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一定要從楷書學起嗎?

不帶走一片花瓣


我學習書法是從隸書開始的。當時我的老師拿字帖讓我選,我選擇了厚重古樸的張遷碑,這一練就是十年左右,期間,我並未刻意去練習過楷書,行書甚至篆書,只是簡單的想法,把一種字體寫好就行。偶爾一天,看到《雁塔聖教序》,喜歡便臨摹了幾個字,但是出乎意料,老師看到後直誇。在那之後,我曾偶爾臨摹《曹全碑》以及一些行書篆書,結果都不差,所以,並不一定要從楷書入手,專心把一種字體寫好了,相信大家都一樣,其它字體也都會了,因為這中間的方法都是一樣的,萬變不離其宗,保持一顆真誠寫字的心😀️





老院大門一號


一般認為,楷書是最晚出現的書體,也就人認為楷書早於行書,不管行書楷書誰早誰晚,相差不過幾十年。如果說學習書法一定要從楷書學起,那楷書出現之前,就沒有書法嗎?


我們說學習書法最好從楷書學起,但也有人主張從篆書、隸書學起。

一、主張從楷書學起,其原因有二:

1、楷書筆法豐富,中鋒側鋒兼用,方筆圓筆並施,通過楷書,可以學習各種筆法,為其他書體的學習打下基礎。

2、楷書尤其是唐楷,規律性強,法度嚴謹,各種筆法丶結體均已成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

二、主張從篆隸學起,其原因也有二:

1、書體演變由篆而隸,再草,再行再楷,從篆隸入手,符合書法演化規律。

2、篆隸筆法相對簡單,篆書純用中鋒,隸書出現方筆,這樣入門相對容易,見效快,能增強學習者興趣。

三、結語

兩種觀點角度不同,都有道理,同時也都有劣處。從楷書入手相對較難,學習時間較長;而從篆隸入手,尤其篆書,辨識困難,認且不易,何況書寫。



有書家認為,如果你想以金石篆刻為主攻方向,可從篆隸入手;如果你想以行草為主攻方向,可從楷書入手。

從歷史來看,從楷書入門者居多。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學習書法,一定要從楷書先開始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一定要從楷書開始,但一定要從慢速書寫的字體開始。楷書、隸書、篆書,都是相對而言較慢的書體,都可以做為書法入門的書體。

一個從未使用過毛筆的人,他一開始肯定不能寫快,既使寫快,也寫不準確。在快與慢的把握上,慢速的書寫就比較好掌握。這是手的書寫技能,必須經過由慢到快的自然法則。不要理解成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它只是入門練習比較適合的一種書體。



行草書的快速,不是單純的快就能解決。其中有許多筆法的變化,需要有相應的控筆能力才能精巧的把細節書寫到位。通過篆、隸、楷的筆力練習,筆力加強了,行草書的使轉才富於力感,方折圓轉才能隨心而動。如果把楷書理解成草書的基礎,不相信你寫十年的楷書試試,用楷書的筆法去寫草書,永遠也不可能寫好草書。如果一開始便以快速書寫的行草書做為入門,由於行草書中的細節初學者的能力達不到。一開始就忽略了細節上的訓練,寫出來的字便油滑無骨,左纏右繞當作了“精妙”,其實就如春蚓秋蛇,雖用功多年,而無入門之術。



子衿書法


學書法一定要從楷書開始嗎?不一定,但最好從楷書開始,從隸書、篆書或者魏碑入手未嘗不可。楷書入門最好避開唐楷,法度森嚴對新手來說還是難了。用的來說,如果你不是天賦異稟的書法神童,從楷書入門最為妥帖。原因我總結了一下三點。

第一、楷書的規矩和法度,是步入書法的正軌。

潘天壽說得好:“開始學書法,必須求法則,要正規,要從正楷開始。”楷書八法(橫、豎、撇、捺、點、鉤、挑、折)齊備,是得法、入門的正道。



第二、學習書法應循序漸進,先靜後動。

楷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跑。按照先靜後動的次序,能夠循序漸進、提高效率。

第三、可以從楷書起步,逐步進筆。

練習書法,應選擇合適的方法,可以從簡單的大楷,或者魏碑練起,逐步進筆,不可好高務遠,欲速則 不達。要大好書法練習的基礎。至於具體選擇什麼字體,不妨先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楷書?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否先從楷書學起,楷書是一定要學的。它是學書法無法繞過的書體。這就好比學中國現代文學的人,無法繞開魯迅一樣。


親愛的王小米


首先表明關點,學書法不一定非要從楷書入手


無論是老師教學,還是自己自學,大多都從楷書入門學習,這倒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為什麼人們大多都是從楷書入門學書法呢,這是因為楷書結構嚴謹,用筆規範,便於初學者的把握,因此,只要你不是特別不善寫楷書,建議初學還是儘量要選楷書

至於楷書如何選擇,建議要從所謂狹義的唐楷入手,特別是唐楷三大家,因為唐楷重法,風格規整

唐楷重法,而宋楷重意,趙楷嚴格講應屬於行楷,而不再是規規矩矩的正楷了

再回歸主題,學書法要以興趣為重,其中緣由自不必細說,興趣才是最好的的老師,是今後持之以恆學書法的動力源泉

因此,初學選啥字入門,一定要尊重自已的心聲,先學自已的最愛,入門後,根據自己的能力增長,再涉獵其他,切記,個人有個人情況,千萬不要盲從他人推薦


我是從勤禮碑入手,已臨習兩年有餘,現在想來,非常慶幸初選不錯,願與各位同學共勉,敬請各位老師指點



l石崑崙l


我是書法愛好者。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如下:

書法是一門藝術,有獨特的規律性。其實就是文字的書寫法則和美的結合。大家知道,文字就是表達情感、思想、經驗和傳播知識,以及記錄事物的重要工具,是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尤其毛筆字書法的學習,對提高標語、匾額、對聯、圖標等等,硬筆是無法比的。當然練好毛筆書法也對硬筆書法帶來提高。如何入手,建議如下:


一是從正楷入手。因為楷書是我們當今書寫漢字的基礎字,交流學習用的最多的一個字體。寫得工整,勻稱勁健,合乎法度,結構嚴謹,字形優美,這是寫字的重點,否則你寫潦草,形狀怪異,別人看不懂,弄不好會出問題。所以建議寫楷書。


二是古人是否從楷書學起呢?這個問題就要研究文字發展史了,自從甲骨文的誕生,那時寫字叫刻字。也是書法產生的前沿問題。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書字的產生,這都是漢字演變過程。為何產生隸書字體?都是因為漢字書寫規則的演變發展的結果。寫字講究快、易、簡、識,篆隸楷等字體的演變就是這個結局。甭說太遠古了,就說魏晉風吧!楷書字產生髮展的基礎歷史階段。再到唐,楷書字行書字的演變和發展之盛,無不是因漢字書寫規則改變而改變,發展而發展的。正如蘇軾說過一句話,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這就是歸納楷行草三體綜合規律的演變。說白了,寫好楷書才能寫好行書和草書。因為楷書端莊優雅,筆畫工整有序,嚴謹有度,不學楷書就學行書和草書,那就會把字寫得柔弱無力,醜陋不堪。就如學習音樂要先學叨來咪基本音符,唱起歌來方能動聽,也如學會紅黃藍三元色,方能配製出各種複雜色,也就是這個道理。

古人是古人。古人學書法那時歷史階段限制的結果必須學習那個時代的字體。因為長長的歷史過程,驗證了當今人先學習楷書字,方能寫好其它字。


汶水才子


最近在看《趙之謙研究》這套書,他的學書之路也值得借鑑。

這個問題在悟空回答裡不勝枚舉,可以搜索來看。看後該有自己的判斷,所謂心有定見,才能六轡在手!

說正題!

趙之謙自己說,他的學書之路是從顏體入手,日課500字(這個練習量,算刻苦的了)。

接著學宋四家,又遍學先賢古蹟。

學了這麼多,他已經三十出頭了,結果呢?

他說:“無所得。”

後來偶然在朋友家看到黃庭堅的大字(這個是他之前沒有學過的),有點領悟。

再後來偶然寫石門銘,才有一點心得。

這個是他前期的學書之路,從顏楷入手。至於後面的就不說了,對這個問題沒有太大意義。

學書從楷書入手,這也是時下較為流行的說法,但是這樣做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唐代的很多書家,尤其是李隆基時期的寫隸書的“高手”,他們多是先學楷書,然後學隸篆,用楷書的感覺來寫篆隸,寫出來的味道——不好,一點也不好。

然後清代的鄧石如就比較聰明,從篆隸入手,再學楷書。雖然他的楷書和行書是“碑底帖面”,可是這樣的方法給後人極大的啟發。到了後來的何紹基,以篆隸遺意入楷行,開創了清代的一座高峰。



到了趙之謙,他深知步何紹基後塵,難出藩籬,開闢了屬於自己的書風:魏碑體楷書。

這個魏碑體,第一:用的是篆隸線質。

第二:點畫形狀直逼北魏石刻。

這兩點,足以超越鄧石如,趙之謙開創了晚清又一座高峰。



說這些的目地,無非只有一個,若是為了把字寫好,修養性情,可以按照時下流行的做法:先學楷書。

若要以後有所發展,可以按照書體順序,從篆隸入手,畢竟篆書有著最基本的布白均勻、結構對稱、以曲線直線為主等美學元素,適合初學者對毛筆的把控。



但是,要記得有恆。

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遊手於斯


這個倒不一定。

自己喜歡楷書的話,可以從楷書開始。

如果喜歡行書的話,可以從行書開始。


因為從歷史上來說,甲骨文,篆書,隸書,行書。是這麼一個演變的規律。

行書之後才出現了楷書。楷書是規規矩矩的書法,就是人為的給你定了好些規矩。如果你不按照它的規矩去寫的話,你就寫不出好的楷書。

行書相對楷書來說,就打破了那麼多條條框框。行筆圓勁,氣韻流暢,更容易揮寫自己的真性情。

也可以從篆書或者隸書開始自己的書法生涯。至於書寫什麼內容,主要是喜歡就好。


這是白石老先生的隸書,無論是書寫什麼,只要一門心思寫下去,必定會寫出一些成績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或者說讓自己少一些精神上的空虛,充實充實自己。

人生短短几十年,何必讓自己受委屈呢?


水電工老路書法


學書法一定要從楷書入手?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這裡的學書法的主體,應該是現代人。古代人,比如唐代以前的想學書法的人,或者書法家,都沒有見過唐楷。比如說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時代的人,他們當時根本就不可能預見到唐楷是個什麼樣子。難道唐代以前的想學書法的人,就不能入手學習書法了?難道唐代以前的書法家,就不能稱之為書法家了?

其次,一定要,這個限定語有點抬槓的嫌疑,加了這三個字,好像學習書法,是否必須、應該、不得不、非如此不可地從楷書學起?其實問問題的人是希望少走彎路,希望得到方向性的指點。

在此情況下,我想,我們的問題應該是:現代人學書法,從楷書入手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關於重新解構後的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從漢字字體演變看,唐楷屬於楷書的晚期成熟階段。說優點就是很嚴謹,“滴水不漏”。但正如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晚期的楷書字體,用筆已經定型化,藝術氣息的元素一步步消退。 而魏晉南北朝時間的楷書,可以說是楷書的青壯年時期。你要學晚年的楷書,當然可以,但你不能說別人學青壯年時期的楷書就不行。 如果我們再將眼光放寬一些,直接學隸書或者行書,也是可以的。 當然了,你不會的,以後還是需要慢慢補回來,其實就是一個先學後學的問題,但順序先後,並沒有必要那麼嚴格。 總而言之,初學書法,如果你喜歡從唐楷學起,那就從這兒開始。如果不喜歡,也可以從隸書、魏楷、漢簡……等等學起的。反正都是初學,無所謂的。 要說總的原則,那就是你必須臨帖。臨帖才能吸收前人的經驗,至於這個經驗是否就一定必須是楷書的寫法,卻不必過於拘泥的。


當然,現代人使用得最多的書體是楷書和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主要用於欣賞,在這種情況下,在楷書和行書中選擇一個入手最快的,應該是楷書了,畢竟行書的練習需要一定的基礎,沒有基礎的行書起碼不是書法概念的行書。

在這種情況下,現代人學書法,最好是先從楷書入手。不知道你是否贊同我的看法?


何巍總建築師


這類問題經常會遇到,很多初學者有困惑,今天【麓風軒】來通俗地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學書法就像小孩學走路,其實是“從靜態到動態”的發展過程,先從地上爬開始,然後學會走路,學會了走路才能學跑。而那些一上來就學跑步的人,一般都會摔得頭破血流。

學書法同樣有“從靜態到動態”的發展過程,靜態的容易掌握,動態的更難學。書法之中“篆書、隸書、楷書”是屬於靜態書體。



“行書”是散步式的輕鬆行走字體,“草書”是類似於跑步的動態字體,所以學書法應該從靜態書體(篆書、隸書、楷書)開始學起。

所以說學習書法一定要從楷書學起是片面的觀點,從篆書、隸書、楷書學起都是可以的。但是現在大部分人都是從楷書學起,原因有二:一是楷書比篆書、隸書更容易辨識;二是楷書比篆書在當下時代更加實用;如此而已。

希望以上回答對初學者有所幫助。

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每日書法技巧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