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集團為何如此強大?

文史不假


實際上唐朝宦官專權比明朝還要嚴重,比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唐代宦官自李輔國起,多個宦官曾一度廢立皇帝的地步。李輔國掌握兵權,唐代宗對他還要畢恭畢敬。具文真廢唐順宗立唐憲宗。王澄殺唐敬宗,立唐文宗。總之就是宦官廢皇帝,皇帝利用另一波宦官殺宦官,然後起來的宦官再殺皇帝。總之就這麼循環著。

大太監李輔國


但是唐朝宦官專權和明朝的宦官專權不同,唐朝宦官是和皇帝鬥法。明朝是皇帝利用宦官和文官集團鬥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般一個朝代建立,往往會吸取前個朝代的教訓,甚至大多數時候都會矯枉過正,最後甚至就敗在這個矯枉過正。

消失的貴族

我們可以捋出一個脈絡,九品中正制的確立,造成了門閥體系的成型。在南北朝時期,門閥高門大族的意向甚至可以決定皇位的歸屬。特別是在南朝,先有王導權傾朝野,後桓溫密謀平定王敦之亂,通過數次北伐逐漸控制軍權。後有謝家在淝水之戰力挽狂瀾,謝玄創建北府軍,成了謝傢俬軍,宋朝開國皇帝劉裕就出自北府軍。可以想見世家大族的底蘊有多深。

後來在關隴集團的支持下,出身弘農楊氏的楊堅建立隋朝。隋朝吸取前代教訓,發明了科舉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削弱門閥的影響力。但是科舉制還沒成型,隋朝就被當初支持它的關隴集團推翻了。科舉制在唐朝開始逐漸確立,雖然剛開始門閥還是具有很大影響力,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薛元超就表示:“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可見在當時門閥大族還是深入人心。



但是到了唐武宗時期,經過科舉制度積澱,世家大族已經顯示頹勢。標誌就是大批世族子弟開始參加科舉,在唐武宗會昌五年正月三日被稱作士庶合流。在後來經過黃巢起義的打擊,士族一蹶不振。

文官集團的崛起

到了宋朝吸取唐朝教訓,對宦官和藩鎮進行了嚴格的控制。而科舉制的逐漸完善,文官集團逐漸發展壯大。文官集團的強大,加強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武將喜歡爭功,文官喜歡爭權。以王安石變法開始,新舊黨爭愈演愈烈。可以說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黨爭。


到了明朝,朱元璋能力強,精力旺盛,廢除了宰相和三省,把權利都收了回來,既然文官靠不住,那就自己幹。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朱元璋能力強,精力旺盛,但是其他皇帝不行啊。於是朱棣成立了內閣,內閣其實最開始就是皇帝的秘書,幫助皇帝處理當年朱元璋收回的權利。那麼問題來了,文官集團又強大起來了怎麼辦,他們要是不好好幹活,還整天內鬥那就不行了。於是朱棣成立了錦衣衛,並且開始重用宦官,例如鄭和,馬靖等人。史書評價:

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總之明朝宦官集團的崛起,就是為了制衡由於科舉制而壯大起來的文官集團。所以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具有天然的敵對性,也別怪宦官集團對文官集團心狠手辣。就像大禮儀之爭,真的是嘉靖帝單純的證明他爹是他爹嗎?當然不是,這是嘉靖帝和文官集團的鬥爭。嘉靖利用內廷勢力,打壓舊的文官集團。這次事件四品以上官員86人停職待罪,五品以下134人被錦衣衛逮捕下獄。仗責而死的就有16人。嘉靖帝成功的利用內廷控制了外庭。


如果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相親相愛,那皇帝就該頭疼了。張居正和太監馮保好的穿一條褲子,萬曆皇帝都拿他倆沒轍。張居正能夠順利的推行變法,也多依賴於馮保的大力支持。

所以明朝宦官和其他朝代宦官有本質上的區別,其他朝代宦官集團代表的是宦官集團的勢力,明朝宦官集團代表的是皇帝的勢力。明朝宦官就是皇帝的一條,讓它咬誰怎麼咬都是皇帝的意思,所以很多人罵宦官專權霸道,但是如果他們該罵,那他們背後的皇帝就更該罵。


漁耕樵讀


第一、廢除丞相導致皇帝不得不啟用宦官協理政務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鑑於前代宦官之禍,制鐵牌置於宮門,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卷 304《宦官傳·序》)。

但,明朝宦官勢力的巨大,根源也就是這位對待宦官頗為嚴厲的太祖。眾所周知,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給子孫後代掃平道路,他廢宰相,大殺功臣勳貴,僅誅宰相胡惟庸一案便株連三萬餘人。使得皇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但是,廢除宰相,給皇帝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量,正所謂“內外諸司皆鹹決於上”,使得整個帝國的運轉全都依靠皇帝一人來控制。朱元璋是個典型的“勞模”,對於治國理政,可謂矜矜業業。他每日“眛爽臨朝,日晏忘餐”,平均每天要處理政務四百多件,堪稱“勞模”。但他的子孫們卻沒有遺傳他勤於政務的工作態度和處理政務的能力。



果然,繼任的皇帝到明朝中後期,皇帝日漸羸弱、朝政鬆弛,宦官集團逐漸開始參與朝政。陸續出現了王振、汪直、劉瑾、馮保、王安、曹化淳、魏忠賢等權傾一時的宦官頭子。宦官頭目們掌控著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兩個重要的職務,他們一個負責提皇帝代筆批紅,一個負責蓋章。這兩個職務可謂位高權重,凡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權監都出自於此。內閣大臣們提奏的文書,皇帝還沒看到,太監先看到了,皇帝是什麼意見不重要,太監頭子的硃批才重要。 “凡每日奏文書,自御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堂堂大明朝廷不得不受制於宦官集團的操控。

第二、皇帝為了制衡文官集團,需要使用宦官集團。

如前文所提,太祖時朱元璋撤銷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政務,後又設立華蓋、武英、文淵等諸閣大學士,建立了內閣制度來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此後,內閣權利越來越大,從單純的皇帝的秘書,逐漸演變為政府轉運的中樞。而這些內閣大臣們位高權重,結黨成風,門下子弟眾多,形成了龐大的文官集團,在“程朱理學”的加持下屢次對最高無上的皇權進行冒犯,哪怕是錦衣衛的廷杖和東廠的屠刀都不能阻止。嘉靖朝的“禮儀之爭”、萬曆朝的“國本之爭”均曠日持久,獲罪者甚多。


為了實現對文官集團的制約,皇帝發明了“票擬”制度,由內閣達成對政務的意見進行票擬,而皇帝用“批紅”進行批示。隨著票擬和批紅制度的固化,處置政務的相權則被一分為二,分別歸屬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形成了內閣大臣與司禮監秉筆掌印太監之間既分工又對立的制衡局面。而皇帝則居上居中,牢牢掌控著朝廷的權力,實現了皇權的集中統一。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哪怕是權傾朝野的首輔張居正也不得不與宦官集團進行合作,才能實現國家機構的正常運轉和中央決策的順利施行。

正因為如此,導致明朝的宦官集團勢力極大。

但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宦官勢力雖大,但與漢朝、唐朝後期宦官專權廢立殺戮皇帝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明朝宦官的權力來自於皇帝,皇帝始終牢牢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這也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結果。


鬱川青主


首先應該明確一點,並非明朝每個時期的宦官集團權利都很大。朱元璋開國後,鑑於前朝宦官為患的教訓,定下“內臣不可干預政事”這個祖訓,此處的“內臣”指的主要就是皇帝身邊的宦官們,外臣則是指宦官以外的文武百官。明朝那幾個比較出名的宦官領袖經常出現在當今的各類影視劇中,所以大家應該也都“熟悉”他們,主要就是王振、汪直、劉謹、魏忠賢,其實還有個比較出名的是萬曆年間的權監馮保。這五個大太監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掌權時期的皇帝都不是勵精圖治的皇帝(英宗、憲宗其實不算很差勁的皇帝),個別甚至是比較昏庸的。

縱觀有明一代,宦官集團權勢龐大這種現象只能是發生在皇帝不夠英明勤奮的時期,其他時期比如洪武、弘治、崇禎年間,宦官集團並沒有達到很強大的地步。

重用宦官始於永樂時期,原因是“靖難”中許多宦官立下功勞,朱棣視其為親信,連東廠都交由太監掌管,某種意義上說朱棣此舉為明朝後來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

宦官的崛起主要是皇帝鞏固政權的需要。明朝自“仁宣”時期起,文官集團的勢力開始膨脹,威脅到了皇權,皇帝出於政治需要開始扶植培養身邊的內臣宦官,以此來抗衡打壓文官集團的氣焰,這是宦官集團強大的政治基礎。

從另一個層面看,如果皇帝本身夠聰明,那麼就算他扶植宦官集團也能駕馭好他們(嘉靖就是例子),所以從這點上看宦官集團之所以能強大和皇帝本身的素養也有關係。


歷史守望者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明朝宦官集團再強大也只是皇帝家奴而已!皇帝需要他強大,只有這一個理由!

明朝是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但是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君主專制確發展的越來越“好”!明朝為了防止文官專權廢除了千年的宰相制度後,設立了內閣,但後來內閣首輔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制約內閣,有了司禮監,內閣擬票,司禮監批紅成為了明朝政治的特色。

明朝的皇帝又都是個性之主!很多皇帝和文官的治國理念格格不入,文官和皇帝的矛盾貫穿整個明朝政治!宦官作為皇帝的近臣,必須依賴皇帝才有生存空間,為了自身的發展必須擋在皇帝前面,只有和文官集團斗的不可開交才會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宦官集團的強大不如說明朝文官集團強大!明朝文官的“高調”造就了明朝宦官系統的“蓬勃發展”!

明朝宦官再強大也只是皇帝的爪牙,宦官興亡只是皇帝一句話!這也是這群宦官最大的悲哀吧……

半小時耕耘換您三分鐘品讀!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的閱讀,歡迎大家的關注!




寅哥解惑


明朝皇帝懶政,用宦官力量統管朝綱。一發不可收拾,東廠西廠綿衣衛尾大脫不掉。就像老蔣中統軍統一般禍亂天下。也是當權者統治天下管理官員一種手段方式。


寒冬9300574292975


因為皇帝要利用他們鉗制文官集團。他們只是皇權的延伸,本身只是工具。


萊茵哈特9


因為宋以來,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原本的軍事勳貴集團被完全壓制打散,從皇帝的角度來看,自然不可能重新把好不容易壓制的勳貴以及武官扶持上來,這幫人一旦掌權威脅更大,那就只能扶持不會造反同時依賴皇權呃呃太監來制衡朝堂上的士大夫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