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鐵路:鐵路醫院曾經的巡迴醫療


冠狀肺炎疫情襲來,醫療衛生一下子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一解燃眉的防疫診療自不在話下,從防微杜漸的角度審視,涉及醫療衛生的每個環節又何嘗不該受到重視?事實上,自解放後,無論公立醫院還是企業下轄的醫療單位,為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診療需求,推行過很多因地制宜的舉措——有新創的辦法,也有繼承、發展的老傳統。在吉林市,鐵路系統醫院的醫療巡診制,就因其具有鮮明的特點而在醫療衛生歷史上留下閃光的一筆。回眸過往,即便是在醫療資源佈局日益優化的今天,這種巡診制度仍有值得借鑑之處。


吉林鐵路:鐵路醫院曾經的巡迴醫療

吉林城以西醫為核心的現代醫療體系萌芽於晚清。1896年英國基督教會神甫高積善(James Greig)在經過數年準備後,正式創辦教會醫療機構——吉林施醫院,開吉林西醫診療先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吉林城建立了“吉林官醫院”,這是一所具有政府背景,以“廣濟貧困,保護健康”為宗旨的公共醫療機構,只不過這所醫院的規模、診療條件有限,還無法滿足全社會對現代醫療衛生的需求。為此,吉林城先後出現了許多中國人和外籍僑民設立的私立醫院,如郭路加先生在糧米行街(今北京路)設立的路加醫院,孫宗堯先生在三道碼頭街(今琿春街)設立的希天醫院等。

宣統元年(1909年)日本醫學士石橋三郎在二道碼頭(今和龍街)創辦了“東洋醫院”。這所醫院的規模不大,收治病人也不多,經營得並不紅火。平淡經營至1914年,這所醫院卻迎來了轉機。這一年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地方部

設置衛生科,收回了一直由滿鐵大連醫院負責的醫療行政領導權。為向員工提供診療服務,滿鐵隨著滲透觸手所及的地區,接收了很多地方醫院。由於當時吉林城修築完畢的鐵路已被日本勢力染指,且日本帝國主義也對未來途經吉林的規劃路線有了非分打算,因而在1914年9月,滿鐵——日本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出面接管了私立的吉林東洋醫院,變為滿鐵衛生體系內的企業醫院,以這家醫院作為之後鯨吞中國鐵路權益時的醫療衛生保障。醫院的名稱醫院也更名為滿鐵醫院。1923年11月,滿鐵醫院遷址吉林大馬路(今重慶街)新建的院址。新落成的醫院增加了診療科目,添置醫療器械,規模較之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擴大。

隨著吉林周邊新的鐵路線路的不斷修築,加之與鐵路配套的相關產業增多,鐵路職工人數與日俱增。鐵路系統自身有著許多特點:點多線長,許多職工工作地點處於動態變化,許多職工及家屬住所分散偏僻,靜態的醫療集中點無法滿足鐵路職工對醫療的需求。特別是吉敦鐵路及其延伸線路修築後,諸如窩集口、窩瓜站等許多火車站身處尚未完全開發的原始森林之中,人煙稀少,居住分散。不要說西醫,就是患病後看看中醫都很難困難。一些支線小站,鐵路職員配備更少,一旦生重病,對火車正常運行勢必產生不利影響。

為保障鐵路運營順暢,向鐵路沿線滿鐵職員,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滿鐵職員提供醫療服務,從1923年開始,滿鐵每年會利用暑假空閒,組織當時的滿洲醫科大學學生成立巡迴醫療團,到偏遠地區巡迴醫療。1926年開始,每年又安排吉林的滿鐵醫院利用冬季該醫院病人少的季節,到“東滿”和“間島”地區進行巡迴醫療。此即醫療巡診制度的開端。


吉林鐵路:鐵路醫院曾經的巡迴醫療

《滿洲開發四十年史》中附表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的殖民掠奪愈發肆無忌憚。在幾近瘋狂的修築鐵路過程中,他們也在偏遠地區設置了一些便利的醫療設施。到1932年時,由於醫療保健設施佈局日漸完備,滿鐵醫院醫療巡診制度才告一段落。

僅從制度設置看,醫療巡診制度是在醫療佈局不完備時,比較科學有效的舉措。其相對及時地對沿線職工進行診療處置,滿足了滿鐵職員的醫療衛生需求,保障了鐵路生產運營的正常。然而此項巡診制度從設置那天起,就是主要針對滿鐵員工的一項福利,鐵路沿線大多數居民百姓與這項制度基本無緣。

非但沿途百姓如此,在吉林城內普通中國籍員工甚至不能隨便在滿鐵醫院就診。1942年秋,吉林鐵道局吉林醫院(1937年由滿鐵醫院更名)不僅有了傳染、內科、外科等病房,還添置了放射線、藥房,化驗、婦科,手術室副樓也已落成,診療條件很好。可是能進入這家醫院就診的主要是日本人和偽滿鐵路局的五、六個高級職員,大部分中國鐵路職工卻被委託給大東門的“寬仁醫院”進行診療!


吉林鐵路:鐵路醫院曾經的巡迴醫療

吉林市解放後,由於歷史原因及鐵路系統的運營特點,鐵路醫院仍在鐵路系統內得以保留。五十年代,吉林鐵路醫院一方面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加大基層衛生組織建設,另一方面也積極組織醫療力量,深入吉林鐵路局下轄的站段車間和住宅區,積極防治各種傳染病。特別是吉林地區1954年流感爆發

1955年小兒猩紅熱流行,凸顯出在高水平的醫生帶領下開展診療救治的優勢。

隨著吉林鐵路局的不斷髮展,為提高鐵路沿線醫療救治水平,真正為邊遠地區的鐵路職工服務,巡診傳統逐漸超出了傳染病的界限,形成了一種機制。從1965年4月開始,受吉林鐵路局委派,吉林鐵路醫院先後組織4批醫療隊深入鐵路沿線車站工區開展醫療服務。其中深入通化、梅河口、圖們、敦化醫院的醫療小分隊,在救治泉陽等地流行性出血熱和渾江(今白山市)、蛟河等地防止傷寒病等“戰鬥”中,均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吉林鐵路:鐵路醫院曾經的巡迴醫療

1984年參加衛生列車活動的巡診醫護人員合影

1983年,吉林鐵路局與瀋陽鐵路局合併,吉林鐵路醫院更名為“瀋陽鐵路局吉林中心醫院”。原來巡診的醫療小分隊被賦予了更高的使命——1984年1月,受瀋陽鐵路局委託,沈鐵吉林中心醫院第一次組織參與了“衛生列車”巡診活動。衛生列車由當時醫院的副院長李介仁帶隊,成員包括兒科主任李首春、外科主任馬驤、內一科副主任黃一鳴、內三科副主任王瑞生、婦產科副主任陳鳳岐、耳鼻喉科副主任張學禮、護理部主任孫桂香、眼科副主任徐興中,以及檢驗、放射、藥劑、護理等各科室精兵強將——在當時可謂陣容強大、實力不俗。此次衛生列車主要在吉林分局和通化分局等地巡迴診療,為一線鐵路職工和家屬送醫送藥,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社會的醫療水平較改革開放前有了極大的提高,企業辦社會以補充社會服務不足的基礎已經發生了改變。2004年7月1日,順應發展需要,沈鐵吉林中心醫院整體移交吉林市衛生局管理,其所擁有的醫療資源被融入整體配置的大體系中。伴隨著新時期以社區醫療為核心的基層醫療組織布局的不斷完善,巡迴診療逐步淡出,成為一段值得緬懷的歷史。


吉林鐵路:鐵路醫院曾經的巡迴醫療

衛生列車在偏遠地區診療,圖片取自互聯網

時光荏苒,無論解放前還是解放後,鐵路系統內的醫療巡診的潮起潮落,似乎都是針對醫療資源匱乏和配置不均而與時代發展產生共振的結果。當我們冷靜審視這一制度與醫療水平發展實際時,不難發現,臨床經驗的強弱、診療水平的參差,也一直默默存在。從這個角度講,儘管當下高水平醫生自身工作已然負任蒙勞,但很多被疑難雜症折磨的病患仍在偏遠之處求醫無門。因而曾經的巡診制度,似乎不該被輕易摒棄。


參考資料《吉林市昌邑區志》、《滿洲開發四十年史》、《吉林市鐵路中心醫院院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