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能改变,就可能真的会改变

近些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思维倾向(Mindset)”概念对美国教育产生广泛的影响。国内的众多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者以及家长也越来越关注。思维倾向是人们理解世界和看待自身能力的认知框架。思维倾向一般有两种:固着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通俗的说,思维倾向就是如何看待自身或者孩子的能力,特别是认知能力为代表的智力,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的;还是认为通过努力,不断学习、训练是可以得到改变的。前一种就是固着型思维,后一种就是成长型思维。

相信自己能改变,就可能真的会改变

固着型思维的孩子遇到挫折失败,归咎于自己不具有这方面天赋,所以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尝试新的挑战。固着型思维的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学习挫折时,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孩子“这么容易的题目,咋就做不出来?”固着型思维的孩子也会认为“我就是笨,所以做不出来”。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孩子学习的动力越来越低。

成长型思维孩子认为个人的智力、能力是通过学习、训练以及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的。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把每一次挫折失败,都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从而不断进步。成长型思维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学习挫折时,不会在意孩子的一时、一事的挫折,而是认为对孩子来说又有一次学习的机会。孩子也会认为通过努力总会克服一时的困难。

相信自己能改变,就可能真的会改变

德韦克做过一个实验,给一些小学生做一项无语言的智商测试,而后分别以三种方式告诉他们测试结果。

实验组一(称赞其智商):哇,你得了很高的分数,你真聪明啊!

实验组二(称赞其过程):哇,你得了很高的分数,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对照组:这是个很好的分数。

称赞完了之后,给这三组孩子一个选择题:现在有三个任务,你可以挑一个来做?(1)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你可能会犯错,但是能学到东西;(2)是很新鲜的任务,你可能从来没接触过;(3)是你很擅长的任务,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实验组一的孩子大多选择了最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有把握可以做好,因为他们不敢挑战自己身上“天赋孩子(Gifted Child)”的标签。而实验组二的孩子被称赞很努力,几乎都选择了看起来比较困难、但能学到东西的任务。

相信自己能改变,就可能真的会改变

事实上,脑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的智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新的经历和体验都会导致新的脑细胞节点生成。还有研究表明,在我们意识到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大脑非常活跃。从某种意义,挫折、犯错误能促进脑成长。所以,成长型思维的核心理念是人脑和肌肉一样的,正如只要不断努力,训练得当,你就一定会练出结实的肌肉。同理,人的大脑只要不断的练习,方法得当,智力也会随之提高。

相信自己能改变,就可能真的会改变

作为父母为我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倾向,树立成长型思维,从而在生活中不断向孩子传递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才能逐渐树立成长型思维,从而在学习中、生活中树立勇于挑战、敢于失败的态度,才能不断抓住学习机会。我们不能把无尽的知识都教授给孩子,但我们却可以传递给孩子学习无尽知识时的拥有积极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