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作用

我很“富有”。不是因為房產汽車,不是因為無貸有款,而是因為有著一櫃子的好書可以讀,在這個難得比較安定的時代,有著條件去這麼做,實際上任何無房無車或有貸無款的人都是可以這麼地去富有!

讀書的作用

書不必然改變命運。如果帶著功利性的目的來讀書,那是無濟於事的。想要通過閱讀人家的成功而成功,那是不可能的,真正成功的人不屑於或者沒時間來寫書,成功不可複製的原因在於:成功不光是個方法論,成功有能力、知識的因素,更有環境、機遇等其他重要的條件,這些因素不便描述,即使描述出來,對於讀者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浮雲。

這裡要說讀書的作用,是種“無為而為”的作用,不是帶著一種非得要獲得什麼物質成功的目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感受過程,側重於精神層面的,讀書的目的,其重點應在於對話作者、發揮想象、獲得快樂和昇華靈魂。

建議讀書,而不是觀看影視,因為讀書更有利於想象和思考。觀看影視,即使你耳聰目明,視頻、音頻流充斥了你的感官,你的大腦根本沒有時間來處理和思考,你只能單向的接受,你處於一種麻木的“水桶”狀態。而讀書不同,讀書如同是“沏茶”,讀書的時候,你處於主導地位,讀懂的可以會心,沒懂的可以再讀,寫得對的可以贊同,寫得錯的可以鄙夷,總而言之,你可以主導這一過程,將自己與文字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書在閱讀的過程中,書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本書了,已經是融入了你靈魂的一個新事物。這個新事物中體現出生命力的是你的想象和思考,透過字裡行間,你能夠進入腦海裡將文字畫面化,並在裡面著墨自己的痕跡,通過想象和思考,啟發並昇華自己的心智。

讀書的本質是一種獨特的對話,一種跨越時空與作者的對話。作者寫下的字,本質上是將自己的靈魂刻畫了下來,作者可能不在了,但是ta的靈魂還在字裡行間遊動。你打開書本,你看到的是作者的精神,你閱讀著字句,等同於與那時那刻的作者在交談,所謂“其下立言”,很多人寫作的目的在於想在文字中“永生”,而且的確做到了。Ta筆走龍蛇留下的三言兩語,就映射和傳遞出ta的靈魂。你聽著ta“說的”這些字,由眼入腦,化作一種心理投射和腦海的印象,然後依據你的感性和理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對於“說到你心坎裡面的話”,你會心一笑,對於“難以苟同的部分”,你付之一笑。這如同是聽故事,你聽人講,你不僅可以叫好,還可以跟對方抬槓,即便是這是在書和心之間的。實際上,我建議不要“文不加點”,能夠再讀書的時候寫下自己的感想,那本書才是你的,才是你真的讀過的。

“吾生也有涯,而書也無涯”,在這個出版業異常發達的時代,人們被書籍和信息所淹沒,有益、無益的書都有,不加以甄別和選取,如同莊子所言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要從這“書山、學海”中覓得出路,要有一定的原則。我的原則是:只讀當代以前創作的、久經考驗存留下來、裝幀精良的經典書籍。

書不在多,如果能夠啟發自己心智的,半本也夠,趙普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把自己讀成書呆子的,一本都多,孟軻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一定不能太多,太多了,以自己的精力抓不住重點。不如少而精,“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書也一樣,選讀久經歷史考驗的,經過時間沖刷的才可能是值得讀的,儘量是當代以前創作的經典,避免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操縱。這裡,不要以為古代人迂舊,古代人與你的基因差別不大,但人家有著大量的時間可以去專注,然後做得更好的學問,以現代我們同樣的智力,還淹沒在信息海洋裡的見識,比起他們差遠了,本質上,我們相對於他們,只是富於物質,而貧於精神。一般而言,古人的作品,經過後代人的篩選,能夠流傳下來的,一般都是經典,這不是當今出版業作為一個產業,作為一些人謀取名利的目的可以比擬的。

讀一本書,要有堅持的毅力和習慣,如果開頭了,就儘量、儘快的讀完。“一鼓作氣,再而衰”,如果放下書來,間斷時間太長,就會“前言不搭後語”,所以最好是能夠每天讀一些,連貫的閱讀,如同是連貫的對話,這樣可以提高“溝通效率”,能夠掌握得更貼切一些。這有些像是音樂,即便是同樣的音符,把音長改變,得到的旋律是不一樣的,道理就在這。書開頭了,最好就讀完,即便是對於不好的書籍,我也建議讀完,可以快速讀完,一者免得自己過於武斷,二者也可以到底有多差!

孔子說“吾非生知之”,任何人不會從孃胎裡面出來就知道事情,必然是通過掌握知識才知道的,任何作家和科學家,必然要從閱讀開始,從孔子到愛因斯坦,掌握高階的知識的途徑,都是通過閱讀掌握已有的知識,加以自己的認識創造而成的。本質上,我們的教育教的都是語言,漢語是中國的語言,英語是外國的語言,數學是自然的語言,這些語言是種工具,我們籍由這些工具去改造環境、昇華靈魂,最終的途徑就是通過這些語言閱讀書籍。如果學校學到的是“漁”的方法,那麼現在就是要使用這些“漁”的方法在書海中去捕到想要的“魚”。

書可以改變命運,但不註定改變命運,書給人知識以外,更多的給你的是一種素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用後天的閱讀去完善先天的質樸,也許才能盡善且盡美…


2020年3月7日,南京江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