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朱元璋無力埋葬家人,鄰居劉繼祖好心贈給他墳地,日後得到怎樣的報答?

文史磚家


朱元璋,又名朱重八。至少三代都是農名。父親朱五四、母親陳氏也都是農民。出生於1328年,卒於1398年,享年70歲。自小就給地主劉德家放牛,在他16歲那年,由於元朝蒙古貴族的統治下,腐敗不堪,加之黃河氾濫,又發生瘟疫和旱災,全國大部分人淪為難民,父母一雙都被餓死。後來為了生存就做了和尚,再後來參加了起義軍,最終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1344年的中國,正處於及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來自蒙古的統治者,似乎不認為自己統治下的這些老百姓是人,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費,打官司有工事Q,那不幹事總可以吧,那也不行,平白無故也得要收Q,要收撒花Q,這會您服了吧?於是,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統治中國60餘年後,他們的國家機器已經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就在1344年,上天終於準備拋棄元朝了,他給中國帶來了兩個災難,首先是黃河氾濫了,有幾十萬人淪為難民。再者就是淮河沿岸遭遇瘟疫和旱災,為了做表面工作,皇帝,也就是元順帝下詔賑災,中書省的高級官員們要聯繫糧食和銀兩,當然自己乘機拿一點也是可以的,賑災物品撥到各路,地方長官們再留下點,之後九州縣一層一層下來,到老百姓口中的只剩下稻子殼了。然後地方官員們向皇帝上書,表示感謝,照理說些感謝天恩的話,把歷史堯舜禹與皇上做一番比較,皇帝看到報告以後,深深感覺到自己做了件大好事,這樣一來就是皆大歡喜。但是老百姓,很多人都是不滿意的。

朱重八就是那些極其不滿意的人當中的一個,災難到來以後,四月初六,他的父親餓死了,初九大哥餓死了,十二日大哥的兒子餓死了,二十二日,母親餓死,如果說這是日記的話,那也是世界上最悲慘的日記了。

其實朱重八的願望並不過分,只是想要一個家,他的家雖然不大,但是家庭成員,相互和睦,相互依靠,父母雖然貧窮,但是下地回來仍然會給重八帶來驚喜。然而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十七歲的朱重八,眼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地死去,而自己卻無能為力,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此時的朱重八最大的宣洩方式就是哭,哭完了,還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下葬自己的父親,什麼都沒有,只能去找地主劉德,但是劉德干淨利落地拒絕了他,朱重八隻能和二哥用草蓆蓋著父母的屍體,用一塊門板抬著到處找一塊地方將父親埋葬,但是天下沒有一塊地屬於自己……

當朱元璋和二哥抬著父親的遺體走在半路上的時候,綁著席子的繩子突然斷掉了,沒辦法,兩人只好將父親的屍體安放在一戶人家的田地旁邊,重新回家找繩子,朱元璋還小點就負責留在原地看守父親的屍體,朱元璋的二哥則回去找繩子好重新捆綁。當二哥回去之後,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暴風閃電,樹木被狂風颳斷,接著下起了大雨,朱元璋只好躲在大樹下躲雨,也顧不得父親的屍體了。等風雨過後,朱元璋再去看父親的屍體,發現父親的屍體已經陷入了地裡面,原來剛才傾盆大雨將田地衝塌了一個坑, 恰巧將朱元璋父親的屍體埋了進去。

這塊田地是當地的地主劉大秀(姓劉名繼祖,字大秀)家的,劉大秀是個善良的人,他可憐朱元璋兄弟父母雙亡,就把這塊田地給了朱元璋一家做墳地,而且分文不收,這份情誼很是難得。後來這塊墳地所處的區域就成了鳳陽明祖陵的中心。當然朱元璋也將此事銘記於心,他在稱帝之後的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知恩圖報重賞了劉大秀,下旨將劉大秀加封為“義惠侯”。

原文如下: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仍為文以祭。而且朱元璋規定劉大秀的“義惠侯”爵位世襲罔替,終明一朝兩百多年富貴不絕。劉大秀因為讓出一塊田地,而獲得了幾百年的家族富貴榮華,也算是善有善報了。

這是朱元璋早年埋葬父母的軼事,接下來我們再聊聊朱元璋之後的事情。朱元璋安葬了父母之後,為了生存後來要過飯,做過和尚,在25歲那一年,朱元璋參軍投靠了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由於作戰勇敢,表現突出,得到了郭子興的器重,並且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