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王成喜先生是我國著名畫家,其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筆下的梅花深受老百姓喜愛。我知道王成喜的大名是從一本掛曆上開始的,那是一本九十年代初出版的國畫名家掛曆,上面印的都是北京名家的作品,如黃胄、劉勃舒、董壽平、李苦禪、李可染、範曾、周思聰,其中就有王成喜的兩幅梅花,一幅是白梅,一幅是紅梅,色彩鮮豔、花朵茂密、鐵骨錚錚、雅俗共賞。

王成喜先生畫梅經常在畫上題寫詩詞:“鐵骨著新花,鬱香滿乾坤。”“小窗細嚼梅花蕊,吐出新詩字字香。”“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些詩詞大多數都是古人讚美梅花品格的,也有一部分是王先生自己寫的,如“看遍多少世間奇花異草,還是家鄉梅花好,色不媚態不嬌,清香只把春來報。”筆法流暢,言真意切,透出一種濃濃的鄉情。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王成喜《梅花圖》

說到畫梅,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國種梅、賞梅的歷史。梅是我國十大名花,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詩經·召南》“摽有梅,其實七兮”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作為調味品,系祭祀、烹調和饋贈不可或缺的物品,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對野梅進行培植。

梅作為觀賞的歷史,大至可以追溯到漢代,《西京雜記》中寫道:“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可見這時已經將梅作為觀賞之物引入庭院栽培。南北朝時期種梅、賞梅之風更為盛行,楊萬里在他的和梅詩序中寫道:“梅於是時始以花聞天下”。據《金陵志》中記載:“宋武帝劉裕(公元420年)女壽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於額上,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個記載說明,那時人們已將賞梅之風推崇成一種生活時尚。文人墨客賞梅、寫梅、詠梅的活動愈加頻繁,創作出不少詩作,如鮑照的《梅花落》、何遜的《揚州法曹梅花盛開》、陰鏗的《詠雪裡梅》等等。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古代繪畫中的“梅花妝”

到了隋唐,種梅、賞梅、詠梅、寫梅之風,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高雅的文化生活,人們對梅花的品種、樹型、花型、香型都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全唐詩話》中說:“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梅妃傳》記載:“所居欄檻、悉植數枝……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

宋元時期可以說是我國梅文化形成的興盛時期,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養成種梅、賞梅的習俗,書梅、畫梅之風也從此時盛行起來。《瀛奎律髓》中將梅花別為一類,范成大著《梅譜》,收集了很多梅花奇品,如江梅、官粉、硃砂、玉蝶、綠萼、單杏、黃香、旱梅,書中還記載梅的繁殖與栽培,是我國一部最早關於梅的著作;張鎡的《梅品》及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則是有關梅花畫法、欣賞及詩詞方面的專著,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宋代 宋伯仁《梅花喜神譜》

元代畫梅大家當數王冕,他在九旦山種梅千株,草屋三間,題“梅花屋”,號“梅花屋主”;一生愛梅、種梅、詠梅、畫梅,其自成一家的墨梅畫法及畫上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流傳至今,成為千古絕唱!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元 王冕《梅花圖》

元、明、清三代都湧現出大批畫梅的丹青妙手,如趙孟頫、陳立善、孫隆、任道孫、高其佩、唐伯虎、金農、李方膺、鄭板橋、趙之謙等。

王成喜先生的梅花,不同於古代任何一位畫家。他的《鐵骨生春》圖,我記得最早掛在北京前門的“燕京飯店”大堂。畫面枝勁花繁,老幹虯龍鐵骨,震人心魄、大氣磅礴。下面這幅《紅梅圖》是王成喜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經常畫的圖式,畫面呈橫向構圖,一樹梅花從右向左懸掛盛開,花枝繁茂,豔如丹霞。

在畫法上,他以濃墨寫出梅的主幹,然後利用筆上所餘淡墨勾出老幹的外形,乘勢皴擦出乾的滄桑,點出幹上的苔點;接著筆蘸濃淡墨續寫梅的枝條,寫時用“留花式”留出梅花梅朵的位置;接著他用大白雲筆蘸硃砂,筆尖蘸曙紅,點出梅花花朵及花蕾,點時注意花和花蕾之間的疏密、花的俯仰向背及叢與叢之間的聯繫。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王成喜《紅梅圖》

花與花蕾點完,整幅作品的大體態勢就基本出來了,這時他根據畫面從整體上先作一次調整,在花和枝的空隙處再增加一些淡的枝條及花朵,以豐富畫面的層次。大的態勢調整完畢之後,他用胭脂加墨點花萼、花蕊,添畫梅花的小枝,用淡墨點遠處花萼,添畫小枝,用筆靈動,勾點有力。最後筆蘸濃淡墨對畫面進一步進行調整,點出整幅梅花枝幹上的苔點,題上“小窗細嚼梅花蕊,吐出新詩字字香”;然後鈐印,一幅紅梅圖就完成了。

王成喜1940年出生於河南洧川,原名王成林,堂號香雪齋,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美協會員;曾先後應邀赴國外講學,並舉辦個人畫展,出版發行《王成喜畫梅選》、《王成喜百梅圖》、《王成喜書畫作品輯》等十餘種圖冊。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以梅花為題材的作品,如《香遠圖》、《香滿乾坤》、《報春圖》、《清香》等。他的梅花不是古代文人超凡避世、孤芳自賞的情感宣洩,而是幹如蟠龍迴旋、花朵豐腴豔麗、激情熾熱如火的精神讚歌!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王成喜《鐵骨生春》

王成喜在畫梅上何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我認為應該歸納為如下幾點:

梅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愛梅、種梅、賞梅、詠梅、畫梅,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習俗。梁文帝蕭綱在其《梅花賦》中寫道:“層城之宮,靈苑之中。奇木萬品,庶草千叢。光分影雜,條繁幹通。寒圭變節,冬灰徙筒。並皆枯悴,色落摧風。年歸氣新,搖雲動塵。梅花特早,偏能識春。”陳代的蘇子卿、北周的庾信也都有類似的作品,如《梅花落》、《梅花》。唐代名臣宋璟作的《梅花賦》中:“曷若茲卉,歲寒特妍,冰凝霜冱,擅美專權?相彼百花,孰敢爭先!鶯語方蟄,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對梅花品性及寓意的精神大加讚賞;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留下的詠梅詩句,將時人帶入超凡脫俗的境界;宋代皇帝宋徽宗主持編纂《宣和畫譜》,建立宮廷畫院,招集天下繪畫之能工巧匠為梅花傳神寫照;北宋林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梅妻鶴子”,留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元、明、清愛梅之風有增無減,趙孟頫、楊維楨、楊慎、徐渭、文徵明、唐伯虎、姚淶、鄭板橋、金農、汪士慎等人,都留有大量的詠梅之作。王象晉的《群芳譜》、劉世儒的《梅譜》、汪怠孝的《梅史》、陳昊子的《花鏡》等著作中,都有大量關於梅文化的記載和論述。

梅花在嚴寒的冬季開放,冰肌玉骨、花色燦爛、幽香四溢,它這些獨特的植物特性,寓意一種堅韌不拔、謙謙君子的品德和精神。人們將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松、竹、梅喻為“歲寒三友”,象徵著高節、幸福、長壽、幸運、和平、順利 、希望和快樂。王成喜先生將梅文化的傳統美學思想,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併發揚光大。

相傳雲南昆明曹溪寺內至今還有一株700多年前種植的元梅,老態龍鍾、虯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湖北黃梅縣有一株1600多歲的晉梅,至今還在鬥雪吐豔、凌寒留香,高風亮節、鐵骨冰心,歲歲開花、年年結籽;這充分說明了我國梅文化推崇的歷史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千年古梅

中國畫梅技法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以前畫梅的作品未見有流傳下來,只見一些膾炙人口的詠梅詩,如李世民的“送寒餘雪盡,迎歲早梅新”、杜甫的“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李商隱的“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宋元時期,梅文化進入發展昌盛時期,湧現出一大批畫梅聖手,如仲仁和尚、宋徽宗趙佶、巖叟、楊無咎、徐禹功、王冕、鄒復雷;明清時期就更多了,如陳錄、文徵明、唐伯虎、徐渭、汪士慎、金農、鄭板橋等。作為仲仁、王冕、徐渭筆下的梅花,像王成喜那樣繁花似錦的很少,在此我就不作贅述了,只將明代畫家陳錄《萬玉圖》作一個介紹。此畫為立軸絹本,縱111.9釐米,橫57.5釐米,畫中一株梅花從右上角倒垂而下,主幹呈弧形彎曲,構成大的動態;小枝則穿插其間,依勢變化,形成枝幹交錯、花蕾映襯、俯仰顧盼、梅花怒放的燦爛景象,整個畫面陽光明媚,十分熱烈喜人。在畫法上,他以沒骨法皴擦出老幹的古樸滄桑,再以“圈花法”勾出梅花的花朵及花蕾,以“點厾法”點出花萼,再以淡墨渲染背景,突出千條萬玉、花團錦簇的視覺效果,給人一種春即將到來的喜悅。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明 陳錄《萬玉圖》

陳錄為明代畫家,生卒年代不詳,字憲章,號如隱居士,浙江紹興人,一生喜愛畫墨梅,其傳世作品有《萬玉圖》、《煙籠玉樹圖》、《梅花圖》、《墨梅圖》、《梅花推篷圖》、《玉兔爭清圖》。他的畫與王冕比較,多了幾分身逢盛世借畫梅表達“梅花得意羨群芳”的心境,從而少了王冕筆下梅花的那種孤傲和清冷。

王成喜的梅花,少者無王冕的孤傲清冷,繁則無陳錄筆下“得意羨群芳”。無論是繁花虯枝的鴻篇鉅製,還是疏影橫斜的折枝小品,都是對陽剛正氣的讚頌,透出一種朝氣蓬勃的精神!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王成喜《香滿乾坤》

這幅《香滿乾坤》創作於1991年,縱127釐米,橫126釐米。一株老梅從右下角迴旋向右上攀伸,鐵骨錚錚的老幹上長出四五枝新枝,象徵梅花霜欺雪壓而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每根枝條上都長滿紅紅的花蕾,預示著生命的希望和燦爛,比擬“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崇高品德!

為了畫好梅花,王成喜先生曾拜董壽平、許麟廬二位大師為師進行學習,刻苦鑽研我國傳統畫梅技法。在兩位前輩的指引下,他從古代畫梅大家的作品中吸取營養,同時又借鑑了在學院所學西畫的理論技法,所以他的作品學古而不泥古,“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收幷蓄。他將陳錄的繁密、王冕的傲骨、板橋的清瘦、金冬心的率真聚於筆端,終於畫出了自己的風格。

董壽平對王成喜畫梅的評價是:“成喜畫梅有厚實的書法功底,在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把西畫的透視、明暗、空間、質感等表現方法,融入中國畫的筆墨趣味中,以追求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形成了他鮮明生動、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其作品別開生面,洋溢著時代氣息,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的享受。”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王成喜《清香》

三、來源對自己人格修為的磨鍊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若要把畫畫好,先要把人做好,蘇東坡說:“古之論書者,兼論其生平,苟非其人,雖工而不貴也”也就是這個意思。王成喜先生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已經在思想上打下了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十年的部隊創作經歷磨鍊了他人生的意志,明白了為什麼畫畫和為誰畫畫的道理;跟隨董壽平、許麟廬學習中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讓他在前輩的身上看到、學到許許多多為人做事的道理,對自己人生價值觀的樹立和鞏固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陳祖芬在提到王成喜時說:“和王成喜說話,他就笑,笑起來好像土塊在河裡撞擊,厚厚實實帶著水聲,帶著土味,笑得像梅開五福,怎麼看怎麼喜興。”劉文傑則說:“王成喜老師為人誠懇樸實,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對於王成喜先生的為人處事、人格修為,葉文玲是這樣說的:“一臉憨厚之相的王成喜絕無大畫家的架子,言簡語拙,卻又溫厚可親。我相信他是那種手中只有一個包子也會掰給朋友一大半的人。”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淺析王成喜的梅花為何雅俗共賞?

王成喜《清香遠佈》

一個人道德品性怎麼樣,朋友同事的評論看法就是最好的標準。從這些質樸的語言中,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到王成喜先生在自己人格的修為上,是一個經過刻苦磨鍊的人。他心地善良、愛憎分明,有著一種不屈不撓的毅力和謙和高潔的品格,所以他的畫才能寄渾厚於濃豔、涵茂密於清逸,繁花累累、明媚燦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希望;畫中沒有歷代文人畫的蕭瑟清冷,有的卻是充滿高尚情懷的丹心鐵骨!

王成喜先生畫梅四十餘年,無論是大堂之上的《鐵骨生春》、《香滿乾坤》,還是小家碧玉中的《清香》、《雪梅》,都是他為梅傳神的妙筆丹青,雅俗共賞、春滿乾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