。

勞動競賽的評比是政治處與施工處一起進行的,10天到15天一次。評比方法是由政治處、施工處和各營負責人一起現場檢查。

政治處的評比條件有5個方面:

  • 一是制度、活動、宣傳情況,
  • 二是學習內容、效果情況,
  • 三是工地政治氛圍與民兵情緒情況,
  • 四是通訊報道情況,
  • 五是安全措施落實情況。

施工處的評比條件是進度、質量、堆土規範、道路與坑潭平整情況。通過評比,效果很好,工程進展很快,對工程的快速完成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當年的民工(民兵)是各生產隊按每戶1人的比例抽調,正值秋收冬種,家裡的農事極其緊張。不少家庭家裡沒有男壯力,只能與鄰居調換工,就是家裡的農活,由不上工地的農戶代做,而且工分是記在開河去的勞力戶上。

前幾年,我碰到大舜那邊一個大妹子,說起長山河,她說,她家都是女姐妹,她當大,當時也去過半個月,天天挑泥,其辛苦程度無法形容。算起來她比我小好幾歲,那時最多也只十七八的樣子。但當年像她這樣的家庭有好多,我們工地上婦女上陣的有相當的比例。

說起開河,我們嘉善有一段民言,叫“餓死紅旗塘,挑死長山河,吃死太浦河”。就是1958年開紅旗塘,那時物資匱乏,連吃的都沒有。開挖長山河沒有一個機械設備,全是人力挑。

海鹽地處山區,土地高低落差很大,再加上倒土路線遠,一個土方,對一個農民工來講不是問題,但路遠坡陡,那就是挑起來相當吃力。到開挖太浦河時,我們物資有了很大的改善,家裡的豬肉、蔬菜源源不斷送往前線工地。

我空時,在收工後會步行1~2個小時,到自己大隊、自己生產隊去看望老鄉們,那時好多人的年齡比我還小,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些年齡略大的,半個月、20天以上,回去調換工,到下階段再次上陣,那些年紀輕的,就整整在工地苦戰1個半月。

想想當年那些女孩子、那些20歲上下的小青年,在這樣勞動強度大、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天天奮戰在工地上,那個辛苦程度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41年後的今天,當年年齡最小的也都過了花甲之年,40多歲的,現在好多已經作古。我今天材料寫到這裡,心中也是極其酸楚。

長山河上的戰地宣傳,憶嘉興南排出海工程嘉善民兵團的報道

編播組人,左起:俞鑑、蔣柏良、金上麟、張冰

1978年11月26日,工程已經進入中期,團黨委首次舉行循環紅旗評比授獎大會。各營和各部門到會的代表,在團黨委領導的帶領下,首先參觀了平湖、德清工地,“一學二看三聽四評議”。

通過到會代表的提名和充分評議,經團黨委審批,評出大通、西塘、鳳桐3個營獲得首次循環紅旗的優勝單位,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姚莊與向陽營獲得了表揚,同時各營評比出一個連受到了表揚。

在1978年12月5日的第二次評比大會上,大通營獲得優勝第一名,洪溪營獲得優勝第二名,西塘、向陽營獲得優勝第三名。鳳桐、姚莊、汾玉3個營獲得先進集體。

同時全團35個連、61位民兵獲得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汾玉、大通、羅星獲得治安保衛、安全航行第一、二、三名。

1978年12月18日下午,大通、洪溪營經過團部驗收合格,率先完成全部工程量,團部召開施工質量驗收現場會,當場發給合格證書。

1978年12月22日,團部召開各處室與各營負責人參加的緊急會議,團黨委書記、團長錢雪林同志,傳達了地區指揮部召開的緊急會議精神,地區黨委決定,在12月26日中午12時,長山河道全線開壩放水(後來改為28日)。

1978年12月23日,團黨委號召廣大民兵指戰員,突擊三晝夜,25日拿下總土方。12月22日下午,團部對向陽營驗收合格,發給合格證書,成為全團第3個完成土方總量的民兵營。

1978年12月23日,黨中央發表了永載史冊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特大喜訊傳到我團駐地,全團1萬6千餘名指戰員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八華里長的長山河工地上,燈火輝煌、紅旗招展,一片歡騰。

當天晚上,我團各級幹部,帶領2000餘名民兵戰士,學公報,見行動,以公報精神為強大推力,披星戴月、抗嚴寒、踏冰霜,挑燈夜戰長山河。12月23日當天,天凝營第4名通過驗收合格,獲得了合格證書。

我團3萬(輪班人次)民兵指戰員,在地委、縣委的領導下,胸懷總任務,奮戰長山河,從11月17日到12月27日,提前20天,全團各營保質保量相繼完成了工程總量,拿下了160多萬土方,全線勝利竣工。

1978年12月28日中午12時,“轟轟”巨響,2號大壩被炸開了,只見滾滾河水湧入新河道,頓時兩岸歡聲雷動。專程前來的地區指揮部黨委書記劉乃欣、政委車承志,以及副總指揮李長青、葉光燦,辦公室、政治處、施工處的領導,當場把合格證發給了我團。並和我團團長錢雪林、政委李振嶽緊緊握手,祝賀勝利竣工。

長山河工程奏凱歌,歡聚一堂慶勝利。1979年1月9日,中共嘉善縣委、縣革委,在縣大禮堂召開了長山河工程勝利竣工慶功大會。

時光匆匆,41載。但當年那激戰的場面、艱苦的歲月、每個民兵指戰員鮮活的臉龐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當年的英雄們,歷史會記住你們,開挖長山河,造福子孫後代,你們的功績長存!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