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教育茶館


應試教育給中國帶來什麼

應試本無錯

為國選拔人才,就得將學子分成三六九等。分級的思路無非是考試考查、舉薦。考試考查靠自己表現,舉薦靠伯樂。因此,相對公平一點,剔除人為因素,就是考試考查。

應試教育也沒錯

有了應試(中高考指揮棒),教育自會圍著應試轉。對於不應試的東西,學生願意學嗎?學校會教嗎?家長會鼓勵嗎?

錯在應試方法

現在的應試方法,只考察了“一時記得住的知識點”,沒有考察“一生用得著的能力”。有什麼標杆,就有什麼路線。圍繞這種應試方法的產業教育,說輕一點是誤人子弟,說重一點是毀人誤國。

錯誤的應試方法

1,應試面太寬,寬到遠遠超出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只能用死記硬背來博取高分。

2,壓抑能力的提升。學生為了博取高分,勢必通過死記硬背的辦法補短板,而放下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學習,壓抑了學生能力的提升。對於感興趣的學科,再用功提升能力,能力或許大幅度提升,但考試成績就提高三五分,而補短板提高几十分是可能的。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成為高分低能就是必然的了。

3,應試沒有考察思辨與創新能力,教學也沒有培養思辨與創新能力,以至於建國70年了,還未能回答錢學森之問。

4,在整個社會上培育了精緻的功利主義。無論是教與學,都會問一個問題:會考嗎?整個社會都只注重那些可以量化的東西,做什麼事情都先問:可以量化業績嗎?或者是:有用嗎?

5,必考科目毀滅人才

對於語數外之外的各科天才專才,如何通過總分獨木橋?並不是所有專業都需要語數外高分。即便是數學天才,也過不去總分獨木橋。

6,……

錯誤的應試教育

現在的教育還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明顯只適用於師徒傳承,是培訓,不是教育!教育必須有“思辨與創新”,才能使下一代更優秀。

尤其是沒有及早開設哲學課,教學生如何學會思辨與創新?

建議的應試方法

1,卷面至少要增加30%的開放式問題、20%的自選題,以評估學生的成長方向。

2,取消必考科目,由學生自報3~4門。高考是選拔考試,不再是通識考試。可以將初中畢業的通識考試平均成績(或者是高一高二的年度考試平均成績)記入高考總分,作為衡量知識廣度的依據。高考不再考通識內容。

3,由學生自報3~4門,或許有上百種考試組合,這樣一來,將學生分成了很多類。每類人才只與自己的同類人才競爭,無需與所有人去搶總分獨木橋。這對各種人才脫穎而出將提供更加均等的機會。

4,各科的卷面分設置必須相同。現在的數學150分,那些卷面只有100分的科目,即便是天才也只有100分,而數學庸才也能夠超過100分,庸才戰勝了天才。公平嗎?

5,如果一定要考6門,也必須實行“降低權重計分法”:將考得最好的計分權重100%,依次降低為:90%、70%、50%、30%、10%。目的在於:消除補短板的導向、突出其能力最好的科目。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今後應用知識,都是要揚長,而非補短!

……

教育導向正確了,教育自會改變的。無需討論。


教育反思者


從身邊的例子說起吧,我現在在輔導幾個體校生,體育成績很棒,但文化課太差,一個高二升高三的孩子連一個數軸都不會畫。簡簡單單的集合教了一個星期。


學生沒有教會,我的頭都大了,還好我沒有選擇去當一名初高中老師。我就在思索,應試教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作為一名準大四的學生,高中的數學書沒有複習,直接都去教他們,也沒有覺得太吃力。沒錯,那些知識都印在了腦子裡,真正畢業後,這些學到的知識有用嗎?買二斤豬肉,還需要用導數去求嗎?去青島旅遊自己還需要全球的地理知識嗎?


顯然,都沒用。那麼多人批判應試教育,為什麼不取消呢?

你有更公平的方法去選拔學員嗎?中國人口大國,教育資源缺乏,那麼多人都想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富人可以拿錢,窮人怎麼辦?

應試教育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一直在改革,一直在優化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給窮人帶來了機會,但使更多的人僅僅沉迷於學習,不能全面發展,就是高中的學習狂魔,獨愛學習。

一切都是被逼的無奈,所以應試教育改革之路還需繼續。


煮酒論爺們


應試教育本身沒什麼問題,這個詞彙也是中國特色吧。試問國際名校哪家不看成績?之所以我們初中高中的學生出國留學沒有太多的障礙,是因為外國的學校認可我們的考分。

我們的教育政策,沒說不讓同學們有特長啊,還鼓勵特長呢。只是中國的家長們好高騖遠,不懂教育:逼孩子們上N種課外輔導班,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不管孩子有沒有天賦,花錢了就好,目前屬於盲目投資階段。周杰倫,人家媽媽就讓學一種特長,郎朗也是學一種特長。根據愛好投入時間和精力學習訓練,沒毛病。你學任何特長,要專而精,而不是廣而淺。

再說學業水平。學習也是有偏好的,有的人適合學數學,有的人適合學歷史,有的人適合學文學。但是家長們不認可,因為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比別人家的差,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然後讓孩子什麼都要學,並且學精,並且出人頭地,並且有高收入。我們的學習不是因為愛好,是因為目的。這就催生了課外輔導熱,催生了所謂的應試教育熱,催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累,家長們的錢包也緊張,反過頭來,家長們又要求減負。一面在搖旗吶喊喊減負,一面揹著別人帶著孩子各處報輔導班,中國特色。

應試教育,什麼叫應試教育?不考試的教育意義何在?我根本不認同國外的那種不打分、沒有課堂紀律的教育。現在所謂的解放天性,真的是放的太開了,以至於很多孩子已經喪失了必要的教養。不用舉例,不勝枚舉。而且,現在國外開始學習中國的應試教育了。我們在幹些什麼?

我們工作的人不需要績效考核嗎?我們工作的人不需要業務評比嗎?我們工作一個月和老總拿一樣的工資,可能嗎?這些難道不是考試嗎?學校階段相對於社會大課堂,目的單純的多,也容易的多。應試教育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帶來為自己拼搏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回搏?中考是一次,高考是一次。應試教育為孩子們帶來競爭的意識,懂競爭,會競爭,才能適應殘酷的社會競爭。應試教育為孩子們帶來知識,讓孩子們學會做人的道理,讓孩子們學會直面自己的人生,讓孩子們懂得一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應試教育,其實就是上學。可惜現在取消了小升初的競爭機會。現在交的新初一的孩子,數學基礎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該小學時學會的,基本都不會。減負嘛,減來減去,復旦都挪到初中高中了,壞的學習習慣也帶到初中高中了。小時候是立規矩的時候,沒規矩,大了你想讓他們有規矩,想太多了。抬手打老師的,上課不聽講的,回家玩兒手機的,統統是小時候慣的。家長們不揪心不著急?我就不信,來的及嗎?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就業的好機會有的是,就看這孩子有沒有這個本事。應試教育,就是讓有能力的孩子上去,沒什麼問題。社會要進步,學而優則仕。


許焜


應試教育為中國帶來了很多啊。

現在最悲哀的不是我們的教育,而是我們的民眾有很多他自己不懂教育,她自己教出來的孩子,非常的失敗,所以他就把所有的責任都怪在老師和學校的身上,怪在整個教育系統身上。我真的很希望這些人睜大他們的眼睛,看一下自己的孩子很失敗,人家的孩子卻很成功。

看到現在中國的高鐵技術了嗎?看到現在中國的軍事技術了嗎?如果中國沒有人才,這些東西都是哪來的?這都是人家的孩子創造出來的,不是你的孩子創造出來,所以你就把責任推到人家的身上了。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全世界實行的都是應試教育。你去美國考個什麼耶魯大學,考個斯坦福大學,哪一個學校不需要考試就可以進去的。如果真的有一個學校不需要考試,可以破格錄取,那是因為你有後臺,有關係,有錢。

不懂教育卻對教育指指點點,這就是中國大部分網絡噴子的現狀和做法。把權交給你,你只會照抄西方的一套,可惜這隻有死路一條。

應試教育好好的搞,讓應試教育更公平,沒毛病,他們為什麼反對應試教育,因為自己的孩子差勁呀,看看人家的孩子多優秀,你就會覺得無地自容。


中小學英語精修


應試教育存在這麼久,應該有它的存在合理性的一面。

中國人多,窮人也多,窮人的孩子也要上學,應試教育給了更多機會給農村學生,窮人的孩子。

應試教育,唯分數論。只要刻苦努力,都有機會考上大學。

我就是刻苦努力考上大學的代表之一。

應試教育,不利於學生的綜合發展。

但,學生也不願意初高中一畢業就打工,然後一直到老。

有一種先考上大學再說的迫切。


化學姐話教育


我國在這短短的幾十年當中,通過應試教育,培養和選撥了在政治,經濟,科技,國防,教育,衛生,外交等諸多領域大批的優秀人才,為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成為世界強國,輸送了大量的勞動者和創建者。下面我做一表明。

雖然應試教育有一些弊端。但就目前來講,應試教育還是我國選撥各類人才中最公平合理的方法,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你通過努力能達到某個學校錄取的分數,你就可以就讀該校,沒有人能剝奪你讀書的權力,應試教育還能剔除一些人為的主觀主義舉薦制度,避免了人為的任人為親,營私舞弊,只為滿足個人的喜好和利益等腐敗現象。

應試教育還能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看到希望。如果現在不是應試教育,我們的孩子就可以隨意學習,在沒有約束的前提下,人的自律性和自覺性勢必要放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鬆鬆垮垮,自由自在。我想會出現大家不想看到的結果。應試教育對學生來講,也是一種公平競爭,擇優錄取, 他們在長期的刻苦努力學習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論將來在什麼崗位上,都能發揮作用。

當然應試教育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有諸多弊端。其表現為, 學生學習的籠統性。一些有特長的學生,難以發揮他的特長,為了應試,埋頭苦讀,佔據了整個時間和精力,只能是珍珠埋土。同時還增加了學校和學生的功利心。只注重學習成績,減少了綜合素質的培養,造成了思想品質教育的缺失,為走上社會埋下了隱患。

總之,不論是舉薦式和應試教育,都要從品學兩方面同時入手,不能顧此失彼,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只育才,不育德,會造成人格缺失,只會誤國誤民。隻立德,不育才,培養出一批庸人,也是不能利國利民的。所以,只有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趙紹亮


關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是兩個傻子打架,非常腦殘和無厘頭的問題。

時間關係,只能說:素質教育絕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式教育,最終還是要通過考核來確定其成功與否,否則就成了一鍋糊塗,根本不是教育,是誤人子弟,禍國殃民。我看不出素質教育的最終考核與應試教育的考試有一丁兒點差別。

應試教育的考試只要老師不投機取巧,下功夫多擬一些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考核的科學性考題,那麼學生自然就會步入素質全面提高的軌道,這比天天捏著嗓子學雞叫,空喊素質教育要強一萬多倍!

素質教育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就是考試學生素質一一這是恆真的道理,我不明白為什麼磚家叫獸犬尾們天天為此爭得你死我活到底有啥意義?


文刀沐子


應試教育是當下最好的教育形式。

一,應試教育給國人一個相對公平的教育環境,讓愛讀書的人有書讀,讓勤奮的人看到希望,這就是偉大。

二,應試教育是維繫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如同科舉制度一樣,給社會中下層開啟了一道往上行的大門。

三,應試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國家急需的人才。

眾所周知,大陸全面推行現代教育不過短短几十年,但爆發出的能量已讓整個世界為之矚目,甚至引來宇宙第一的燈塔國封殺。有人說,地球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中國,一個叫外國。

中國以一國之力,必須要挑戰所有“外國”,支撐起這份底氣的,是海量的科技人才,而人才的背後,是教育。

事實勝於雄辯。

不管有些磚家公知文人大V是如何不屑乃至痛恨當今教育,以結果論,幾十年培養出一大批與整個世界競爭的人才,中國應試教育功不可沒,澤惠後人。

只是沒能讓教育“快樂”起來,使得有人很生氣,罵罵咧咧嘮嘮叨叨如祥林嫂。搞了一大堆高大上的名詞不斷忽悠~平等、人權、人性諸如此類,天天喊些不知所云的口號。還好應試教育還在。

至少當下還在。

民族之幸。


灰太狼44967765


與其說應試教育給中國帶來了什麼,不如說教育的鼻祖孔子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區別於牛頓等科學家,小編以為孔子給中國帶來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影響

首先,應當肯定孔夫子的功績。

史書記載,孔子創立以“人”為本的儒家,以編《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儒學學生裡身之本。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儒學也是中國官方的統一學說,極大的穩定團結了國人的思想並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國家,為2000年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打下了思想基礎。

孔子不懂科學,這不寒磣,孔子本就是個哲學家嘛。不過在鬼神之說上,孔子與近代的科學家卻是高度的一致。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出現 了對神靈的崇拜,比如夏代尊“天命繼承之法”,商代信“鬼神卜卦之術”,孔子不認同這些。孔子不言所謂有意志有靈驗的“天命”和“鬼神”,而對西周的“人教化”交口稱讚。聖人常說“敬神如神在”而不是“敬神則神在”,一個“如”字,說明了孔子對神靈的懷疑態度,事實上孔夫子也從不談論怪力亂神,對當時流行的“死後靈魂歸屬”問題也以“生不知生,死何謂死”來表明立場。

當然孔子的儒家學說也有缺點

儒家很嚴重的一個缺點就是忽視科學,所謂“君子不器”,以為人定勝天,清末道光帝在面對西洋堅船利炮時還以為”打仗靠的是王者氣概“,不去管武器的先進與否,兵力的多寡這些現實因素。同時儒家主張“華夷之辨”,使得近代中國夜郎自大,自詡天朝上國,看不起先進技術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障礙。最後儒家重義輕利,重官輕商,重本抑末,與現代商品經濟不相適應。所以說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答:固化了學子們對未知世界的認知、發揮和探索空間,從而導致產生眾多複製、模擬、模仿型人物,確很難產生創新、獨領風騷的世界重量級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