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謠為何沒落?看完周雲蓬的《綠皮火車》,一切都明白了

藝術,不可能脫離生活,尤其是民謠這種源自民間的音樂形式更是如此。可令人感到費解的是,在當下的流行音樂圈兒,那些沉默探求藝術的民謠音樂人,只能忍受貧困和冷清,而那些套套和絃、以民謠外表做苦情流行歌的人,卻大把收割著名氣和金錢。這,全然顛倒了。

二蛋有個“民謠夢”

兩年前有一次見到二蛋,他發狠地說:“我發誓要跟音樂死磕到底,一入民謠深似海,其他音樂皆枉然。”說這話時,他眉宇間掛著英氣,鼻溝裡躺著鼻涕。

看到一個高二的學生有如此的追求和信心,我當然很欽佩,不過,這麼小的年齡真的能駕馭這麼厚重的民謠麼?

後來再見到二蛋時,他已經原創出了好幾首作品,而且已發到了各大音樂平臺上。他難掩激動地說:“表舅,快,你給聽聽。”我頓時來了興趣,恨不得想先去沐浴焚香。

二蛋緊緊地抱著吉他,雙眉鎖起,緩緩而歌,臉上露出一副與他的年齡和家境都不相符的愁苦,熟悉的和絃裡飄出似曾相識的旋律,歌詞裡除了鬱悶就是理想。聽完後,我沉默了。

“怎麼樣?表舅。”他一臉的興奮。表情從愁苦到興奮,他能做到無縫切換。

我一時語塞了,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說,既不想打擊他的愛好,也不想讓他繼續傻愁下去。“二蛋,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嗎?”

“挺好的啊,想買什麼就買,就是作業太多,高考壓力大。”

“你……覺得你剛才這是民謠?”

二蛋有點發蒙,“當然了,這百分百是民謠啊,木吉他+愁悶+緩慢,妥妥的民謠啊。”

“是這樣,二蛋,你可能對民謠有些誤解……”

“怎麼可能,我和同學們天天聽,耳朵都磨出老繭了,民謠就是這樣的。表舅你知道嗎,現在那些民謠歌手特吃香,老紅了,據說一場演出下來百萬到手,這還不算廣告什麼的……”

我忍住了搶過吉他砸在他臉上的衝動,“二蛋,先別想那麼遠,民謠沒那麼簡單,姑且不說詩化的歌詞、深沉的主題、精湛的演奏和一些底蘊類的東西,單說你的創作初衷就有點歪了。”

“反正我覺得我這些作品不輸音樂軟件上那些當紅的民謠歌手。”二蛋有點不樂意了。

“是,你很有天賦,可能比眼下走紅的歌手還要厲害,但如果你真想做民謠,怕是已經走了彎路。假如你想套一些旋律,然後靠刷榜快速走紅,那是另一回事,而且你可能不知道,光是包裝運作的費用,你爸媽也是付不起的。”

兩年後,二蛋當然沒有走紅,雖然偶爾還會寫歌,但是大部分時間裡都在一邊聽歌一邊練琴,他聽得越來越寬了,也終於明白了兩年前我說的話。

我聽了他後來的歌,比最初好多了,至少我聽到了真誠。

中國民謠怎麼了?

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民謠,也可以叫民歌。這些作品是在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不僅娓娓動人,更雋永耐聽,尤其是歌詞,簡練樸實,蘊含哲理。不誇張地說,在民謠裡你能聞見時代的氣息,也能摸到民族文明的烙印。民謠影響過很多音樂類型,比如鄉村音樂、民謠搖滾等。

中國民謠為何沒落?看完周雲蓬的《綠皮火車》,一切都明白了

中國的民謠發展經歷,一言難盡。(注:這裡的民謠作為一種音樂類型來討論)

詩經裡的《國風》,堪稱我國最早的民謠精粹。在詩經以外,還有歷朝歷代的各種民間小調,或關乎勞動,或關乎愛情,或關乎時局。這些帶有濃郁華夏色彩的民謠,如今依然有人在深挖和傳承。大眾認知範疇裡的民謠歌曲,當然不是此類作品,它們也已經不符合當下的時代。

上世紀70年代,受日式搖滾和西方民謠的影響,臺灣的校園民謠總算步履蹣跚地熱了起來,最知名的領軍人物是羅大佑。80年代,這股風颳到了內地,在那個音樂資源並不豐富的時代,主打青春牌的校園民謠爆發了,並在90年代唱遍了大江南北。高曉松、老狼、水木年華、朴樹等人的名字,一時間人盡皆知。

那時的中國民謠作品,兼顧藝術美感和大眾口味,於是得以迅速風靡。

不過,中國民謠顯然不願過度迷戀青春氣息,而是希望更加厚重多元,於是它的發展步調在千禧年後走得更加暢快。隨著互聯網的下沉和普及,網絡音樂勢不可擋,獨立民謠時代就此開啟。成蹊更喜歡將這一時期稱為個性民謠時代。

中國民謠為何沒落?看完周雲蓬的《綠皮火車》,一切都明白了

2000年之後的十餘年中,一個個名字相繼橫空出世,萬曉利、張瑋瑋、周雲蓬、小河、大喬小喬、左小祖咒、周東野……他們踏著大地抒寫生活,他們的歌裡有苦悶和希望,琴裡有閱歷和足跡,詞裡有詩意和光芒。接地氣的真誠創作,才能打動更多人,也才有可能做到藝術的獨立與個性。

那些年,人們最常在他們作品裡聽到的是,南方、北方、姑娘、孤獨等詞彙。雖然意象相對比較單一,但那是時代的喉管裡發出的真實聲音,故此依然動人。

我見過很多樂評人對獨立民謠時代的歌手大肆批判,指責他們太迷戀西方民謠的氣質,這樣的內核根本不適合當今的時代,甚至有人說應該再流行一點,寫年輕人都喜歡的歌。實話實說,這些人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無論如何,他們的創作初衷和作品都透出一股子真實,先不說其他指標,獨立民謠時期的作品還沒到抄襲成風、虛偽做作的地步吧?

這,已經相當難得了。

很快,在近幾年,情況急轉直下。流量為王了,誰紅誰說了算,怎麼才能速紅是歌手們研究的首要問題。各大音樂軟件上,無病呻吟的“音樂人”扎堆兒出現,套和絃裝愁苦的歌曲成批上架,那些旋律簡單易於傳唱卻毫無根基的歌曲迎來了春天,動輒評論數萬。

他們的歌詞裡也塞滿了南方、北方和姑娘,但唯獨缺了真誠。

兩件外表差不多的事物,本質可能截然相反。別忘了,形易仿,神難似。

一系列長得像民謠卻不是民謠的歌成了流量高地,民謠真的出圈了,民謠真的成了主流,可惜此時的民謠早已面目全非。歌手們將這樣的歌叫做民謠,一些專家搔著頭皮說應該叫流行民謠,可更多人喜歡冷笑著叫它們偽民謠或假民謠。

曾有個朋友說:“我覺得當下的民謠挺好的,這也算是創新了。”我苦笑一聲懶得解釋。藝術應該始終引領市場,而不能放任市場去主導藝術,否則只能是每況愈下。好歌手難出頭,好作品不見了,人人想著靠套路速成,還談什麼創新?

前幾天,一位“流行民謠”歌手的新作上線,瞬間引發巨大轟動,因為他是音樂平臺上當之無愧的流量巨星。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新歌剛上架,就被發現宣傳文案是抄的,人們剛想說幾句,又發現歌詞也是抄的,太不像話了,這時旁邊有人說了,歌曲封面也是抄襲的……幾乎原封不動把華晨宇的作品抄了個底兒掉,這就是某些歌手的創作態度。

見到偶像的抄襲被實錘,粉絲們有沒有很生氣?完全沒有。他們說:“我不瞭解什麼是抄襲,抄花花啥了?歌嘛,好聽就行了,都挺不容易的。”此外,還有粉絲因不能為偶像分擔壓力而痛心不已。

劣幣最討厭的不是驅逐良幣,而是毀掉大致公平的規則,並讓大眾無從分辨哪個才是良幣。

就在此類流量民謠歌手在音樂平臺上呼風喚雨時,那些真正玩民謠的人卻悄然消失了,因為根本不是人家的對手。三十六計,走為上。

綠皮火車裡最宜安放靈魂

看《綠皮火車》一書,純粹是想了解民謠歌手的生活和心理狀態。這本書7年前就出版了,沒想到在這本老書裡,竟然藏著當今民謠為何尷尬的答案。

中國民謠為何沒落?看完周雲蓬的《綠皮火車》,一切都明白了


《綠皮火車》,作者周雲蓬,書裡基本上只寫了兩件事,一是分享他遊歷各地和參加演出的感受,二是向讀者傳達他對世界和音樂的態度。哦對了,周雲蓬是一個雙目失明的民謠音樂人。

有人說他是中國民謠的良心,也有人說他最具人文氣質。2008年,獲第八屆華語傳媒音樂大獎“最佳民謠藝人”。《不會說話的愛情》,曾獲得2011年度人民文學獎詩歌獎。

周雲蓬,1970年出生於瀋陽鐵西,從九歲起就雙目失明。15歲開始彈吉他,21歲寫詩,24歲四處流浪。

流浪這個詞往往很虛假,很容易讓人想起“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之類的話,但把這個詞安在周雲蓬身上就很實在。從90年代至今,他遊歷過南京、上海、浙江、湖南、山東、西藏、雲南、廣西等多個省市,甚至還流去了法國。

周雲蓬:“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流浪的夢,一種離開的情懷,是背起行囊的情懷,是背起行囊就出發,是仗劍走天涯,而火車正好承載了關於離開和遠行的意義,彷彿站在火車邊上,就已開始流浪。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心裡也總想著遠方,或惦記著什麼時候出走一下。而今時間慢慢過去,流浪似乎真的就只是種情懷了。”

一路風景,化成一葉滄桑。半生奇遇,凝作清冷一笑。眼盲,心亮。

中國民謠為何沒落?看完周雲蓬的《綠皮火車》,一切都明白了

原以為賣唱這件事只是說說而已,怎麼說也是藝術家嘛,不成想周雲蓬卻幾乎以此為樂。農村鄉野,大學禮堂、音樂節、街邊橋下……舞臺無處不在,觀眾唾手可得。一路走,一路歌。

這本書裡出現了N多獨立民謠時期的音樂人,張佺、左小祖咒、張瑋瑋、萬曉利、郭龍……從周雲蓬的描述看來,本該成為樂壇中流砥柱的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淡出,或平靜生活,或默默創作,或歸隱田園。

關於歸隱,你既可以認為他們是想躲起來深耕藝術,也可以理解為是自命清高的避世,更可以理解成不屑與所謂的流行為伍。

總之,《綠皮火車》只是一小扇窗,但是透過它,你能看懂許多關於中國民謠的未解之謎。

周雲蓬:“落伍也是一種風格,只要你堅持夠久,時代的審美還會轉回來。我們可以耐心等,幸福可以來的慢一些,只要它是真的。”

這些人可能性格不同風格各異,但他們都具有一個共性,不喜歡套路,無法虛偽,也不想妥協或被綁。在這群人身上,搖滾精神是那麼清晰。

回頭看一眼世間繁華,然後不帶留戀地登上綠皮火車,迴歸到真切的生活裡去。住在綠皮火車裡的,是一顆顆與藝術永不解綁的死硬靈魂。

看完這本書才發現,周雲蓬並不是想寫他乘坐的綠皮火車,而是他自己就是一列綠皮火車,永遠行駛在鏗鏗的道軌上,慢悠悠地扎進未知卻鮮亮的遠方,同時也開進了你的心間。

周雲蓬:“要永遠熱淚盈眶,永遠不聽話。不相信規定的方向,只願意見招拆招,這樣才不會被什麼綁架,包括自我。”

中國民謠為何沒落?看完周雲蓬的《綠皮火車》,一切都明白了

我覺得有個問題很有必要再強調一遍,什麼是真正的民謠?文化底蘊是它的根基,雋永耐聽是它的特質,安靜思考是它的魅力,真實深刻是它的意義。

很明顯,時下各大音樂軟件上那些風頭無兩的“民謠”歌曲與此標準是恰好相反的,因為寫下他們的人根本不在意真誠與否,也從沒想過要讓歌曲的壽命很長,能紅一時就夠了。

中國民謠為何沒落到這步田地?想必你已經知道了答案。

你去你的未來

我去我的未來

我們只能在彼此的夢境裡

虛幻地徘徊

徘徊在你的未來

徘徊在我的未來

徘徊在火裡水裡湯裡

冒著熱氣等待

期待更美的人到來

期待更好的人到來

期待我們往昔的靈魂附體

重新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