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我是在暑假的末尾回到老家的。这个时节,秋之未至,夏日未央,因此我称之为“半夏”。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连云港的海滨浴场

记忆中老家的夏季无疑是迷人的。80时代中期,因村落重新规划调整,我家举家迁往现在的住址。彼时,家在我心中的概念,就是一排老屋,加上拐角的一间厨房和一间平房——老家把厨房叫“锅屋”。因为搬迁的较早,我家得以选中村子最靠前的位置,南门面朝一片田野,东面正对着新修的公路,而公路和房子之间又隔着一条狭长的灌溉水渠。正是这水渠和田野,给我儿时带来无穷的欢乐。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亲种的葡萄

勤劳的父母依水渠栽植了荆条。到了夏天,荆条树一蓬一蓬地堆满了河边,水渠和老屋的院墙之间形成一条天然的风廊。夏日的午后,躲在院墙下,刚好避开了西晒,南风吹在身上无比的畅爽。婶子嫂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院墙下,或聊着天,或织着毛衣。河面上还有父亲精心修筑的一方石板,穿着鞋托站在石板上,把脚伸到清凉的水里,荡起一阵阵水花,莫名地爽利。最兴奋的是灌溉的季节,上游沭河开闸放水,清凉的河水翻着浪花,沿着水渠一路向北流去。沭河里常有顺流而下的青鱼和鲤鱼,在激荡的水花里一个翻身就跃上了河岸,给我们捡个正着。像这样意外的惊喜,每一年总要发生那么几次。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亲种的梨

水渠在我家南门前开了一条东西向的支流,用于灌溉村子南面的田地,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片田野。这里也是一片好去处。小时候,父亲在生产队工作,母亲也常常在外劳作。放学以后因为没有钥匙,进不了门,最开心的就是到这块田里找惊喜。西红柿那自是不必说的,专捡熟透的随意采摘。黄瓜吊在树梢,实在太寻常了,没有什么吸引力,还是脆脆的“捎瓜”和胖头胖脑的“酥瓜”更受欢迎。当然最美味的还是香瓜和西瓜,可惜我们家种的少。在田地里流连一阵子之后,就来到水渠边。南门的这条支流是水泥修筑,两边的河沿均高出地面,河沿约几厘米宽。我常常踩在河沿上,像模特走猫步一样,从这头走到那头,摇摇晃晃,乐此不疲。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亲种的无花果

除了水渠和田野,夏天也还有其他的乐趣。午后总是在吊扇的吱吱呀呀声中醒来。知了声像开足马力的电玩一样,从上午叫到傍晚。闲着无聊的小伙伴们,搓上一个面团,或者嚼上一片“大大”泡泡糖,找一根长长的竹竿,将面团或者口香糖糊在竹竿顶端,悄无声息地靠近知了的翅膀,只需把竹竿往前猛然一送,知了便无处遁逃。只要蝉在树上的位置不是太高,一个午后总可以收获好几只。也有三五成群的小孩,晒得黝黑,一个猛子就扎到水里,洗个痛快的凉水澡。遇到这种事,大人是绝不会批评的,大底是因为农村人的夏天总和水分不开。其他更有钓龙虾的,摸鱼的,用鱼钩拴上蚂蚱钓青蛙的。

夏天的晚上更是黄金时间。早些年的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我们家那台“上海”牌黑白彩电就成了全村人的宝。吃过晚饭父亲把电视搬到平房的门口,院子外的村民们早已等候多时。《上海滩》《霍元甲》《马永贞》等等港台片是那时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如果遇上放映露天电影,那更是全村人的节日,天还没有黑,小孩们早早拖着椅子凳子去占位子。去的晚的,只能在宽荧幕的背面,看“反字”,也别有趣味。也有不爱看电视的人,自有自己的节目。有青年人趁凉爽去下黄鳝“瓮子”,还有人拿着手电筒去照“黄眼蟹”——据说这种小螃蟹被手电筒的光定位了之后,不敢移动只能等着被捡走。还有小朋友偶尔抓到一只萤火虫,那是要当重大宝藏一样放入瓶子当中的。可惜萤火虫的寿命太短了,总是很快就没了光芒。农村的夏天也很快在漫天星河中进入了梦乡,只有父母亲手里的蒲扇在夜色中摇啊摇,摇啊摇……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亲种的冬瓜

30年前的夏天,我从学前班升入小学,从此开启了漫长的求学路。20年前的夏天,我怀揣着梦想,一路风尘仆仆,从老家去往上海,第一次走进了大城市。16年前的夏天,我告别上海,来到南京,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近些年,因为忙于结婚、生子、工作,回老家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小时候的那些景和物也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了。记忆中那总是翻着水花的沟渠早已不复存在,老家门前的公路也被新修的204国道所取代,只是偶尔有怀旧的司机还会走一走。

这次带孩子回老家,完全按照城里人旅游的的模式,去了花果山,去了海滨浴场,又去了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结束假期回宁,装车的时候,我问孩子:还有什么遗漏的吗?儿子脱口而出:爸爸,你前几天答应我,让我自己摘西瓜的,我还没来得及摘。说完,在爷爷的带领下,熟练地奔着奶奶那几十平米的小菜园子去了。看着小人儿捧着西瓜心满意足的样子,我一瞬间竟有些恍惚。也许,不管时代如何进步,在孩子的心目中,永远是这一方田野的乐趣,来的更实在,更有吸引力。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亲种下、儿子采摘的西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