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售賣口罩的人,是在發國難財,還是在幫助需要口罩的人?

最近口罩比之前好買多了。大家也不再那麼拮据,一個口罩要翻來覆去地處理,只為了多帶幾次。前天給兒子買的兒童口罩也到貨了,50個188元。貴嗎?必須的。但是算起來一個4塊不到,幾乎也算是現在能買到的常規價格了。

平時這種口罩一塊錢都不到,現在翻了3倍不止,但市場還是供不應求。正月裡流傳的段子,今年過節不收禮,也不收錢,口罩才是硬通貨。雖然有點誇張,但也是現實所迫。

原先做口罩的公司,有破產清算了,有貨物積壓嚴重滯銷的,隨有沒有想到過突然一下子起死回生,還生機勃勃起來。很多有門路的人,也是乘機大賺了一筆。

之前也出過新聞,北京的某家藥店,高價售賣口罩被罰了鉅額罰款。國家嚴格打擊這種坐地起價的行為,尤其是在這個國難當頭的情況下。但是,除了這種極端的例子,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此次疫情中體會到了這種不合理的漲價。

我們都知道原本一塊錢的口罩,現在賣4塊錢就是有點‘搶錢’的味道。但是,只要有渠道,你就會買,而且會盡力多屯一點。

我知道國家是禁止這種漲價行為的,但我知道這種現象的存在是正常的。這就是買賣的本質,一個願買,一個願賣。比如現在藥店一個普通醫用口罩賣100塊,你也許想想這太離譜了,轉身走了,但後面的人也許就買走了。藥店並沒有強迫你,要你一定要買走這個100塊錢的口罩。

最近在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晚上恰巧讀到了第034講《換個角度看乘人之危發財的行為》。頓時,覺得高價口罩的現象更合理了。一下引述原文:

1、大家都批評發國難財的行為。但我們想想,國難是那個發國難財的人造成的嗎?如果不是,那麼藉機發財的人,其實就只是給別人多提供了一個選擇罷了。發國難財的人可能確實利用了別人,但是這種利用,對另一方來說也是有好處的。”

2、三位經濟學家,一位是199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加里·貝克爾,他說發國難財是增加供給的最好辦法,當然應該鼓勵。第二位經濟學家是2002年諾獎得主弗農·史密斯,他說發國難財是好事。第三位經濟學家是大家熟悉的1976年諾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他說:“這些發國難財的人,是在救別人的命,他們應該得到一個獎章,而不是得到懲罰。”

薛教授總結為一句話,就是,阻止別人發國難財,只會讓遭受災害的人處境更糟。

的確,如果沒有藥店囤積或是通過渠道進貨而來的口罩現貨,加上當時的交通封鎖,我們很多人其實是根本買不到口罩的,更做不到人人出門戴口罩。

如題,“高價售賣口罩的人,是在發國難財,還是在幫助需要口罩的人?”。其實準確的答案應該是,他們確定在發國難財,但他們也的的確確幫助了需要口罩的人。此次疫情,真是應了米爾頓·弗裡德曼說的:“這些發國難財的人,是在救別人的命。

如果沒有高價,就沒有巨大的利潤空間,多數個人就不會想法設法地在口罩極端緊缺的情況下,將口罩運到各個需要的城鎮或村莊。

如果沒有高價,不能抵消原材料等成本的漲價,多數企業就不會徹夜研發流水線,籌集原材料,轉型生產口罩,那麼整個口罩的數量只會最終耗盡。

經濟學的魅力就在於,他能在別人都說錯的時候,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事物的正確性。正如薛教授最後在文末寫到:供給永遠是不夠的,在供給不夠的情況下,價格永遠在起調節作用。價格不是擺設,不是請客吃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