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媒體從業的普通人一生所有的業餘時間,能接收多少信息量?

專業啃蘋果


信息就是對外界的感知,所以是不是媒體從業在量這個維度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區別。如果是問的有傳播價值或者公共屬性的信息,普通人的接收多是被動的,能接受多少也有兩種標準:

一,記憶量,並不多,最後留在記憶裡或者在記憶中停留一定時間的是很有限;

二,接觸量,只要在感知器官停留過的就算的話,那真的是無窮大


老洞河


1)首先信息的單位是要基於網絡運行速度進行計算的,在這一點上,我們的信息獲取速度是不斷加大的;

2)另一方面從信息的生產角度講,內容生產者的數量和速度也在攀升,信息市場的產品多的不可想象。

3)從用戶自身看,我們接觸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也在不斷加大。

技術革新,內容生產,用戶自身這三個層面基本決定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數量在呈現劇增的層面。

然而事實上呢?似乎人們接觸出的越多,越感到缺乏想要的東西,琳琅滿目的消費市場和景觀社會讓人眼花繚亂。因為信息的繁雜導致我們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意見市場的不斷髮展和競爭導致人們出現疲勞和困頓,最典型的現象是對媒介信息的不信任 ,所以我們看似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信息 事實上越來越侷限,出現信息繭房的現象。桑斯坦認為“在一個正見和八卦日益難分的世界裡,許多頭腦聚在一起上網的努力,可能會提供最好的通向信息烏托邦之路”。他擔心,若群體中的信息聚合和文化判斷失當,人們會失去理性,乃至變成暴徒

信息爆炸指的是體積,而不是內容和質量,這也就意味著個體所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少 大家接觸的大體量重合和內容低下,就像垃圾食品一樣,我們很難用多或少去判定自己接觸的信息 因為一些東西並不是信息,起碼不具有信息的一般特點。



青年13號


要讓一個非媒體人統計自己利用業餘時間在媒體上的信息吸收量,沒有意義。

首先這是普通人基本做不到的事情。只有從事這方面的專門研究,才能得出一個統計數字; 把這個工作交給人工智能來做,也許最有效。

普通人最應該把這個問題當成一個提示,或者警示: 不要在眼花繚亂的信息上浪費時間。以頭條為例,點開一個兩分鐘的視頻,最起碼也要花十秒的時間決定是否繼續; 不停地點開視頻,時間也就不斷地流走了。

記住,最有效的學習也好,放鬆也好,都是專注一件事情。從頭到尾讀一篇好文章,或者看一段好視頻,然後放下手機,在腦子裡回味回味; 要天馬行空地回味,不必絞盡腦汁地思考。

這樣才能享受信息的樂趣; 還有就是這時候能夠放下手機,休息眼睛噢。

養成了這個習慣,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你真的吸收了好多信息,而且這些信息你多多少少能有條有理地講出來,甚至能把自己的想法也加入進去。

這樣地處理信息,是不是比統計一下自己接觸了多麼大的信息量更加有意義?

(攝影: literarilyYoung)





literarilyYoung


這要看各個方面所花的功夫和時間了(如書本、電腦、電視、手機和社會交往等)信息量是隨汲取量和時間成正比的,如果這些都沒有那就只有自己生活圈子裡的一點信息量了。





逐夢華夏


看你願意投入時間多少,這些東西成正比的。時間越多,信息越多。



Nine柚子


接收越多,學的越多,。


小文2913


這個要看這個人能活多久,哈哈哈


貓行無痕


大約10000G吧[可愛]


歲月如詩001


1到∞,究竟多少,取決於你怎樣利用你的業餘時間。


塞外綠雪


上百萬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