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票房惨淡:冯小刚一正经,观众就不买账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只有芸知道》,上映一周时间,票房才过亿。和他之前的动辄万人空巷的贺岁电影系列相比,可谓惨淡。

《只有芸知道》票房惨淡:冯小刚一正经,观众就不买账

在影视圈据说有这样的一句话,只要这部电影葛大爷(葛优)有头发,那么,这部电影的票房就很难保障。虽然《只有芸知道》并无曾经冯氏喜剧的台柱子葛大爷——这也是冯小刚作品缺少了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有芸知道》票房惨淡:冯小刚一正经,观众就不买账

其实纵观冯小刚创作年谱,我们不难发现,但凡冯小刚正经起来的作品,观众都不怎么愿意买单。反而是他的一系列不着调的,肆意嬉笑怒骂的作品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那么,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有很多人说,冯小刚成名后人品并未见好,尤其是在作品得不到市场认可的情况下怒怼观众和粉丝。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小编认为,《只有芸知道》票房不理想有如下几大心理原因。

大众只想满足一时的快感,不愿思考人生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思考了,他们只想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满足自己的一时的愉悦。在综艺节目《奇葩说》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观众对于某个观点常常首鼠两端。这就是典型的不思考的例子,他们不愿意思考,只是等着辩手去思考,因为自己不思考,所以才会觉得正方有道理,反方也有道理。

我们回到《只有芸知道》上面来,观众对于冯小刚的设定就是给我们讲几个段子,而不需要他来告诉我们其他。你段子讲好了,观众在两个小时里很快乐,就会觉得值回了几十元的票价。怎么着?你觉得怕我白花钱,要多送一点人生价值和艺术感悟?打住!

《只有芸知道》票房惨淡:冯小刚一正经,观众就不买账

大众感情逐步自我包裹,外人的感动很难打动自己

随着这个社会的社交越来越虚拟化,大众感情已经严重的自我包裹,更多的人通过虚拟空间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已经很难有人去体味街头的卑微与猥琐,同类的眼泪和酸楚。所以,世界几乎都与己无关,他人的故事再动人也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

当我们体会不到他人的声音、他人的感情、他人的温度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你多久没有被真正感动过了,被超过一天时间感动过了?

最多是只是礼节性的表示同情,而一扭头,我们就沉浸在了我们自己的快乐或痛苦中去了,我们不为他人感动,也知道他人也不会为我们感动。

所以,冯小刚说,《只有芸知道》是改编自他朋友的亲身经历,这张牌并不高明。首先,观众对别人的经历就完全不带感,其次,冯小刚的朋友?


《只有芸知道》票房惨淡:冯小刚一正经,观众就不买账

诗和远方,只是说说而已,我们都在追求苟且

《只有芸知道》,一听就是一部文艺片,而它确实就是一部文艺片。但凡有点想法的人,都喜欢贴一张文艺的标签。冯小刚也概莫能外,他当然喜欢别人称他为文艺片大师,而不是搞笑片鼻祖。

对于普通粉丝群体而言,所谓的诗和远方,只是用来装装门面的,看起来十分高大上的外衣而已。没有多少人真的会为了诗和远方,舍得抛弃或者抛得下目前的苟且。

我们乐此不疲地做着苟且的事情,但是却在朋友圈憧憬着诗和远方。你不信,试试,去约上哪些在朋友圈天天呼唤诗的人去趟远方?

《只有芸知道》,更多的人只是看看别人的观后感,然后有点舆论场中的参与感而已,他们不会真的喜欢却受感动,他们宁愿在抖音和快手上消耗时间。

《只有芸知道》票房惨淡:冯小刚一正经,观众就不买账

结语:《只有芸知道》,票房注定不会大卖,这不是崇尚文艺的时代,更不是崇尚普通人文艺故事的时代。所以,芸的文艺,芸的感动,只有芸知道即可,风和沙都不愿意也不想知道!

不是冯小刚导演水准的问题,《只有芸知道》就是题材的问题,要知道,感动和文艺,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奢侈的事情,大家知道付不出代价,于是就不再去想了!

喜欢小编,请移步 徐州天空之城徐州天空之城,给你全景生活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