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有您參與,才有力量

感謝|有您參與,才有力量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彰顯出人們正處於一個相互錯置又彼此呼應的時空場域,考驗著人面對無序、模糊與不確定的適應能力,也凸顯出自我感覺、知覺和情感的重要性。自疫情爆發以來,一面是媒介世界呈現出的逃離、憤怒、恐慌和無奈,一面是自我世界的覺察、反思和自控,真實的生活在二者之間交織、對比和拉扯,更加需要人們在自我捲入的過程中追問個體的生存性和生命的歷史性、神聖性。

2月19日晚,由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公益時報和首開集團聯合發起的《多元傳播環境中“自我”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感受的問答》。問卷主要通過填寫關鍵詞的方式,希望在幫助個體梳理自我情緒、體認自我洞察力和判斷力的同時,使人們意識到個體信仰與社會共識重建的重要性。

感谢|有您参与,才有力量

疫情突然將所有人的命運聯結在一起,呈現出一段集體的歷史和共同的感受,同時每個人也都在為自身的幸福與疫情展開持久的“鬥爭”。截止2月28日24時,我們共收集7317份來自不同地區的“聲音”,這些聲音背後有始終關注此次調查的各方力量,有很多平凡而又不可或缺的個體,有一個個鮮活而又豐富的生命……此時此刻,不論以何種姿態,跨越過恐懼與孤獨的每一顆心靈,都是自己的英雄。

感謝每一位問答者的關注、填寫和轉發,有您參與,才有力量!在此特別感謝以下機構和個人對於本次調查的支持與關注(排名按首字母排序,不分先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彭波老師及其他師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陳鋒老師及其他師生

廣西民族大學朱環新老師及其他師生

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新聞與傳媒系唐紅老師及其他師生

青海大學團委書記藺琳等其他師生

成都培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

山東省現代建築產業化研究中心

首開股份商業地產公司

首開股份武漢公司

首開股份綿陽公司

陳鋒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副教授

陳太勇

四川海惠理事長

陳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博導

段永朝

葦草智酷創始合夥人

方芳

自由職業者

胡建安

香港科達公司南亞區域總經理

黃浩明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代理院長

劉敦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文化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劉光佑

重慶報業集團原黨政辦主任

馬威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

瀋陽

清華大學教授

田子超

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產總策劃

王華祁

四川省北川縣禹珍實業公司總經理

張網成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導

得益於以上機構和個人的幫助以及7317個參與者的填寫和反饋,我們收集到覆蓋全國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樣本,其中包括大量具體的、鮮活的關鍵詞,反映出每一個個體面對危機狀態的自我覺察和自我調適。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將展示一些基本的問卷數據,接下來我們也會通過微信公眾號等與大家分享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成果。

一、樣本來自哪兒?

根據IP地址顯示,問卷覆蓋國內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其中青海省參與人數最多。除青海省外,回答者主要集中在北京、四川、湖北、浙江等疫情防控典型地區,同時也涵蓋了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等疫情防控形勢較為緩和的地區(具體情況如下圖1所示)。

感谢|有您参与,才有力量

另有38份問卷來自中國以外的國家及地區,包括韓國、美國、日本、法國、德國、丹麥、泰國等。

二、人群畫像

首先,參與問卷的人群中,有61.23%為女性,38.77%為男性;在年齡分佈上,18-25歲的參與人數最多,佔71.81%,31-40歲佔9.54%,41-50歲佔7.09%,其他年齡段佔比不多。

從職業分佈上看,全日制在校學生佔67.27%,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員工(不含醫護人員、教師)佔比9.72%,私營、集體企業人員佔7.43%(來自互聯網行業的回答者佔其中24.08%),教師及醫護人員各佔3.65%和0.74%,還有部分問卷來自個體業主、外企員工、宗教人士和退休人員等。

感谢|有您参与,才有力量

另外,參與問答的在校全日制學生主要以大學本科生為主,佔比88.58%,中小學生佔比0.73%,研究生佔比5.93%,還有部分處於高職、大專等學業階段的回答者。

三、媒介選擇與使用程度

根據所有回答者的選擇,僅考慮瞭解疫情信息的媒介選擇,選擇使用由多到少排序依次為:微信>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微博>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聚合類APP>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及直播社交平臺>騰訊網、新浪網等門戶網站>財新、澎湃、鳳凰等新聞類APP>大喇叭、標語、宣傳欄等戶外媒體>豆瓣、貼吧、虎撲等論壇社區,還有部分回答者通過朋友、支付寶、社區工作人員、工作文件等了解疫情信息。同時,在回收問卷中,大多數人採用多元的媒介渠道獲取疫情信息,僅有少數人通過單一渠道獲得相關信息。

感谢|有您参与,才有力量

根據所有回答者的選擇與排序,在瞭解疫情信息的媒介使用上,使用程度由深到淺依次為: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及直播社交平臺>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聚合類APP>財新、澎湃、鳳凰等新聞類APP>騰訊網、新浪網等門戶網站>大喇叭、標語、宣傳欄等戶外媒體>豆瓣、貼吧、虎撲等論壇社區>其它。

感谢|有您参与,才有力量

最後,再次感謝大家的幫助和支持以及每一位問答者的參與,此篇文章主要用來向支持和關注此次問答的機構及個人彙報目前調查的進展以及數據的基本情況,對數據的進一步處理和分析仍在繼續,我們將陸續、不定期和大家分享新的分析與報告,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