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寫照。

而其中真正的原因,是孩子不會主動學習。

有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家長們很著急,不管是看書還是寫作業,每次都是被逼著才去學習。也曾試過“快樂教育”,但孩子還是沒有任何改變,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主動學習。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我之前一直犯愁女兒學英語的事情,不管怎麼教,孩子的英語總是學不進去,而且已經開始有了厭煩的跡象,直到這時我才明白,女兒不是學不好,而是對英語沒有興趣。

直到後來聽到某個專家說,英語版的《小豬佩奇》發音清晰、畫面也更明麗,是很好的英語啟蒙動畫,正好女兒也很喜歡這部動畫片,所以就天天放給孩子看。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後來同齡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看她居然能聽得懂英文,覺得她好厲害。從那次之後,女兒明顯對英語上心了,不用我再一遍遍教了。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鳥籠效應”。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什麼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由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提出。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退休後,與他的好友卡爾森打賭:“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過了幾天後,詹姆斯在卡爾森的生日上送了一隻鳥籠。沒過多久,每個去卡爾森家裡的客人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怎麼解釋大家都不信,迫於大家的眼光,卡爾森只能買了一隻鳥回來。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當人們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這件物品的基礎上,會添加更多與自己不相關或需要的東西。

對孩子學習也是如此,用他人給予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自主產生興趣,慢慢培養學習習慣。

父母如何運用“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有一個關鍵的前提,就是要事先搭建好一個“精美的鳥籠”,建立孩子和學習之間的聯繫。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第一步:找到、建立孩子的興趣點

美國心理學家羅姆·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者競爭等外在目標。”

有了興趣,孩子才會對學習產生動力,這時父母只要適當地強化孩子的內在動力,即使孩子遇到困難也會迎難而上。

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就要給孩子一些精美的書籍,或是在家中建立一個“閱讀角”,拋出這個鳥籠,建立孩子和閱讀之間的第一個聯繫,激發孩子的興趣。

孩子從不喜歡到喜歡這個過程是緩慢的,所以父母們不要操之過急,要有足夠的耐心。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第二步: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

當孩子興趣不夠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助力。處於好奇心旺盛階段的孩子,總是會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

比如:孩子不愛看書,可以選擇一些圖片、色彩鮮豔的書籍引起孩子的注意。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在孩子閱讀不是很認真的時候,進行適當的誇獎。讓孩子產生“其實我很棒” 的心理暗示。

比如:你這次閱讀的時間又長了,很厲害嘛!讓孩子產生興奮感,更容易有閱讀的動力。 孩子會更想在父母面前有所表現,想得到父母的肯定,會不斷地向著目標前進,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只有通過內在力量才能得到,父母要做的只是適當地引導和鼓勵,讓孩子意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而《爸媽不是我的用人》這套讀本就是用一個個生動、有趣小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從被迫閱讀到享受閱讀。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其中《我在為自己讀書》和《學習其實很快樂》這2本主要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用故事的方式告訴孩子學習有多麼重要,讓孩子不再對學習產生排斥,明白成長中父母想要傳達的道理。教孩子學會主動學習,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適合6歲以上兒童

當孩子上小學後,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學習的思維方式,不能只靠死記硬背,三年級後很容易被同齡孩子落下。哈佛大學這種百年名校就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給學生們設計了1400個思維遊戲,重點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從遊戲的角度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讓孩子在玩中越來越聰明。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適合6歲以上兒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