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my19861115


道和德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論述不同,他是有關世界觀的核心論述。我認為,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模式理解,大的方面是講,“道”就是生育萬物的外界因素(外因條件),“德”就是事物孕育生成發展的主觀因素(內因條件);道就是各種物種作用力場(電場、磁場?N維空間場、萬有引力等等人類已知或未知的作用力)複合交叉綜合形成的“環境因素”,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宏觀上如宇宙空間的黑洞現象和星雲系統的生成演變和發展,微觀上如地球檯(颶)風的生成演變和發展一樣,既要有多維空間支撐,又要有熱帶氣旋的動力支持,這就是比較直觀的“道”的像現形態。相比較道的深不可測,德則是這億萬個空間萬物聚齊的“道”場中一個個具體的個體自身的生命力、親和力、凝聚力和發展力的宗合體現。具體說,各種作用的綜合作用現成道(時代背景),許許多多物質(個體)被迫捲入這個道,如黑洞、星雲中的物質和颱風中的水分子。那麼,隨著道的衍生發展,一些物質(個體)就會組織(運動)起來,現成新的物質形態(原始星雲或組織),這就是“德”的原始密碼。藉助道的繼續運作,“德”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現力,發展、演變或者消亡,一部分核心競爭力較弱的,就會被別的核心競爭力較強吸附消化,就是俗話說道行不夠,這就是德的作用像現形態。總之,道是萬物生長髮展的客觀條件,德是萬物生長髮展的主觀能動性。德在道中生長髮展,靠自身的能力在道中演化最後消亡,德永遠受制於道,絕不會超出道而為之。反之,德行不夠,是不會在道場有所作為。


老海樂樂


(道,是朝向.奔向的方向,被古中國人用辭述出罷了。)

版本不同含義不同外,解讀法不同釋義不同,千變萬化,沒最終答案。

僅,書名是德道經,得道經,道德經,道得經,都爭論沒完,咋總出到底說啥。

而,道可道,還是道.可道,還是道.可.道,還是道可.道,斷句都分歧互不服,咋有答。

而,道是啥各述個的,自然是啥各解個的,怎有到底告啥的解答。

而,行內還有一支派,用於煉內外丹上的,詞解更另類,詞意字意全與常態不同。

內丹是氣功的一種頂級形式,神話上言的腹內珠子,就是內丹。此內丹系頂支是神家。洗髓經由此門出,易筋經僅洗髓支系之一。

外丹是藥,除提高功力外,還可服用後昇天,常娥如此昇天的,次點的長生不老永青壯,再次的長生不死,再次的消萬病疾。此外丹系名仙家.劑家.方家三支派。現僅知方家一點皮毛大概,仙.劑無可窺。

另,命論門更怪,僅命門在哪不下百種,可見人體經絡圖眾多,不只有現用的圖譜一例的,此醫家武家用圖外,是藥行哪裡的用圖,方劑的藥咋配製由此圖參照,此方士必識之圖。而藥行哪臟腑依氣的道德經為理論指導的。

現醫院用的經絡圖僅針炙家用圖,與其它醫及藥無關,也不涉道德經。

針炙僅是按摩術內一支系。

而,黃帝內經僅是用陰陽運行法,輔解旁證道德經的經絡運行的輔助經。

等等,述不清的。

(陰陽,是均衡平衡,被古中國人用名詞表述了而已)

(五行,是整體內各部分的關聯關係式,被古中國人定出了名字罷了。)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老師您好!我來簡單的回答一下。

《道德經》又稱《老子》,其得名緣於書中“言道德之意”。通行本全書共八十一章,約五千字,分為上《道經》、下《德經》兩篇。

它是中國古代道家學派的主要經典,內容豐富,思想深邃,說理透徹,思想辯證,文字雋永,堪稱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儒家主張實行“德治”,“仁政”,儒家的“仁義”、“德化”的道德理想與道家的“以退為進”,“以屈求伸”的處世方針互為表裡,互為彌補。

道家學說的這些功能與文化特色,決定了其以“道法自然”為核心的治國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為人們從事社會活動,進行人生修養,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是永恆的,例如:時間。無限的(空間),不可言說的,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總之,“道”是總源頭,總規律,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狀態。

它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看來,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都是對立統一的。沒有難就沒有易,只有難的存在,才能看到易的可貴,只有長的存在,才能看到短的特徵。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一本《道德經》,洋洋五千言,我才疏學淺,根本參悟不透!還須認真拜讀拜讀!

2020年3月9日


魯呦萍


告訴我們存在的本源。

似乎,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其實,我在學習《道德經》過程中,最初並不知道她說什麼。是在對她進行邏輯與實證的認識過程中,把她作為獨立的自圓其說的語言體系來認識的。

始知她雖講道論德,其實是從每一個人立言的。所以就告訴人認識的途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無,是指人本身無,並不是真沒有。這個無有入於無間,就是講客觀存在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

《道德經》講什麼,書名已指明,講道講德。道生之,德蓄之,勢成之,物形之。這個“之”指什麼?就是指世間萬事萬物中,每個個。道生之,是指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道生的。我們分明見羊生羊,怎麼是道生的?我們所見的羊是有物形的羊,而道之生,德之蓄,勢之成,卻是我們看不見的。即使看見的裡頭就沒有“有無相生”嗎?父親生兒子,兒子不可能生自己。父親是兒子的無,兒子是自己的有,父親亦然,故名有無相生,或曰不自生。

反也者道之動,弱也者道之用。……所有一切問題都圍繞著道和德展開。認識道的過程,也是認識事物的過程,道包含的含義是廣大的。人也沒必要等深究明白道。因為認識過程已受益,更何況,對於道的認識是一個求知過程中修行。所以,老子說,有物渾成,先天地而有,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中有信,其精甚真,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遠,遠曰逝,逝曰返。道者,萬物之奧。樸雖小,天下不敢臣。樸散則為器。這個樸,就是道。所以,不能滿足一勞永逸的明明白白把握含義的要求。卻能滿足不斷有新體會新認識的要求。

有些東西,並不是知識,讓你明明白白把握含義的,她只是一種修行過程中才能遇到的,在具體運用中遇到的。因此道隱無名,質真不瑜。在運用中,多有言辭的,是具體想的事情,而非道。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就是道。所以,凡是把《道德經》當知識把握的,註定失望。一無所獲。回答的人也不必費這個解釋的力氣了。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老子《道德經》所揭示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真諦,要求我們給予他人以愛心、善意、寬容、扶助。“人之道”與“天之道”結合在一個“善”字上,而善即是“善以人合天,才能天道合人”。用真正的善心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自然能化解矛盾,贏得友誼。

道德經還教會我們要善良。



小易點滴


《道德經》既是道教最重要的經典,也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寶藏。從如何更好地保持好、發展好、實現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態之和來看,《道德經》給了我們這樣的智慧啟示:

第一,保持和發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雖然天地萬物都根源於“道”,但“道”對萬物卻是“生而不有”,絲毫不干涉萬物的自然發展過程,這就叫“道法自然”。老子希望人們以滿足維護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為度,不要過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反而傷生。

第二,保持和發展見素抱樸的生命方式

《道德經》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人生之初是自然純樸的,但隨著年長而身強,由於情慾的滋生和外物的牽纏,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漸漸離純樸真道愈來愈遠,以至身命不保。因此,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教導人們應追求素樸純真的生命方式,感知樂道安貧的精神生活。

第三,保持和發展柔弱不爭的生命精神

《道德經》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所謂柔弱不爭,並不是懦弱無能,而是一種既能堅韌不屈又不爭強好勝的精神與品格。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又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告誡我們,要像嬰兒一樣專氣致柔,柔弱不爭的生命精神亦將促進宇宙萬物的繁榮生息。

第四,保持和發展清靜無為的生命狀態

《道德經》說:“清靜以為天下正。”清靜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清靜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長,清靜還可以助人正確地立身處世,實踐宏願。保持清靜的生命狀態,要在無為而任自然,亦即寡慾而不妄為,身處塵世而不染不著,心以應物而不滯不留,處於萬物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順物而自然,和光同塵。

第五,保持和發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懷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具有處下不爭、無形無色、能方能圓、洗滌濁垢、應期而動、清明空虛、利濟群生的上善情懷,它普濟天下萬物而不求索取,它無形無色卻又能堅持自己的品質,它真而無偽,樸而無華,清而無雜,靜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體現。

第六,保持和發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者當知有福不能享盡,有勢不能用盡,有力不能使盡。知止者當知當止則止,適可而止,樹立起正確的成就感,才不會遭到亡身之災。這就要求人類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界生態環境的承受限度,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

第七,保持和發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道德經》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老子告訴我們,要像道一樣虛無清靜,無所不容,猶如海納百川,不拘細流。在現實世界來說,不同人群和種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構成了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們能虛懷包容,就能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三尺雲居老黑


《道德經》告訴我們兩個字:一個是道,一個是德。但是這個“道”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有形有相的“道”;這個“德”也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倫理道德的“德”。

有點繞,簡單說,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他的“三觀”:自然觀、社會觀、 人生觀。

老子的主要思想分為道論和德論兩個部分

道論是講什麼的?

道,用現在的話叫“追問終極”。我們知道屈原寫過《天問》,追問的內容龐雜而抽象。老子的“道論”就是對“終極追問”的終極答覆。他回答了天地萬物由何而來,如何運動變化的及其規律、法則。

老子是先秦諸子中唯一關注自然,構建“道論”體系,為人類行為找到依據的思想家。

老子說,世界來源於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在天地萬物之前,有一個渾然天成的東西就存在了,它悄然無聲息,空闊無邊際,不依賴於任何外物而永恆存在,週而復始永不停息地運行,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大”,表字為“道”,它是世界的本原。

“道”的樣貌是無中生有

“道”是沒法用語言描述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這是一段大白話,比較好理解,大意是說,道是無形無狀,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說“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又說: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這個東西,雖然無形無狀,但惚惚恍恍中卻有跡象,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闇昧,其中卻有精質,深藏著無窮盡的信息。

道”的運行法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循環往復是道的運行方式;柔弱是道的實現方式。

德論是講什麼的

在古漢語中,“道”是筆直的大道,“德”是順道而行,因此,道是先天自然存在,德是道在萬物的反映,即“道”生萬物並內化於萬物,使萬物有“道”的屬性。這種屬性是自然的、無為的。

德論是老子關切人類社會的直接體現,即社會觀和人生觀。

人和“道”的關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自然,不是現在所說的自然界的“自然”,而是“自己本來的樣子”。其實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都是自然。道法自然,是說“道”因為它內在原因決定了本身的存在方式和運動方式,而不必依賴外在因素。所以他效法自己。

“德”的屬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生成萬物,德涵養萬物,萬物呈現出各種形態,自然環境使萬物蓬勃生髮。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視德的。

“德”的含義極其廣泛,他既是“道”在萬物的體現,又是具象的展現。最高的“德”近乎道,也即自然、無為,不加任何修飾和雕琢。老子列舉了“玄同”、“孔德”、“玄德”等至善之德:

玄同: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簡而言之,就是塞閉嗜慾的孔竅、門徑,收斂其鋒芒,混同於塵世,沒有親疏利害觀念,沒有高低貴賤意識,這種近乎道的境界,叫做玄妙齊同。

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 至德的樣態,如同母親的乳汁,看不見卻能滋養孩子,母親哺乳就是順道而從。

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成萬物,德蓄養萬物;使萬物發育成長,安寧心性,得到呵護。而道生長萬物卻不據為己有,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其能,培養萬物而不為其主宰,這就是最深沉的德。

老子以“赤子”喻德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涵養深厚之“德”的人,就像初生的嬰兒般無慾無求。意即去心機,歸自然,返璞歸真,保持赤子之心。

總之,《道德經》講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道,一個是德。道是形而上的抽象存在,它是宇宙的起源,它生養萬物順其自然,永恆存在。德是道在萬物的具體顯現,因此萬物尊道而貴德,順道而行才能稱之為德,有德者無慾無為,清心寡慾,沒身不殆。悖道而行,強而為之,只能遭致失敗。


問道黃老


道德經是關於自然界、 人類社會和人們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的精典著作。它代表了人類文明史上最先進的文化,也是最大的文化。其主要內容是教化人類:以道治國,以德處世。目的是協調關係,化解矛盾,最終實現"天下定"(世界人民安定團結)和"長生久使"(世界人民和平共處、持續發展)。這就是老子撰寫道德經的根本目的,也應當是人類文化的終極目的。正因為如此,所以道德經是指導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永不過時的不二法典,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

由於種種原因這部著作被歪曲、誤解的內容甚多,為了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老子一一詳請參見張暱施《太上真言譯點》一一這是目前站在國際音詞形詞理論角度上面向世界所作的唯一一部關於老子的解讀,不妨請參考。





音形世界


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用對比的方法,用《周易》對比《道德經》,用孔子對比老子,這樣更有利於讓大家理解。

一言以蔽之,《周易》者,中庸而已;《道德經》者,無為罷了。“為學曰益,為道曰損”,損之又損,簡之再簡,則可見天地聖人之心。老子孔子皆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以陰陽變化規律為手段來推演自己的主張,只不過人生態度不同罷了。老子以消極出世的態度主張“無為”,而孔子則以積極入世的態度主張“中庸”。聖人之道皆“一以貫之”,其著述或言論無論如何晦澀玄奧,歸根到底,如老子則必言“無為”,如孔子則必言“中庸”。就這麼簡單。


子夏故壇


道德經從名字看是告訴我們道與德,是一部哲學作品,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目前對道德經的解讀,大多是從德的角度去解釋的,從這個角度講他是一本治國之書,是一本帝王之書,讓我們有道德,講道德,是法律約束以外的一種自我約束。

但很少有人去從道的角度去解讀,因為一般人看不懂,所以就解讀不了,從道的角度去看,他是一本修道的書,告訴了人們氣哪裡來,怎麼去傳聚真氣,怎麼養氣,等等。

道經內講,以自身內修為本,取『天地萬物之象』,盡其內修之意,突出『道』的內在之義。『無名,之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唯惚唯恍、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以閱眾甫、終身不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不爭、不盜、金玉滿堂、莫能守之、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無慾寵辱若驚、五色、五味、五聲,難得之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絕巧利器、『少則得,多則惑』 守中,『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道法自然、等等,不論怎麼講,都離不開無名的原始狀態,『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以上所說,是老子濃縮,《道經》做了一次全篇的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