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塞》到《燕歌行》,我們熟知的邊塞詩在唐朝是如何興盛的?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從讀書之時起這些讀來氣勢充盈的邊塞詩總能讓人心生澎湃之感。

從《出塞》到《燕歌行》,我們熟知的邊塞詩在唐朝是如何興盛的?

塞外

邊塞詩的起源很早,可以直接追溯到西周時期,這類詩歌的主要內容是以邊疆地區漢族的軍民生活和塞外風光為主。隋唐之前邊塞詩處於一個初級的發展階段,由現在統計的數據來看,在唐以前保存下來的邊塞詩不足兩百首。進入唐以後,邊塞詩逐漸地成為了一種主流詩體。光在《全唐詩》中就存有邊塞詩兩千餘首。在我們熟知的詩人中,岑參、高適、王昌齡等人均是邊塞詩的大師級人物。他們所創作的邊塞詩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能夠將讀者直接帶到塞外,親身體會一番適中的畫卷。在愛詩人的心中,唐朝就是邊塞詩的黃金時代,只有在這個時代,那些詩中的訴說的情感才能清楚又熱烈。

從《出塞》到《燕歌行》,我們熟知的邊塞詩在唐朝是如何興盛的?

邊塞詩在唐朝

從事實上可以肯定的是邊塞詩在唐朝得到了十足的發展。在詩歌內容方面,整個唐朝的四個時期內因為時代的不同,邊塞詩主要傳遞的情感與精神也各有不同。初、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得益於國家在邊防實力上的上升,主要涉及到的內容為:邊疆風光以及將士在艱苦生活中,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偉大志向。同時這一時期也出現了更多的邊塞詩人,例如駱賓王、岑參、高適、王翰等人均成為了邊塞詩的代表性人物,他們所作的詩歌在民間與軍隊中流傳甚廣。這一時期邊塞詩在內容情感上的關鍵詞就是“雄渾與磅礴”,詩人們也更多將山關、日月、黃河、風沙等意象融入自己的詩歌之中。

從《出塞》到《燕歌行》,我們熟知的邊塞詩在唐朝是如何興盛的?

駱賓王

到了晚唐時期,因為大唐時局的變化,國家整體逐漸走向沒落的邊緣,詩人們寄於文字中的情感也發生了大的變化。早期邊塞詩中所傳遞的“盛唐氣候”也不再成為主流,感嘆邊疆悲涼開始被詩人們關注。正如晚唐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寫到:“意外無定河岸骨。猶是春閨夢裡人”,詩人將疆場寒士骨與春閨夢中人相聯繫,生與死的慘烈對比真的直讓人心生悲涼。此時的邊塞詩在藝術的表達手法上與盛唐之時差別不大,但在整體的氣勢與情感方面就相差甚遠了。

在唐朝,是詩歌文學創作的巔峰時刻,眾多的詩人們在這個時代盡情的發揮著自己的才華。邊塞詩派作為其中之一,其龐大的詩人群體用現實的意象,撰寫出一首首讓人百讀不厭的詩歌。唐朝邊塞詩就像一部史書,它貫穿了整個大唐王朝的發展歷程,它用短小精悍的文字告訴後世之人發生在邊關的過往之事。

從《出塞》到《燕歌行》,我們熟知的邊塞詩在唐朝是如何興盛的?

為何唐朝會是邊塞詩發展的“黃金時代”

詩歌可以說是唐王朝在文學創作上的專屬,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國家政策的實施以及世界大通路的發展等方面都促進了邊塞詩在唐朝的繁榮發展。

1. 邊疆戰爭頻發,疆土得到擴展,戰爭之後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得以交融發展,文人群體們對邊塞開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翻看唐王朝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它與吐蕃、回鶻、突厥等少數民族政權在疆土上緊緊相連。對於任何一箇中原王朝來說,與少數民族在疆域上的爭執總會引發戰爭。據歷史記載,整個唐朝的對外戰爭大約有一百三十多起,每一場戰爭之後總能迎來一段時間的和平。我們知道,唐王朝在頂峰時期的疆域面積達到過1251.19萬平方公里,疆土的擴大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於對外戰爭的取勝。

詩人岑參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一詩,表達的就是唐軍平定胡虜,取勝而歸的心情。詩中那句“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可見唐王朝在對外戰爭中的實力所在。而這些戰爭的勝利也直接成為了眾多關心家國大事詩人們的寫作對象,比如高適的《燕歌行》、《薊中作》等詩便與邊塞戰事有關。同時邊塞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氣勢也與這些歷史上戰爭密不可分。

從《出塞》到《燕歌行》,我們熟知的邊塞詩在唐朝是如何興盛的?

唐朝歷史上的邊疆

另外,關於對外關係方面,唐朝有一項重要的國家政策就是“和親”。歷史上唐朝先後與回鶻、突厥、吐蕃等少數民族和親共計20多次。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唐與吐蕃和親史上重要的一筆。和親帶來的是邊疆和平,穩定的關係直接促進了邊疆之上多民族直接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融合。進而直接促進了和親、邊塞風光等主題邊塞詩的誕生與發展。

唐朝是包容性極強一個王朝,它與周邊少數民族在關係上戰爭與和平直接為唐朝邊塞詩提供了大量原始素材。以《從軍行》為名,用戰爭做背景的邊塞詩成為一種風尚。另外邊疆的和平直接使文人們將關注點放在了邊塞的風光與民俗之上,文人們也開始對邊塞產生了新認知,在此基礎上邊塞詩的內容與情感呈現出多元化的表現。

2. 唐朝鼓勵文人從軍,以立軍功為途徑入仕報國。文人們在邊塞上有了生活體驗,更好地激發了他們在邊塞詩上的創作靈感,同時也擴大了邊塞詩人的存在群體。唐朝科舉制度比較發達,文人們除了參加科舉入仕外,還有一條途徑就是投筆從戎,立功報國。正如邊塞詩人楊炯在其詩《從軍行》中說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參軍入塞也成為了許多文人士子們的理想。那些在科舉上失意的文人,便選擇了這一途徑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當他們來到邊塞,看到未曾接觸過的現實又怎能不發出一番感慨。從而無形間壯大了邊塞詩人的存在群體。

從《出塞》到《燕歌行》,我們熟知的邊塞詩在唐朝是如何興盛的?

玉門關遺址

還有一部分文人,他們喜好遊歷,邊塞之地也是他們曾到過的地方,詩人王昌齡曾在漫遊河隴、高適曾北上薊門之地。俗話說,要想了解一個地方就要親身去體驗它,文人們對軍營和塞外風景的親身體驗,客觀上直接看到了邊塞戰爭的殘酷與現實,觸摸到了邊塞風光上的瑰麗。無疑這樣的經歷直接使得邊塞詩在表現形式上進一步豐富,為唐朝邊塞詩的繁榮增添了一抹光彩。

3. 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與沒落,讓唐代邊塞詩的風格與精神更為突出。絲綢之路是一條世界性的歷史大通道,從長安一路穿越山川、沙漠,全長7000多公里的距離,直接將東西方相連。唐時期為了維護和拓展這條重要的通道,唐朝先後與突厥等少數民族之間爆發過多起戰爭,戰後並專門設立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為的就是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

從《出塞》到《燕歌行》,我們熟知的邊塞詩在唐朝是如何興盛的?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直接帶給唐代邊塞詩的影響就體現在風格與精神上,早期因為開拓絲綢之路的問題,邊塞詩在風格上多為建功立業的家國抱負。在精神內涵中更多的是邊塞戰爭勝利的自信和內心的豪邁。我們看初唐邊塞詩人駱賓王在《夕次蒲類津》中寫到:“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以及《從軍行》中:“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時刻給人一種豪邁之氣。據統計《全唐詩》中有邊塞詩2000多首,其中與邊塞戰爭和絲綢之路有關的多達1500多首。在每一首邊塞詩的背後,總能找到歷史上的邊塞戰爭與之對應。可見絲綢之路和邊塞戰爭是大量邊塞詩歌產生的根源。而這些詩歌每一首都是慷慨激昂之作,讀來令人心生澎湃,讓年輕人渴望著前往邊塞建功立業。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是詩人張籍在《涼州詞》中的句子,他描寫的是繁華的絲綢之路上滿載著貨物的駱駝,在駝鈴的伴隨下經由絲綢之路向安西而去的場景。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華,讓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風俗得以傳播交流。而這樣的場面也為邊塞詩的內容提供了新的方向。

從《出塞》到《燕歌行》,我們熟知的邊塞詩在唐朝是如何興盛的?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這一長達八年之久的戰爭使得大唐走向了沒落,原來絲綢之路上的繁華也不見了。塞外之地再一次成為了各個政權爭奪的對象,昔日絲綢之路上的繁榮,儼然成為了人們內心不捨的回憶。因為戰爭,國家實力的下降,絲綢之路給人更多的是蕭條之感,塞外再美的風光看起來也不那麼的讓人舒心了。原來邊塞詩人筆下的盛唐之音,開始變得悲涼,沒有鬥志。多年戰爭給人帶來的心理創傷是難以避免,社會凋敝民生疾苦成為了現實,詩人也更多的開始關注現實民生。絲綢之路沒落,繁華不在,晚唐邊塞詩人更多訴說的是一種哀歌,例如“安西雖有路,難更出陽關”這樣的詩句,這雖與盛唐時的雄渾壯闊相反,但也讓我們看到了邊塞詩的另一面。

絲綢之路就像是唐王朝的歷史一樣,有過頂峰也有過低谷。在不同的時期內它帶給邊塞的內容與情感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絲綢之路,使唐朝邊塞詩在風格與精神上更為明顯,為其繁榮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

大唐為邊塞詩提供了無限地發展空間,每一位邊塞詩人就像史官一樣用自己的筆寫下邊塞的故事,留給後人品讀。也正是這些詩人與詩作的完美配合,我們才看到了一個屬於邊塞詩的真正“黃金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