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王朝的國號是依據什麼定的?例如唐,宋?

芬芳杜若


這個一般跟開國皇帝的封號、封地有關。

看看歷史上這幾個大一統的王朝:

1·大秦

早期的秦人給周王室養馬的,由於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當時的都城鎬京,秦襄公由於保衛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為諸侯國,國號為秦,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後來就是我們熟悉的奮六世之餘烈,震長策之於宇內的秦王嬴政,覆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國號沿用曾經的“秦”。

2·大漢

大漢是由漢高祖劉邦開創的。

秦末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經過相互征伐,最後剩下劉邦和項羽兩個勢力最大的諸侯。起初,項梁立楚王的後代為楚懷王,說“先入關者為王”,後來劉邦率先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項羽晚了一步,退軍霸上,後來項羽逐漸掌權,廢除楚懷王,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把漢中、巴蜀等貧瘠之地封給劉邦,封劉邦為漢王,國號以封地為號,定為“漢”。

3·晉朝

晉朝是由晉武帝司馬炎建立。

國號的為“晉”是因為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曾被魏帝曹奐封為晉公,後來加封為晉王。後來,司馬炎廢魏建晉時,就以其父的封號為國號。

4·大隋

隋朝由隋文帝楊堅建立。

國號是因為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皇帝封為“隨國公”,後來楊堅世襲了爵位,後來北周靜帝禪位於楊堅,楊堅就以封號為國號,定為“隨”,但是後來覺得隨有走的意思,怕不吉利,就改為“隋”。

5·大唐

大唐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的。

國號由來比較簡單,就是因為李淵曾經被封為“唐國公”,後來建國時,以封號定國號為“唐”。

4·大宋

大宋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

五代時期,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駐軍宋州,後來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定國號為“宋”。因為趙匡胤是由宋州節度使發跡的,所以以發跡地明朝為國號。

5·元朝

元朝是由元太祖忽必烈建立的,在定國號時,考慮到元朝前身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所以用過“大蒙古國”的稱謂。後來忽必烈想著國號如果還以曾經起初之地、封邑之所或者封號為國號,不足以提現新朝的盛大,所以後來忽必烈頒佈《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選用“大元”定為國號。元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6·大明

明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國號來源有不止一種說法。按照朱元璋的意圖,起初打算以“大中”為國號。後來,為了體現繼承韓山童、韓林兒的“大小明王”之號,定為“大明”。後來有說是因為宗教,就是白蓮教,其前身為“明教”,跟影視劇上的類似,當然不是真的如那樣,而且朱元璋手下,真有一幫明教徒,用“明”做國號,以體現正統,也應了明教“明王出世”的預言。還有種說法就是以明喻火,元朝為金,以五德始說,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7·大清

大清的國號來自於皇太極時期。“清”的由來有這麼幾種說法:第一種就是“掃清廓清”的意思;第二種就是清就是青,青是北方信奉薩滿教所崇尚的,滿洲也是信奉薩滿教的,所以取名“大清”。第三種就是五德之說,明為火德,清為水德,水能夠克火。


萬里河山Show


周:“周”是族名,據甲骨文和金文,周字本義為田間種禾,與種植有關。周是一個重農的民族。其始祖棄,即后稷,教人耕種。

秦:按《說文》,秦為禾部字,本意為一種禾名,用作牲畜飼料。所以秦本意是一種穀子的名字。秦的祖先是靠種”秦“養馬而受封的,所以就把秦作為國名。

漢:劉邦被立為漢王,都於南鄭,為秦漢中郡,漢指漢水。戰國文字中,漢水的漢有美義,古人又將銀河稱作天漢。根據“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本應為關中王,卻被項羽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劉邦盛怒,蕭何安慰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就接受了漢王稱號,並且統一後繼續作為國號。

新:改舊、更新的意思。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故國號為新。

魏、晉、隋、唐都是以先前受封爵位為國號。

宋:趙匡胤曾任宋州節度使,便以宋為國號。

大元:取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乾為純陽之卦,能以陽剛之氣始生萬物,並使之亨通暢達,和諧順利,居正不偏。元為四德之首。

大明:朱元璋曾追隨白蓮教韓山童,其倡言”明王出世“。其子韓林兒尊為“小明王”,朱元璋國號大明承襲韓林兒”小明“

大清:”大“字沿襲前朝,清有清平的意思,即太平盛世,有王者風範。或者也有認為以五行相剋來說,明屬火,明國姓硃色赤,為火色,清字帶水,水克火,寓意滅明。總之取清字有壓制明的意思。


歷史中行走


歷史上王朝定國號,就像給自己取名一樣,都是有講究的。

一般取名的方式有四種。

第一種,以封地命名,這種命名方式比較普遍,像商朝因為其受封於商,所以就定國號為“商”。周發源於周原(陝西岐山),定國號為“周”。這個取名方式一般是比較古老的方式,畢竟還沒有完善的國家體系,那時候的國家更像是後來的諸侯王。



第二種,以君主封號命名,例如劉邦被封漢中王,所以定國號為“漢”;曹操被封為魏王,等到他兒子上位代漢後就改國號為“魏”。這種定國號的方式,更像是一種順理成章繼承,這個時期活好的定立,應該是最講究的,一般都會聯繫到“夜觀天象”這類操作。


第三種,以發祥地命名,最著名的屬趙匡胤,他兵變宋州,所以定國號為“宋”。這種命名方式可能是源於一種心靈寄託。

第四種,從古籍中選取元素取名,元朝就用的這種取名方式,“大元”這個國號來源於《易經》“大哉乾元”。這種取名方式一方面可以顯示古籍意思,就一個“大”。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剔除蒙古這個外來詞給華夏子民帶來的對立感。


總結,大到一個王朝定國號,小到一個家庭長輩給新生兒取名,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選取一個有寓意,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名字。

以史明鑑,以古悟今,我是燊旭,歡迎評論點贊。


燊旭


歷史上王朝的國號是依據由什麼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最早期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比如唐,李氏江山,發源地在太原,也是稱之為唐地,可以追溯到三皇時期,帝堯,帝堯是陶唐氏,所以也叫唐堯,子孫世代居住的地方也叫唐地~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元:源自《易經》中的第一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既有大之意思,也有始之意。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千年以來唯一以為農民皇帝,他的勢力多來自紅巾軍起義,有傳言是明教起義,而且起初打的旗號是“小明王”~還有明字中有日月所以天下大明!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的名字也是朱元璋起的,意味朝日鮮明之國。

清:清的國號本來叫”金“,後來為避免與前朝的金重疊就改成讀音相近的”清“。而且”大清“源於蒙古語中的”daicing\

有李行天下


答:大致依據三方面原因,一是開國皇帝的出身;二是地名;三是典故寓意。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國號就和人起名一樣,總不可能憑空瞎起,下面我逐一介紹一下。

  • 開國皇帝的出身

這個說白了就是開國皇帝的發家地或者他的家族歷史。

像題主問的宋朝,因為趙匡胤是在歸德軍節度使這個職位上起家的,歸德軍的駐地在宋州,所以趙匡胤便立國號為“宋”。

再比如唐朝,在當皇帝之前,李淵是唐國公,封地是唐國,建國後就自稱“大唐”

還有家族歷史原因的,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改國號為“周”, 這是因為武則天是周平王的後裔,其父親曾被封為周國公。

  • 地名

最簡單的,三國演義大家都很熟悉。

劉備的蜀漢,因為根基在四川盆地,古稱“蜀”,所以叫蜀國。

孫權的吳國,根基在江南,古城“吳地”,所以叫吳國。

  • 典故寓意

元朝是少數民族,取“元”就是根據漢人的《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元,始也。

這也是為了方面統治,宣揚正統性,畢竟漢人是多數民族。

同理,清朝的“清”字有清平的意思,即太平盛世。

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一般都會找漢文化裡的寓意來建立國號。

總體而言,在歷史上依據開國皇帝自身經歷和家族歷史背景來確定國號的情況居多。


陸一說歷史


歷史上大多數國號是根據建立者或者其家族生前被封什麼爵位或者封在什麼地方來命名的。

例如,唐朝的國號唐是來源於李虎,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

李虎的父親為李天錫,是北魏的幢主,西魏時被追贈為司空。李虎曾經追隨太保賀拔嶽,平定元顥之亂,後來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並且抵抗東魏的進攻,稱為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拜為太尉,封隴西郡公。

西魏大統十七年,因病去世,追贈為唐國公。李淵建立國家的時候便以唐來命名。

宋朝

宋朝的國號來自趙匡胤曾經歸德軍的治所宋州,宋州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漢朝

漢朝則是因為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在了漢中,被稱為漢王,所以後來建立的國家叫作漢朝。

隋朝

和唐朝一樣,楊廣的父親楊忠被尊為隋國公,所以後來楊堅建立的國家便是稱為隋朝。

魏朝

曹超之所以建立魏國是因為他被封為魏王,而北魏為什麼叫作魏朝呢?相傳曹奐被廢了以後,曾經讓他的鮮卑妻子拓跋氏逃回北方,讓她將來光復大魏。

元明

元朝之所以叫作元朝是取了易經系詞上的一句話,大哉乾元,

明朝,朱元璋剛剛平定天下,向天祈禱,得到了大明這個稱號。


王建國xxy


既然題主提到了唐朝和宋朝,那就以這兩個王朝為例。

先說唐朝,唐朝開國皇帝是李淵,李淵的爺爺是北周時期八柱國之一的隴西郡公李虎,其父親是李昞,在李虎死後,世襲隴西郡公,後改封為唐國公,李昞死後,由李淵世襲唐國公,

晉陽起兵,建立國號“唐”,來源於其世襲封號。

再說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然後“黃袍加身”,由於趙匡胤當時是宋州節度使,所以直接就以封地建立國號“宋”。




流浪貓加菲呦


國號類似一個人的姓名,大多來源於地名,至少被歷史承認的政權皆來自地名。

西周時代,一城即一國,因此國名、城名可以看作一體。現代好多城市在西周初年都是國。

秦國的國名是因為秦朝祖先非子被封於秦地,秦既是非子族人的國名,也是他們的氏。

現有地名,才有氏族名。

例如晉國(春秋)的第一位國君叔虞,周成王先封他到唐,因此他被稱為唐叔虞,國名也是唐。

叔虞的兒子燮將晉都(一城即一國,都城也可看著國家)遷到晉水附近,於是改國名為晉。

其他國家的名字大多也是這麼來的:地名決定國名(楚國例外)。

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於是國號就是漢。

這個漢王來自義帝,而不是項羽,這要搞明白。

曹操為魏公、魏王,曹丕也是繼任魏王,於是國名為魏。但曹操為何稱魏?雖然魏王是劉協封的,名字卻是曹操選的。

原來當時有晉、魏之地當興的讖語,而鄴城又在魏地(戰國七雄之一),於是曹操選魏為號。

晉國也是如此,曹氏選了魏,司馬氏選個晉更好。

其他改朝換代大多是內部造反,而最常用的手段便是禪讓制。

我們可以將禪讓制理解為繼承:新王朝是舊王朝的合法繼承者。如何證明這一點呢?國號。

南朝宋的建立者為劉裕,因為世居彭城,於是選擇彭城春秋名——宋為國號。但是劉裕首先是晉朝的宋公、宋王,最後才是宋朝的皇帝。

劉裕因是晉朝的宋王身份,才能繼承晉朝,因此這個“宋”是不能隨便改的。

宋國出自晉朝,因此他能繼承晉朝,這便是合法權。

楊堅繼承北周,他是北周的隨國公,因此他的國號為隨,隨字太難看,於是改為隋。

李淵是隋朝的唐國公,他的國號便是唐。

其他的也多為前朝官職,這樣才有合法繼承權。

朱元璋是例外,他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換句話說,他可以隨便起名,例如早年的吳王,他建國後也可以稱吳朝,不過朱元璋沒用,而是用的明。


臥牛說歷史


古代朝代國號一般根據開國皇帝之前的爵位、發跡地、或以某個強大王朝後人自居而重複使用其國號等。

如大家熟悉的漢高祖劉邦定國號為漢,是因為統一天下之前是漢王,晉武帝司馬炎開國之前爵位為晉王,隋文帝楊堅開國之前爵位為“隨國公”因“隨”字有走的意思,取同音字“隋”定為國號,唐高祖李淵開國之前爵位為唐國公,還有一些割據王朝建立者也是以自己之前爵位為國號的。

宋太祖趙匡胤發跡於宋州(今河南商丘),故立國號為宋,其他割據王朝也有這種例子,不過很少。

元清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其國號為元世祖忽必烈取自“易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正式國號為“大元”,之後明清二朝也是在國號中加入大字,清朝早期國號為“金”,因為清朝皇帝所在的女真族曾經在宋朝輝煌一時,建立金國,靖康之恥滅北宋,故清太祖取國號為“金”,史稱後金,清太宗皇太極時改國號為“清”,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按五行來說“清”字克明朝的“明”字,所以改國號為“清”。


阿斗講歷史


歷史上王朝的國號確定一般是依照以下幾個方式:


一、開國者發源地

先秦的王朝國號大多是因為其發源地。比如,夏、商、周、秦等,都是因為該王朝的主體部落或王族祖先起源於這裡,所以才定地名為國號。

二、開國者的爵位

部分王朝的開國者因為受到前統治者分封了爵位,因此他在建立王朝的時候便使用自己的爵位來給國家命名。比如隋文帝楊堅承襲父親的隨國公爵位,唐高祖李淵曾被封為唐國公等。

三、開國者發跡地

多被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所採用,在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時期尤為多見,如前燕、後燕,前蜀、後蜀等。

四、開國者姓氏

這類情況比較少,春秋末三家分晉的趙(趙籍)、魏(魏斯)、韓(韓虔)三國就是採用了建國者的姓氏。

五、沿襲以往王朝

南北朝的北周、五代十國的後周、武則天的大周等,都因為標榜自己尊崇周禮,祈禱國祚像周王朝一樣長,才定下國號。另外如五代後漢劉知遠也是如此。

六、其他

如我們所熟知的明朝,因為朱元璋出身紅巾軍,而紅巾軍信奉光明教,或明教,所以採用明為國號。清朝既有采用蒙古語的因素,也有暗合漢文化中五行相剋、循環往復的考量(明為火德,清為水德)。


以上便是我國曆史上王朝確定國號的所採用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