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看到過各種各樣的“熊孩子”,媽媽們也擔心自己家的孩子,會因為自己過度的寵溺,也會成為一個“熊孩子”。

但自己生的寶貝孩子,怎麼可能忍心不寵愛?但又怕自己的孩子對父母太依賴,什麼事都做不好。

可孩子又太小,父母也不忍心把孩子晾在一邊。因此,在如何讓孩子正確依賴父母的問題上,很多媽媽都為之矛盾。

2008年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布萊克曼”教授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在孩子3歲之前,媽媽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

同時布萊克曼教授還表示,教育孩子是要分階段的,而且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就比如孩子在3歲之前,做好孩子的“服務階段”。

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幼兒園裡自閉的孩子,源自缺失的母愛

由於父母工作忙碌,果果從小被寄養在奶奶家,與自己的奶奶和堂弟生活在一起。

“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奶奶的愛會更傾向於果果的弟弟,即使被弟弟欺負,奶奶也會數落果果不讓著弟弟。

果果媽媽為了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環境,在果果4歲的時候,將果果從奶奶那裡接到了自己的身邊,送到城市裡一個不錯的幼兒園就讀。同時,也是為了彌補自己作為母親,把孩子從小“丟”在奶奶家,對孩子愛的缺失。

本來這是好事,但果果媽並不會想到,自己對孩子缺失的愛護,從而對孩子產生的傷害是很難彌補的。




果果入園2個月,本以為一切如常的果果媽被老師叫到了幼兒園,老師告訴果果媽,果果性格太自閉,無論自己怎麼樣幫助果果交朋友,但果果還是喜歡一個人蹲在一邊玩。

這並不是單純的怕生,也不是對陌生環境的恐懼。一個正常的孩子,入園2個星期就能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然而果果卻始終喜歡孤零零地一個人。

相處了2個月,直到現在也不願意跟老師和小朋友們做遊戲。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疙瘩”,孩子性格出了問題,有幾個媽媽不會害怕?回想平時,果果的確在家也不愛說話,不像別的孩子那樣活潑陽光。

回到家,孩子不喜歡跟果果媽說話,這讓果果媽更加擔心起來,就好像孩子生病了一樣,果果媽查遍了資料、問遍了兒童心理專家才明白:從小沒有建立起的依賴關係,需要父母長達很多年來償還。

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從小沒有建立起來的依賴關係,遲早需要父母來償還

在3歲前,孩子就像播到土地裡的種子,他們雖然什麼都不會做,但卻有記憶,儘管若干年後會忘記,但對父母是否依賴、是否愛自己的爸媽,卻會深深刻在骨子裡。

孩子3歲前,媽媽要做好孩子的僕人,並不是說寵溺自己的孩子,而是言傳身教,這是父母必須要做的事情。

因為孩子3歲之前,並沒有自我服務的意識、沒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希望依賴自己的媽媽。

因此,媽媽可以圍繞著孩子轉,幫助孩子打理好生活日常,讓孩子跟媽媽建立起依賴關係。

2010年美國心理學教授“傑勒德”曾表示:在孩子的一生中,沒有像在孩子3歲以前那樣,有足夠的時間能夠與自己的爸媽建立依賴關係。

因此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十分重要,倘若錯過了這一段時機,那麼未來爸媽需要用很長的一段時間來彌補。

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為什麼要成為孩子的僕人,建立與孩子之間依賴關係?

父母與孩子之間都是以愛為紐帶,來維繫之間的關係。3歲以內的孩子,很容易對周圍陌生的環境產生恐懼。

然而正是有父母在孩子的身邊,才能幫助孩子消除這些恐懼,用溫暖的陪伴,來撫慰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加陽光地成長。

所以,與孩子建立依賴關係十分重要,這可以讓孩子更加安心地探索這個對於他來講,十分陌生的世界。

同時也能夠幫助孩子提高自立、社交等能力,甚至更是提高孩子智力的關鍵。



1、安全感是孩子用於接受他人的重要因素

一個從小與父母建立起依賴關係的孩子,在愛的沐浴下,孩子的內心會更加充滿安全感,因此在幼兒園裡,也會更容易跟其他的孩子或者老師打成一片。

就好比上文中的果果,由於從小被媽媽寄養在奶奶家,沒有得到媽媽的關愛。因此,從小沒有與媽媽建立依賴感的孩子,內心也缺乏安全感。

讀幼兒園以後,也不會輕易地接受別的同學和老師。

不要說小孩子,不用在乎什麼安全感,也不用在乎什麼社交。孩子從小沒有安全感,對於孩子未來在學校和工作中的社交也是影響深遠。

由於養成了患得患失的性格,孩子會缺乏自信,即便孩子自己想改變性格中懦弱和逃避的部分,也是很難的。

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2、依賴關係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條件

一個與父母建立了良好依賴關係的孩子,會更加容易信任自己的父母。因此,也會更加喜歡聽父母的話。

而相反,並不依賴父母的孩子,由於在父母哪裡並沒有建立起安全感,因此父母在“掌控”孩子的行為上,會比較困難。

因此3歲前與孩子建立起依賴關係,也會相應地減少日後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3、讓孩子更快地學會父母身上的閃光點

3歲以前的孩子是處於一個模仿的階段,在探索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模仿自己的父母。

除了日常父母的教育外,與父母建立起依賴關係的孩子,會通過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中,學到關愛別人的方式。

這就是孩子們總是喜歡抱起一個娃娃,模仿媽媽關愛自己的樣子,來關愛自己懷中的娃娃。

甚至,孩子會從爸爸的身上,學會屬於爸爸的擔當和勇於探索的精神,這些都源自於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

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孩子與父母建立起來的依賴關係,是一步一個腳印形成的

孩子與父母建立依賴關係的過程是分成3個階段的,一直到孩子3歲以後,在這期間為孩子一生對父母建立起的依賴感,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1、依賴感的萌芽時間,是嬰兒在媽媽的腹中聽媽媽的聲音開始。一般從孕期第8個月開始,嬰兒就已經可以識別出媽媽的聲音了。

2、在嬰兒時期通過聽媽媽對自己的安撫,嘗試著學習媽媽的發音,以及日常媽媽對自己的陪伴,依賴感開始進一步地形成。

直到孩子開始學會爬行、站立、走路甚至開始學習語言時,媽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傳授給孩子獨立吃飯、穿衣服等生活技能時,孩子會對能夠保護他的人形成進一步的依賴。

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跟孩子建立依賴關係,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建立起依賴關係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掌握一個度,如果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那麼這並不是合理的依賴關係,而是一種不健康的溺愛

因此,父母心裡也要有一杆秤,不要因為冷落孩子,而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同時,凡事都要有個度,不要讓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剪斷了孩子嘗試著獨立飛翔的翅膀。



1、陪伴孩子獨立做事,並給予鼓勵和獎勵

做孩子的僕人,並不是什麼事都幫著孩子幹,而是時刻陪伴孩子的身邊,教會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獨立完成拼圖遊戲。甚至當孩子稍微大一點後,教會孩子幫忙做家務。

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陪在孩子的身邊,當孩子出現失誤的時候,爸媽演示給孩子正確的操作方式,並幫助孩子完成。

當孩子漸漸有了些進步的時候,適當鼓勵孩子,並且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小小的獎勵。

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2、在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時候,媽媽要學會懂孩子

最瞭解自己的,莫過於自己的媽媽。同理,世界上也只有媽媽最懂自己的孩子,而交流是與孩子建立起依賴關係的重要途徑。

又好比嬰兒時期,媽媽對著寶寶說話,教孩子喊“媽媽”的時候,孩子也會通過牙牙學語,來增加對媽媽的依賴。

孩子在3歲前難於表達自己,並不會很通俗易懂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也因此媽媽在這個時候,更應該學會懂自己的孩子。




與此同時,當孩子懵懂地向爸媽提問題的時候,聰明的媽媽並不會敷衍,而是會通過交流來教育孩子,撫慰孩子的人格。

甚至當孩子向媽媽提出很多媽媽不懂的問題時,聰明的媽媽會告訴孩子:“我也不懂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可以一起尋找答案。”

以此,來培養孩子對爸媽的依賴,讓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更像一個“我未來要成為的那個人”

每個孩子即便年齡再小,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因此,作為媽媽,更需要成為一個

“善解人意、體貼周到”的僕人,陪在孩子的左右。

同時也不要因為嫌孩子煩,而回避孩子的問題,我們應該勤於與孩子溝通,在溝通中建立起與孩子的依賴關係,成為孩子的知己,也成為最懂孩子的那個人。

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3、杜絕喪偶式育兒,讓爸爸活躍起來

現如今有一個詞彙非常火,叫“

喪偶式育兒”。就是說一家人把照顧孩子的大任都交給了媽媽,而爸爸卻成為了局外人。

然而爸爸這一個角色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

不同於媽媽的溫柔體貼,爸爸更像一位強壯的大英雄,也像一位友好的玩伴。爸爸雖然不如媽媽那樣會照顧孩子,卻可以帶給孩子更有趣的快樂。

在爸爸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會複製爸爸身上的勇敢和探索精神,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也十分重要。

因此,爸爸也要做好陪伴孩子玩耍的僕人,建立起父子之間的依賴感。

孩子三歲前,要做一位孩子的“僕人”,媽媽別不當回事

另外,我們需要在孩子3歲前,做陪伴孩子身邊的僕人,建立起與孩子之間的依賴關係,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雖然現如今生活壓力大,每個人都會因為工作而奔波勞累,但孩子也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請把工作之餘,更多的時間放在孩子的身上。

3歲前,做好孩子的僕人,用身為父母的愛、關懷,來溫暖孩子的內心,別疏忽了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我曾在地鐵上看到過一位年輕媽媽低頭刷著手機,而身邊的孩子卻乖乖地坐在媽媽身邊,雖然畫面很安靜,但卻不得不有些心疼這孩子。

如果能用刷手機的時間來陪孩子溝通聊天,那麼親子之間的情感也許會更溫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