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家乡天下流传

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从延津走出来的大作家刘震云有一部书,名字叫《故乡相处流传》。这部书我并不喜欢,却极喜欢这个书名。我常常想,我也要写写我的家乡,让我的家乡更加为人所知,因为家乡的故事、故人本应该天下流传的。

我的家乡是河南封丘,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一些热心的文化人为对封丘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做了很多事情,封丘的知名度已经得到很大提升。在这里,我想专门写写我们荆隆宫乡,我是荆隆宫乡丁庄村人。荆隆宫乡在封西县城西南,南隔黄河与古城开封相望,西接原阳县,北面与本县应举镇、城关乡接壤,东邻历史名镇陈桥。荆隆宫乡境内有两条浮桥直通开封,是封丘通往开封的门户。黄河大堤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既是一条重要的通道,又是一道风景怡人的绿色长廊。

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仝蔡寨村是荆隆宫乡最西边的村子,很小,但因为出了一个名人,让这个不起眼的村子名气很大,每年都有人专门来这里探访。这个人就是豫剧大师闫立品。阎立品(1921~1996),原名阎桂荣,豫剧演员。早年拜杨金玉为师,1954年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收为弟子。闫立品是中国豫剧名旦六大家之一。1996年8月11日阎立品病逝于家乡封丘县,享年75岁。她的代表剧目《秦雪梅》、《三上轿》、《盘夫索夫》、《游龟山》、《西厢记》等。她不仅演技高超,而且艺德高尚,故而在观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观众赠送她的各种诗词、旗、匾多不胜数,但最让她珍视的是当年在扶沟演出时观众送给她的一幅题字“品洁艺精”。阎立品认为这是现众对她最真切的希望,她将自己的名字“桂荣”改为“立品”,以勉励自己:立业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

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献身于艺术的人是寂寞的。她生前寂寞,终身未嫁,少了许多天伦之乐;她淡泊名利,弟子也不多。她身后更寂寞。我曾和一个朋友去探访她的墓地。第一次去时是盛夏,几经打听才知道墓地在一望无际的玉米田深处。玉米秆一人多高,茂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和朋友只好望而却步。深秋后的一天,我们又来到了这里。秋后的田野,一览无遗,麦田里的两座坟墓很显眼。走近一看,一座是闫立吕的,另一座是她的父母的。我们这里的规矩,女儿是不能入祖坟的。一代豫剧大师就长眠于这旷野中,生也寂寞,死也寂寞,但这也许正是大师的追求。知她懂她爱她的人,自会不远千里来凭吊,自会传承她纯粹的艺术,继承她高洁的品性。闫立品的墓碑简单,甚至简陋,不高大,但却是矗立在荆隆宫乡土地上、荆隆宫乡人心里的一块最高的丰碑!

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从仝蔡寨村向东,走大概四五里地的样子,有两个都叫钟銮城的村子。我们这里的人管西边的村子叫前城,东边的村子叫后城。前城以姬姓为主,后城以金姓为主。后城也出了一位豫剧名家,著名丑角演员牛得草的弟子金不换。金不换,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团长,河南剧协副主席、著名丑角演员,生于1968年,原名金振秀。他1985年毕业于鹤壁市戏曲训练班,分配到鹤壁市豫剧团,师承豫剧名丑牛得草,“金不换”的艺名即为牛得草所赠。他于2000年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4年主演电影艺术片《七品知县卖红薯》,该片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金不换是豫剧祥符调发源地——封丘走出来的又一颗戏剧明珠。他正值壮年,前程不可限量。更可贵的是金不换心系家乡,每年都回到家乡演出。前不久在封丘县委礼堂举办2017年戏曲春节联欢会上,金不换一连表演了六个唱段,让家乡父老大饱耳福。

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据记载: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277年)十二月,在汴梁路黄河北岸封丘县境内新建了一座水陆转运码头,名叫中滦驿。由江南漕运而来的粮食,在此地中转北上。这里一时商贾云集,居民也不断增多,后来就变为了中滦城。明太祖时,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率兵二十万,北取中原,兵发汴梁,自中滦城渡河,取卫辉等郡。军宿中滦城,夜闻雨声,起视之,月白风清,澄空如昼,这就是有名的封丘八景之一——中滦夜雨。从王策这首《中滦夜雨》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夜雨的美景:“圣主恢乾步,山川胥效灵。顺师此聚壁,夜闻淅沥声。初疑将雨玉,终不似淋铃。照营余孤月,拱北见群星。中滦千古异,别自有阴晴。”后来因改漕运为海运,码头渐废,客商散去,繁华一时的中滦城沦落为两个小村落,连名字也变成了钟銮城。当时的盛景已荡然无存,只存在于《封丘县志》和民间传说中。

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这里还有着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前城的鸡叫早,后城的鸡叫晚,是因为刘秀驻营于前城,王莽驻扎在后城。两村相距很近。上天为帮助刘秀逃命,让鸡叫得早,刘秀闻鸡鸣而早早赶路。后城鸡叫得迟,等王莽闻鸡鸣动身时,刘秀已走了多时了。刘秀因而逃过一劫。这传说当然不可信,但刘秀和王莽在此地活动过,还是有相当可信度的。

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顺黄河大堤继续向东,有不少村名都和黄河水患有关。西堤、荆隆宫、金龙口、坝台、西大工、南大工、东大工,村名见证了荆隆宫人与黄河水患斗争的历史。人们饮黄河水,食黄河鱼,依河而居,黄河成就了荆隆宫;黄河又在荆隆宫境内多次决口,淹没良田,冲毁房屋,又给荆隆宫人带来了无穷灾难。荆隆宫人与黄河的恩怨,说也说不清楚。

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在坝台村,有一处足可称之为封丘名片的地方——黄池会盟处。春秋末期有名的“黄池之会”就发生在这里。黄池在封丘县城南11公里处、坝台村东头,周穆王曾游于此地。据《封丘县志》载:“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故春秋时叫黄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吴王夫差率军于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池之会”。可惜夫差只做了几个月的霸主,那边国都已被越王勾践占领,国家都没保住。这件事在历史上是大事,国家邮政总局曾发行过一枚“黄池会盟”的邮票。顺治九年,黄河在此决口,积水潭汪洋数十顷,深十余丈,风起时,波涛澎湃,声闻数里。这里和“钟銮夜雨”一样,被称为封丘八景之一,名曰“黄池芳草”。古代诗人王策的八景诗之《黄池芳草》中,可见其美景:“春色满黄池,细草和烟碧,放犊牧儿闻,缓骑王孙惜,一自霸图空,千载成尘迹”。沧海桑田,而今黄池会盟处仅存古黄池碑一通,为清代封丘知县岳峰秀所立。残碑无语,冷眼旁观着世事变迁。

封丘县荆隆宫一家乡天下流传


封丘沿黄河大堤自东而西,有十八个带有“寨”字的村子,荆隆宫占了一半。自西向东有仝蔡寨、胡蔡寨、孙蔡寨、闫寨、陈寨、马林寨、洛寨、老齐寨、小齐寨、雅宝寨等。因寨而得村名,可以反映出当时正值乱世,村村建寨自保的状况。如今寨墙早已作古,这些村子也早已打破封闭,村民们走南闯北的很多。其中的洛寨村是一个传统杂技村,“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洛寨玩杂技,人人会一手”。该村杂技源自明清。解放前期,师从于杂技大师“一撮缨”的金守福等人组建的马戏团声名远播,曾为刘邓大军慰问演出达两个月之久,所到之处深受官兵喜爱。解放后该团被封丘县文化局收编成立了封丘县杂技团。后又被新乡地区文化局收编更名为新乡地区杂技团。传统表演节目有:马技、顶老竿、吊丝扣、软功、硬气功、走钢丝、喷火等50多个节目。当今活跃于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的杂技演员达200余人,是封丘县有名的出国人数最多的“出国村”。他们让荆隆宫这个古老的乡镇有个国际声誉。

勤劳智慧的荆隆宫人正在书写着新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