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北京不是首都所以改叫北平,那“北平”這名字是誰取的?

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國的首都北京,在民國時期是叫北平的,一些年代劇中還經常有這種情況出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不難理解,因為國民政府的首都是南京,“京”這個字在古代不能亂用,是代表首都或者陪都的,民國也繼承這一傳統。

當然了,建國後就不信這一套了,所以南京不是首都,但名稱沒改,清朝的時候,南京不是陪都和首都的時候,可是改叫舊稱江寧的,那民國的北平稱呼是咋來的呢?

民國時北京不是首都所以改叫北平,那“北平”這名字是誰取的?

說到這裡,大家想一想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北京現在是我國首都,建制是直轄市,是省一級別的;國民政府時期,北平雖然少數時期是河北的省轄市,但大部分時間是院轄市(相當於直轄市),這個城市地位也非常高,大家印象中,北京的建制級別就應該是很高的;清代,首都同樣是北京(實際稱為“京師”更合適,因為清代沒有南京,所以沒有對應的“北京”),旁邊的省份也不叫河北,而叫“直隸”。

但是,明朝在遷都北京之前,首都可是南京應天府,這個時候北京是個啥情況呢?明朝不存在什麼直轄市,所以北京肯定歸屬一個省(布政使司),而且由於其地位,肯定屬於地方政治和行政中心,也就是“省會”。

這個省肯定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了,不過名稱肯定不是直隸(都不在首都旁邊,哪來的直隸,一開始明朝的直隸是南直隸,也就是江蘇、安徽和上海),也不叫河北,它的名稱,叫“北平”;正式名稱是“北平承宣布政使司”,俗稱“北平省”。

民國時北京不是首都所以改叫北平,那“北平”這名字是誰取的?

燕王朱棣就在北平

感情這名稱是這麼來的,當年這個“北平省”,治所就是“北平府”,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市。

至於這個“北平”名稱是怎麼來的,其實它是明初一種稱呼,北平等地區自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後,一直到明初北伐,400餘年都是屬於北方少數民族控制,元朝時期這裡還是首都大都(建制是大都路),明初收復此處後,就起了“北平”這麼一個軍事意味極重的名稱,而且,還有個冷知識:這裡曾經短暫地隸屬於山東行省(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開始),這恐怕是山東的“高光時刻”。

但後來就獨立建制了,洪武二年,改屬北平行中書省(這個時候明朝還是沿用行省,沒有把行省廢除,改立布政使司)。

民國時北京不是首都所以改叫北平,那“北平”這名字是誰取的?

不過明朝的京師也的確是個軍事意味極其重要的城市

但,明朝也是借用古稱而已,“北平”的稱呼事實上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

至於民國時期的“北平”,那是後來起的稱呼,其實民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北洋政府的首都仍然是北京,當時還是延續了清朝的建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

民國三年(1914年)10月4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佈《京兆尹官制》(法律13號)及《京兆地方區域表》(教令第133號),改順天府為京兆,順天府尹公署改為京兆尹公署,首長為京兆尹。

民國時北京不是首都所以改叫北平,那“北平”這名字是誰取的?

這個京兆地方是個很奇怪的行政區劃,1928年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45次會議決定,自1928年6月28日起,北伐成功的國民政府廢除京兆地方(其首都是南京),恢復市制,但名稱又不習慣用“京”,於是就叫“北平市”;直隸省也一併改名了,改叫河北。

這次改名其實有相當的政治含義,改“北京”為“北平”事實上是有否定北方北洋政府合法性的意味,北京當政治中心是元明清三朝的事情,中國人以北京為都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陳立夫認為,北京應該更名叫“北平”,以“南京”為都的國民政府才是正統,甚至他還讓羅時實專門寫了一篇《正名之重要》,來論證此行為的合法性,不過,據說北京人普遍不喜歡北平的稱呼。

民國時北京不是首都所以改叫北平,那“北平”這名字是誰取的?

人民日報宣佈“北平”改名“北京”

而“北京市”這個建制第一次出現事實上是日寇侵佔時期,1937年7月7日,北平盧溝橋發生七·七事變,不久北平被日本佔領,併成立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非辛亥革命成功後,由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那個,而是1937年12月14日,日本侵略者扶植漢奸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成立偽政權,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的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北平偽“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南京汪偽政權,實際上仍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收復北京,日寇改的名字當然不能用,於是並重新更名北平(還有個類似的情況是石家莊,本來日寇侵佔前是有改名“石門”的打算的,但後來沒改成功,但日本人來了,偽政府給這裡改了名,使得“石門”這一名稱出現尷尬色彩)。至於其再一次改叫北京,那是建國之後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