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十條標準

“君子”一詞在傳統文化中泛指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是孔子思想中最理想化的人格,也是歷代學者追求的最高人格標準,在《論語》中有很多關於君子的描述,末學今天總結了其中最主要的十條,與大家分享如下:

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段話講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作為君子,不應當追求飲食的飽足、居住環境的安逸,把精力放在追求物質享受上;工作方面要勤勞敏捷,言語要謹慎小心;要接近道德學問高的人,向他學習,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才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君子的十條標準


二,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該先做後說,才可以取信於人。”因為子貢口才最好,容易去逞口舌之辯,很容易犯下言過其實的錯誤,所以孔子因材施教,才這樣答覆子貢。

三,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和小人都會追求個人利益,但區別是:君子做事情,先問道德大義上能不能做,以道德為原則;小人做事情,先想有沒有利益可圖,以利益為原則。

四,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人要質樸多於文采,那就容易顯得粗野無禮;文采超過了質樸,又很容易流於華麗虛浮。只有文采和質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胸懷坦蕩,問心無愧,自然光明磊落;小人利慾薰心,患得患失,便會憂慮煩惱。


君子的十條標準


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以仁愛為懷,願意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願意幫助別人行惡。而小人正好相反,幸災樂禍,希望看到比人不幸,而阻擋別人成就好事。

七,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會和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對任何事都會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沒有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保持一致,而不講求原則,雖然這樣,還是不能和別人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


君子的十條標準


八,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敢於面對和擔當自己的錯誤和責任,凡事都從自身找原因;小人相反,喜歡文過飾非,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喜歡從別人身上找毛病、找缺點。

九: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代表自然規律的天道,敬畏品德高尚、位高權重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論。小人不懂的天道,所以也就沒有敬畏了,輕慢品行高尚的人,侮辱誹謗聖人的言論。

十,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這是孔子提出的仁、智、勇三條君子的標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說:君子所應該遵循的三個方面,我都沒有做到:仁德的人沒有憂愁,智慧的人沒有困惑;勇敢的人沒有懼怕。

以上是末學精選出來的十條,當然,君子的含義很深,範圍很廣,要求也很高。但是我想如果能做到這十條,應該離君子的境界也不太遠了。(論語雜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