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我是詩歌中的少年,歡迎點擊“關注”

正因為人的大腦天生帶著各種各樣的偏見,即“思維定勢”,所以學習利用大腦用進廢退的原則,慢慢改善原始大腦的基本條件反射,從而讓我們更加理性客觀地處理生活中各種事物,也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現代化社會。

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為什麼我們常說很多時候,一定要親身經歷了之後才能明白?

1.切身體驗

親身經歷一件負性事件帶來的情緒記憶,要比看著或聽說別人遭受一個同樣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強烈得多。

例如,孕婦在生產當天所承受的10級,等於斷裂幾根肋骨,想想都感覺的疼,但是實際上,與孕婦本身所親身經歷的疼痛,我們所理解最大程度化的痛,遠遠低於孕婦實際感受。

2.別人口中的故事

每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自然是不同的,要做到客觀去看待一個事情,實際上很難也很少有人能做到。

3.為什麼

往往別人告訴你一個道理,從來不說為什麼,只說要這麼做。

通常情況下,你本能的選擇不聽,因為你無法說服自己這麼做,直到最後撞了南牆才發現只能這麼做。

4.世界是複雜的

你無法保證自己說的完全正確無誤。

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5.未來是不確定的

正因為你無法保證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所以個人因素只佔成功的部分條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可以最大化提高成功幾率。

6.別人的道理,自己的事情

別人說的有道理,但就是不適合自己。

真正將知識活學活用的人,具有知識遷移能力;他們平時多反省,看待問題尋找其本質,舉一反三,將一個地方領悟的道理推廣到另一個不一樣的地方。

例如:你在自己領域的學習方法習慣,可嘗試性運用到新領域;有一個跨領域教授,他每入門一個新專業,都會習慣性的選10本入門經典書來看。

7.認知失調與自我辯護

人的大腦有自己的一套認知框架,即便別人給出一個有一定說服力的理由,根據認知失調理論,我們也會竭力為自己辯護,我們總能在這複雜多變的世界找不同的理由進行自我辯護。

8.失敗即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失敗中吸取經驗。

9.情緒對照

經歷了失敗的糟糕記憶,即使我們知道這事是對的,也很難堅持這麼做,因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10.天性

貪婪、嫉妒、短視、投機,天性讓我們的情緒大腦佔上風,理性大腦通常輸掉全部。

而隨著時間的發展,現在社會的情景由分享、合作、交流、長遠和誠實組成。

這需要自己刻意練習,建立理性大腦的元神經連接。努力克服大腦的缺陷。

11.習慣

我們常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習慣的力量遠遠大於我們的想象,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聽到一番很有道理的話,但沒過幾天,該幹嘛幹嘛了,習慣造就了現在我們的樣子。

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親身經歷了就一定明白嗎?

1.很傻很天真的條件反射

例如:小學沒讀完就當上了大老闆,手底下是一群高學歷的大學生,就想當然認為讀書無用,說不定人家老闆背後也讀了很多書才走到現在的呢?

2.認知偏差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李笑來老師曾經講了他親身經歷的一個有趣的故事:

我的教練臂圍是43釐米,幾乎和常人的大腿一般粗。有一次他告訴我他練習的訣竅——握啞鈴的時候,一定要把手掌邊緣貼到靠體側的那一個啞鈴片上。

這樣的話,啞鈴的另外一端將自然地向外翻轉一個很小的角度,臂屈伸的時候恰好可以使肌肉獲得最大的曲張刺激。然後他得意而燦爛地笑著說,“多簡單啊!”

而我卻突然明白了另外一件事:他的成功其實並不是來自於這個所謂“簡單而神秘的技巧”,因為我認識另外一個健身教練臂圍45釐米,我從來沒看到那個45釐米臂圍的教練用這種方法握啞鈴。但他們都成功了。(摘自《心智力量的差異》)

3.情緒系統

這裡指的是平時我們做事大部分都受到情緒的影響,有時候即便這事是對的,但我們還是因為情緒的影響而不去做。

我們要學會去控制情緒,不讓情緒左右自己。

情緒系統適應遠古時代,而不適應現代社會。現代社會更多的是理性大腦所感知的一切,如前面說的分享、合作等等。

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不需要經歷也能明白——理性的力量

普通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聰明人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我們可以面對問題,逐步分析理性,思考謹慎,權衡利弊,而不滿足於情緒上的直覺判斷。

在遇到一個事時,不要一頭就陷進去,先要了解清楚事情的本質是什麼,前提是什麼,我們思考得越多,大腦走得遠,現實中我們錯誤才會更少。

事實上,最重要的能力是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我們學得更快,就越能在這個社會掌握更多的資源,就能越快站在巨人肩膀上。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從視覺錯覺到偏見

用來判斷左腦還是右腦的“旋轉的女人”也是個例子,有人看到逆時針有人看到順時針。其實這跟左右腦沒關係,這是視覺錯覺的現象。

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魔術表演也同樣給人造成視覺錯覺。

我們總能在這些信息中,給出一個我們認為最靠譜的解釋,這些解釋來源於我們以往的經驗,由漫長的進化過程所導致的。

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偏見”,我們總是混淆“事實”和“推斷”,尤其是當結論來源於我們確信度較高的經驗或對我們有利的時候。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知識的侷限性。我們一生當中不斷地拓展現有知識,儘量使我們做到客觀理性。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指代三種現象:

  1. 偏見:不同的人戴著不同的有色眼鏡。
  2. 立場: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價值觀自然也不一樣。
  3. 選擇性關注:面對同一個事物,每個人關注點不一樣。

偏見讓我們在做抉擇時,產生很多不好的影響。

用這樣一段話來時刻提醒自己(有點哲學的感覺):

“這只是一種解釋(可能),未必是唯一的解釋(可能)。(想不出其他解釋不代表就不存在其他解釋)。”

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認識20萬年前的自己——原始大腦

《Synaptic Self》中曾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由於人的大腦是經過漫長的進化年代“堆積”起來的,也就是說,從爬行動物到哺乳動物到高級靈長類這些進化階段,我們的大腦從只有原始的反射模塊,到擁有初步的情感區域,一直到神奇的具有6層結構的“新皮質”所支撐的高級認知能力,一步步走來。

新皮質掌管著理性大腦。然而,由於原始大腦還未退休,它始終在我們面對誘惑時出現,逼迫我選擇它覺得有利於我們的一方。

例如:我們常在上了一天班之後,回到家,說要好好學習的,可是回到家寧願玩遊戲也不認真學習,這就是原始大腦替我們做出它覺得對我們有利的選擇。

如你所見,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遠古人,如果上帝要為我們目前生出的時代設計人類,我們將會是身體上適合長期久坐不見陽光,眼睛尤其適合長久盯著30釐米以內的物體看,我們情緒上會偏好有節制而健康的飲食,我們的身體發育將不會在肌肉上浪費太多不必要的能量,青少年也不會在青春期強烈渴望冒險和建立小部落內的聲望併為之做出各種危險或可怕的事情,而在執行力上我們則會偏好於執行能夠積累知識和技能的長遠計劃,正如geeks們所崇尚的一句話所言:smart is the new sexy。

我們可以利用原始大腦的條件反射,來達到我們的目標,例如,與小夥伴打賭,如果一週的讀書目標完不成的話,就給她100元,原始大腦是不允許你吃虧的,所以它會將讀書目標自動列入優先順序,讓你早早完成目標。

不是你不自律,是你的原始大腦掌管一切

掌管情感的大腦,常常主導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決策。比如上午看書還是玩遊戲,選擇遊戲。這是由上萬年來進化而來的,它是物種最重要的基本功能——食物,性,自然環境中的危險,社會交互行為,道德感等等;它們形成了最簡單的判斷和條件反射。

經過不斷地進化,理性大腦逐漸形成,它是大腦的新皮質,擁有強大的計劃能力和認知能力,但在一些原始誘惑面前卻總是無法做到淡定。

例如:你明明知道四腳蛇無毒,卻還是不敢去觸碰,因為原始大腦在作祟,它只懂條件反射,是本能;如果你多去觸碰幾次,久而久之,你就不怕了,這叫去敏感化,是原始大腦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如何克服人類心理的天生漏洞?

大腦用進廢退,越經常使用的區域會越來越強大,元神經連接也越強。如果你總是情緒用事,不假思索,那麼這種思維習慣便會越來越強大;如果你總是理性思考,反省自己的判斷,能換立場去看問題,那麼這樣的思維習慣逐漸也會越來越強大。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別人作鬥爭,而是和自己作鬥爭。

只有掌握了方法,我們才能更好的克服這些缺陷。

書寫是為了更好的思考

當我們把自己最近思考的有價值的內容書寫下了,會發現,收穫遠比腦海中的要多。

書寫有哪些好處呢?

  1. 書寫是對思維的備忘
  2. 書寫是對思維的緩存
  3. 書寫是與自己的對話
  4. 書寫是與別人的交流
  5. 語言自己也會思考

書寫到紙上的內容,我們會下意識地去拓展,完善它,從而更好地提升自我。

  • 為什麼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寫博客?

寫博客可以讓我們記錄下有價值的思考。

  1. 能夠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2. 書寫是為了更好的思考。
  3. “教”是最好的“學”。
  4. 討論是絕佳的反思。
  5. 激勵你去持續學習和思考。
  6. 學會持之以恆地做一件事。
  7. 一個長期的價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簡歷。


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我不想”變成“我不能”

你想做某事,但發現自己不擅長做這件事,久而久之,在猶豫不決當中,就會演變成不想做某事。

改變“想做”很簡單,而改變“不能做”,則需要做到,難多了,我們更容易選擇前者,改為“不想做”。

這是對大腦進行的自我欺騙,次數多了,還覺得理所當然,對自己也沒有任何愧疚感。

心理學上把類似這樣的過程叫做“自利歸因”。例如:比如你上班遲到了,你直接歸因為堵車,實際上你出門早半小時,錯過高峰期,也許就不會堵車。(歸結於客觀原因,推卸自己的責任)。

用大白話說就是不能給自己難堪,不能讓自己下不來臺。

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遇事一定要自己動手去做

我們在學習新東西,遇到困難就選擇放棄,為什麼?因為我們下意識中會對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成功後所得的收益作一個自我評估。如果我們學了很久還看不到希望,我們很大程度上會選擇放棄,何必白費那個功夫呢?現代社會的知識跟以往的知識不一樣,是新生的,你不知道它的難點,你也無法預估它,需要我們親身試驗才知道。

摘抄原文:“有一個很不錯的概念叫做“Unknown Unknown”,大意是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東西的話,你也不會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很多時候新知識就有這個特性——掌握了之後覺得很明白,掌握之前卻覺得“不可能啊”、“這簡直沒有解嘛”。在這樣的認知之下,你自然會高估前方的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樣的知識才能解決你的困惑。然而事實上呢?

只要智商沒有根本的差別,別人的大腦能夠掌握的知識,你的大腦也能掌握,你所感覺到的巨大困難只不過是因為Unknown Unknown,你所需要的只是耐心地踏遍這塊知識版圖,當你掌握了那些你該掌握的知識之後自然會柳暗花明。”

什麼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

什麼叫不可替代性?“稀缺性。

別人有的你有,別人沒有的你還有。”

什麼是核心競爭力?1,絕無僅有;2,在實踐中有價值,3,具有可持續發展性,那你就具備核心競爭力。這幾個組合在一起形成核心競爭力。

別人成就自己,你卻原地踏步: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

擁有這些知識技能可最大程度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1. 專業領域技能,專業度越高越強。
  2. 跨領域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判斷與決策能力,表達溝通能力。
  3. 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技能。持續學習和思考新知識能提高學習能力。
  4. 性格要素:重要技能。專注,持之以恆,自省,好奇心,謙卑,自信。

本文屬於《暗時間》這本書,其中內容讓人思考較多,第三章是關於數學和編程的思考,沒有做深入思考,只對有幫助的地方做了總結,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可自行下載,也可關注後私信我,免費分享給你哦!


作者簡介:詩歌中的少年,自由撰稿人,資深設計師。一枚90後已婚少女,愛讀書,愛看電影,愛這世界的花花綠綠。

本文未在任何平臺發表過,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