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拍拍手的sunflower


假如朱元璋大兒子朱標不死,就不會有那麼多麻煩了。可惜的是,朱標死的太早了,都沒過一把皇帝癮就死掉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老淚縱橫,悲傷不已,然而悲痛之餘,他需要振作一下,因為必須馬上重新確定太子人選。


選誰做太子呢?擺在朱元璋面前的,是一道三選一的選擇題。

A選項: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當時朱允炆剛剛15歲,如果朱元璋還能撐幾年的話,朱允炆到時恰好成年,正是精力旺盛之時。

B選項:在諸多兒子中挑選一個最優秀的作為接班人。這些兒子中,不論是功勞,還是能力,朱棣無疑是最出類拔萃的一個。

C選項:按照立嫡立長順序,嫡長子死了,可以由嫡次子繼位,嫡次子死了,嫡三子繼位。朱棣排老四,他前面三個哥哥都英年早逝了,所以他的希望最大。


最終,朱元璋沒選B,也沒選C,而是選了A,朱元璋為何選了朱允炆,而不選朱棣呢?

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選朱允炆不選朱棣,是因為朱允炆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年輕。

前面說過,朱允炆剛剛十五六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身體健康,性格沉穩,少年老成,是做皇帝的好苗子。

反觀朱棣,已經四十二歲高齡了,雖然經驗老到,履歷豐富,但畢竟歲數偏大,壽命這事誰也說不準,假如朱棣剛剛繼位就一命嗚呼了,那大明的江山就充滿無限變數了!

所以,朱元璋從大明江山社稷長遠考慮,這才選擇了朱允炆。然而,朱元璋此舉卻帶來一個巨大隱患,這是他生前絕對沒有想到的。


按照朱元璋的預想,他的這些兒子們,一個個都是雄踞一方的藩王,大家應該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兢兢業業,各司其職,緊密團結在朱允炆周圍,高舉大明旗幟,共同將大明事業推向新的輝煌。

可是,朱元璋這二十三個藩王兒子表現如何呢?

第一年,大家相安無事,畢竟老爺子剛剛去世,他們都安分守己,各忙各的。北方以朱棣為首的藩王,雖然內心有些想法,但並不敢輕舉妄動。

第二年,朱允炆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施行削藩政策。

其實,削藩是要削的,畢竟這些藩王一個個重兵在握,就像定時炸彈一般,隨時都可能被引爆,所以必須一一拆除。

但是,削藩總要有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穩紮穩打,最好恩威並施,採取團結一批,穩住一批,打擊一批的戰略。



朱允炆是怎麼削藩的呢?

朱允炆以懲治腐敗為著力點,先是將五叔周王朱橚抓起來,一擼到底,降為平民,又將十八叔岷王朱楩、十三叔代王朱桂、七叔齊王朱榑一一擼掉。

這時候,有人控告十二叔湘王朱柏謀反,朱允炆讓朱柏進京受審,結果膽小怕事的朱柏嚇得自焚而死。

短短一年時間,朱允炆一連擼了五個叔叔,戰果輝煌,朱允炆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繼續努力”,一旁的齊泰、黃子澄跟著起鬨。

這時候,朱棣坐不住了,下一個目標指定是自己,假如被侄子擼掉爵位,那麼自己前半輩子等於白乾了,自己一生披堅執銳,縱橫沙場,戰功赫赫,圖個嘛啊?

憑啥啊?皇位本來該傳給我的,你一個毛孩蛋子,寸功未立,憑啥我們來拼命,你來享受勝利果實啊?

老子反了!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兵變,與他一起參與兵變的是十七子寧王朱權。其他的藩王,有的口頭表示支持,有的乾脆看熱鬧。

口頭支持的有兩個,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這兩人是典型的騎牆派,風往哪吹,就往哪兒倒。

看熱鬧的比較多,有10個藩王,分別是六叔楚王朱楨、十一叔蜀王朱椿、 十四叔肅王朱楧、十六叔慶王朱栴、二十叔韓王朱松、二十一叔沈王朱模、二十二叔安王朱楹、二三叔唐王朱桱、二十四叔郢王朱棟以及二十五叔伊王朱㰘。

對於藩王們來說,叔侄之戰不管哪一方贏,他們都還是臣子,所以大多選擇作壁上觀,坐山觀虎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