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疫情之後,中國社會將有哪些新商業機會?哪些行業又將蓄勢爆發?

一場全國的疫情,給無數中國企業帶來困難:企業遲遲不能開工,造成很多線下商業歇業。

然而,越是危機的時候,越是最考驗人的時候。

考驗人怎麼樣在不確定的環境下確定自己的理想、願景和追求,這點非常重要。疫情之下,爆發出的一些新商業需求,催生了傳統商業的迭代升級。此次疫情,必將深刻改變中國。

人們經此劫難也會深刻明白一句話:“人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90後醫學生搖身變成最有“錢途”的人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一線醫生加油打氣

很多人會說疫情下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健康領域,面向大眾層面的健康衛生需求會大爆發,電子體溫計,口罩,空氣消毒機,淨水器將供不應求。

而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的產品及服務,如養生保健品,線下健身館,推拿針灸館等都會成為流行潮流,備受人們推崇。

不僅如此,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崛起,日常醫院體檢也會成為生活必需品。從而催生很多醫院,診所。

所以,臨床醫學,護理專業會大火大燥,新醫科專業會成為未來最有錢途的專業。

新醫科最有錢途,行業現實是”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醫生遠程看病

2003年我國爆發非典,歷經17年我們的醫學生真的越來越吃香嗎?從業者擠破了腦袋都想為拯救生命奉獻一生嗎?不,現實是2018年我國醫學生畢業生60萬,但僅10萬從醫,轉行高達83%

最有錢途的醫學生,為什麼從業比例僅僅1:6 呢?

據Lancet雜誌研究分析,我國2005年至2015年培養了470萬名醫學專業畢業生,而醫生總數只增加了75萬,轉行率高達84%。

近10年25-34歲的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同時我國農村醫生目前缺口高達50萬以上。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截止至2015年末,我國衛生技術人才約800.8萬人,其中鄉村醫生103.2萬人,護士324.1萬人。

很多人會說這些年輕人學醫卻不從醫。真是太奇怪。然而更奇怪的難道不是非典過後,大家曾也說”哎呀,學醫好啊,以後掙大錢,還地位高。“17年後大家又說:“ 以後我要讓孩子也學醫。”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網絡統計

衝著情懷來的學生或許可以走到最後,但衝著工資來的人一定會半途而廢。眾所周知,學醫越老越吃香。而被精緻利己主義催著長大的90後,00後有多少人能如鍾南山院士般奉獻一生青春。

不知道在你家孩子好不容易熬過8年培養模式,5年本科,3年規培實習最終上崗,每天工作996,還要處理各種醫患關係,工資依舊千把塊。

你是否會心疼後悔從而勸其改業?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被醫學生一方面被大家炒得火熱,現實卻是多數人選擇當了逃兵。

2019年國家出臺新政策實施公費專科醫學生,每年培養300人,來彌補醫學行業供不應求的缺口。

醫學行業看似無上光榮,實際滿身責與累。

新醫科你該發聲了,不要繼續保持沉默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90後醫生

“大家慕名前來,最後卻一個個選擇轉身離去,你該多麼委屈。”不要這無上光榮也罷,你要大聲吶喊:“我們缺人啊,我們留不住人才。“這一點都不丟人。

造成這樣的職業現實,不是你的錯。因為你從出生便是救死扶傷,和錢途沒有關係。賦予這些價值給你的正是你救死扶傷的對象。

大文學家魯迅放棄你時,曾說:“救人最重要的是醫心,而學醫做不到。”

我相信你一定,想說:“其實我可以,但你們都不信任我。”

是啊,2020年肺炎疫情期間,你的醫學生表現多棒啊,他們奔赴一線,穿上白大褂,褪去孩童摸樣和病毒搶時間,救死扶傷。用每一個簡單平凡的瞬間,醫人醫心。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疫情後,被譽為最有“錢途”90後醫學生該何去何從?

做人醫生要講情懷,而不是看錢途。

來來去去,不免讓人錯覺醫學行業人才濟濟······

直至最後被現實狠狠扇巴掌,鬧得人心不安,生出間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