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那樣誰都不開心”,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父母和子女都有足夠的經濟獨立性,住一起完全沒有問題。

我就一直與媽媽住一起。

媽媽的年收入不低於15萬,就是我幫她理財的,當然錢都在她自己的帳上。錢在自己手上,老人家才會有安全感。

媽媽每天和閨蜜去飲早茶,隔三差五和朋友去旅遊,我也經常帶上媽媽及一家子出去自駕遊或者自由行。

一起住,只是吃飯和看電視在一起,媽媽心情好就逗弄一下孫子。老婆大人是全職媽媽,所以從來沒有要求我媽媽帶小孩。我是特別喜歡喝媽媽靚湯,她也喜歡看著我喝湯。

她住樓下(年紀大了不走樓梯),客廳飯廳在樓下,我四口住樓上。從來沒有爭執,非常和諧呀。假如出現任何矛盾,以媽媽的意見為準。

因為我對媽媽的態度,所以老婆大人也從來不會和我媽媽鬧矛盾,一家人挺和諧哦。

年紀大了,沒有子女在身邊關心和照顧,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覺得一家人相處,除了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經濟各自獨立才是關鍵所在。


平安金融老中醫


這話說的沒錯,是客觀理性的。

都知道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則是兩個家庭的事。這句話用在兒子兒媳和公公婆婆之間同樣適用。兒子兒媳單獨過他們的小日子,就是夫妻之間鬧點矛盾,也是床頭吵架床尾和,一般不傷本質。而如果和公婆住在一起,就是兩代人、兩個家庭生活在一起———兩個家庭,不是一個家庭,這是需要特別搞搞清楚的事———兩個家庭要長期混在一起,勢必齷蹉不斷。

可是,很多做老人的並不這麼認為,不僅認為兒子是自己的,也認為兒媳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嫁過來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不是很正常嗎?可以說,兒子兒媳與公婆之間的所有矛盾都是因為這一觀念在起作用。也可以說,只要這一觀念不轉變,矛盾不僅永遠存在,而且還會日趨加深複雜,最後更難收拾。

所以,人老了,儘可能不要和兒女住在一起,只要有一點辦法就不要———除非沒有絲毫的退路。只要情況允許,你既要給兒女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也要避免試圖融入他們的家。否則,你實際上只會寄人籬下。

你看看周圍的例子吧,再看看一些當下的家庭婆媳關係劇。看過的話,你對住在一起的種種壞處,理解起來就簡單了。

1.不輕鬆。年老時的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和他們小的時候是完全不同的,當父母年老時,子女們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父母和他們住在一起就是住在他們的家裡,做父母的是主人嗎?不是,因為你不當家;是客人嗎?不是,因為你要出力甚至出錢;是僕人嗎?不是,僕人幹活還拿工資呢!所以,做父母的就會過得很累。你是來享福的嗎?對不起,子女們太忙了,哪有時間精力天天照顧你,哪有興趣時時圍著你請安侍候?

2.不自由。和子女住在一起你自然也不會有自由。比如你不能隨心所欲的想吃吃想睡睡,不能隨便逛公園或出門旅遊,不能帶老朋友老姐妹來家裡喝酒打牌嘮家常,不能不收拾屋子垃圾亂放,不能穿得太少在客廳裡走來走去,等等等等。因為還是那個原因———這不是你的家。就是你幹活做家務,都不是自由的。電視劇《雙面膠》裡,兒媳麗娟就對婆婆的勤快毫不領情,對丈夫亞平說:不要讓你媽打掃我們的房間,你那個丟避孕套的筐是你媽扔的吧?我昨天換的內褲是她洗的吧?她怎麼哪兒都摸呀!你看看,你自由嗎?你的行為不夠自由,就連你的思維語言都得有所限制,老是擔心惹他們煩。

3.不開心。開心是一種無拘無束的放鬆狀態,即便沒人尊重你,但也沒人嫌棄你。由於老年人有很多地方和年輕人隔閡較大代溝太深,彼此看不慣是常有之事。老人看不慣年輕人浪費懶散貪玩自私,年輕人則看不慣老年人細扣邋遢保守話多。老年人看不慣就肯嘮叨,年輕人心裡煩就會回懟。久而久之,做父母的不開心,做子女的也不愉快。和子女還好,要是遭到兒媳或者女婿的批評呵斥,那就很容易撕破臉皮,再也沒有恢復的可能。你說能開心嗎?

4.不親近。俗話說:遠香近臭,距離產生美,貼近缺點多。只要老年的父母長期和子女(包括兒媳或女婿)住在一起,不僅客氣和尊重會淡化消失,心生厭棄便是很快的事,哪還有親近的閒情逸致?你看看《雙面膠》的結局吧:不僅婆媳間成了仇人,搞得小兩口最終也以離婚收場,這恐怕對每個人都不是希望的結局吧。做老人的圖什麼呀,一生流盡血汗還不是為了兒女,難道是為了反目成仇家破人亡嗎?

做父母的到老年要記住:兒女的家不是你的家,兒女的人也不是你的財產,你奮鬥一輩子基本都是為了他們過得好,你也就心安理得了。那麼你最好不要試圖融入他們的生活,也融入不了。反過來,為了安享自己的晚年,你一定要建設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保護好“四老”:自己的老伴、自己的老窩、自己的老本和自己這把老骨頭,哪怕只剩下一樣,那也是你的;而兒女們的再多,那也是他們的,願意給你你才能得到,不願意給你你就得幹看著。

在生活還能自理的時候,希望那些想把自己交給兒女保管的老年朋友能清醒清醒,三思而後行。


教書育人生活修身


我認同這句話,因為老年人和年輕人有代溝,

我們小區和我家一個單元的一家,就一個女兒,她爸媽在農村,年紀大了身體也不硬朗,在家也不能勞動了,女兒就把父母接來住一起,開始幾天還行,往後時間長了,就開始有矛盾,老人早上四五點就起床,還在房間抽菸,走去走來,把這裡嘭的一聲響,那裡一聲響,因在家住習慣這樣,但女兒,女婿就受不了,認為吵了他們休息,還有吃飯也有分歧,父母要飯煮軟一點,女婿要飯煮硬點才好吃,連看電視都鬧矛盾,衛生方式洗衣服洗澡等都互相有意見,女兒夾在中間光受氣,總之女兒女婿也受不了,弄得一家人三天兩天的吵架,父母也覺得住不下去了,吵著要回老家,女兒想到回去別人要罵她不孝順,父母年紀大回去她怎麼照顧,最後女兒,女婿才在外面給父母租了套房子,現在她父母常過來玩,還接女兒一家過去吃飯,現在一見面都非常開心,所以我認為生活習慣不一樣,最好和子女分開住。






芙蓉274953336


這個是老年人的真切感受,言由心生啊。

兩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習慣是不一樣的,在對待第三代的教育及習慣培養方面,觀念及做法也迥異。



五零後六零後的老人,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包括我們東南發達地區的農村,獨生子女政策貫徹的非常好。這些獨生子女長大後大多進了城,並在城裡安了家。小城市裡的子女再往大城市跑。成了家的這些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寵著愛著,現在他們自己有孩子了,還不止一個。老人們也曾自告奮勇責無旁貸無怨無悔的帶孫子孫女。同在一個屋,哪有不碰撞的呢?



老人們起早貪黑,做著保姆的事,且心甘情願的把自己的退休金花在裡面,但有時並沒有得到子女們的感恩,甚至嫌老人們這也不好那也不行。老人們的心那是拔涼拔涼的。

然而,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年輕人壓力大。如果家裡有老人搭理一切,比如幫管孩子,一日三餐等家務事。年輕人下班回家就不必擔心什麼。但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有時婆媳關係不太好處。媳婦家裡的事啥都不管,連洗個內褲都是婆婆洗。時間久了,老人就有想法,就有話說。有時婆媳之間就有言語頂撞,這矛盾就越來越大了。而年輕人的某些言行會傷了老人的心。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矛盾發生後都覺得自己有理,因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和利益之下。碰到年輕媳婦心胸開闊點,性格直爽點,鬧彆扭之後會慢慢好起來的。當然,前提是媳婦是個孝順講道理之人。如果碰到心眼小點,缺乏愛心缺乏孝順之心的年輕媳婦,整體給你臉色看,整天不和你說一句話,那麼,老人能在這個家裡待下去嗎?



不管怎麼說,能分開住肯定是好事。不能分開住的話,老人要理解年輕人的理想觀念和生活習慣。年輕人要體貼孝順老人,家務事幫著做點,尤其是對待第三代的教育上要步調一致。老人別溺愛孫子孫女,年輕人也不要以身作則,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了。願我們的每個家庭,尤其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永遠和和睦睦,家和萬事興嘛。


含山唐


有人說“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樣誰都不開心!"應該沒有絕對答案,一分為二,對於一對性格開朗老人和兒女生活在起是種快樂啊!我家對門是鮮活例子,老爺爺奶奶80歲了,都退休好多年,跟兒女們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爺爺奶奶都有退休費,生活能自理,還能幫兒女操持家務,買菜做飯樣樣幹。從沒有跟兒女鬧糾紛,挺好的!當然也有很多老人跟兒女鬧意見吵架的也不少!自古有婆媳關係不活之說。當老人們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時可以不靠兒女,自在養老。也有長期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們又能靠誰呢?特別是農村老人沒有生活費。和老人相處好,善待老人等是社會大命題。我們個人都要面臨生老病死的問題。


月下琴絲語


人老了,有條件不和子女住在一起,就儘可能的分開住是對的,當然也不是千萬不要住在一起。

兩代人有代溝,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這是事實。住在一起會產生許多不方便,也會有矛盾。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早晚還是要在一起,老人總有不能自理的哪一天,總是要子女來照顧。在家庭條件不好,或者是子女需要老人幫助的時候。還是要全力以赴,不可以以任何理由只為自己方便。


晃晃悠悠的時候


說說我老孃吧,絕對的勤勞善良,困難時期養大我們幾個子女,更主動幫著帶大孫輩人,從來都是為兒女分憂,不喊自己苦累,無怨無悔的付出,現在80多歲,讓去誰家住,都不肯去,說人老了不像小孩兒招人待見,我現在只要能動,誰家也不去,誰家都不如在自己的窩裡自在舒坦,你們有空常回家看看我就行,什麼時候別耽誤工作,年輕人要養家餬口也不容易,兒子家有媳婦,閨女家有女婿,再好不是親生的也隔著一層,住在一起誰都不自在,除非我不能動彈了,到時候不得已再給你們各家添麻煩,那時候要累著你們了。我媽從來都是精氣神十足的老人,喜歡大家庭熱熱鬧鬧的氛圍,對自己不捨得花,對子孫很捨得,很會疼惜孩子。不像有的老人沒病沒災的就哼哼唧唧,要說幫兒媳帶下孩子能虧死她,私心很重,精明過頭,我媽是使著全力帶著全家人往前奔,現在還經常蒸饅頭包子、炸東西分給我們幾家拿,閒不下來,我就感覺自己的老孃挺了不起,總是為別人著想,不說自己委屈,而現在的人很少能做到無怨無悔的付出。


簫玉2


認同這句話,就像我婆婆二十年在我們身邊,老是覺得不稱心,總是跟我們吵,前年開始我的身體不好,去年一年待在養老院,過年的時候把她接回家,現在養老院送不進去,我待在老家照顧她,現在她整個人變了好多,知道體貼我,還幫我做家務,不跟我吵了,再也不整天說死呀,病呀的話,現在家中寧靜了許多,人老了,開分住之後,才知道親情的重要,才知道自己的孤單,才知道知道珍惜在兒女一起的時光。所以我們老了之後,回老家,實在動不了,去養老院是個明智的選擇。


四季芬芳231256207




老劉是揚州郊區的,還當過兵,現在也70正了,生有一雙兒女,都各自有了家庭,老劉的老伴十年前就去世了,7年前,老劉的房子被政府徵用拆遷了,補償三套安置房,這本來是件開心的事,然而,老劉的苦日子隨之而來,三套房子,老劉給了女兒一套,可他兒子和媳婦就不同意,兩家現在成了仇人,媳婦看房子給了人家,整天嘮嘮叨叨,與老公公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整天罵老公公是個廢品,光吃不做事。女兒知道後,託人把老爸接回了自己的家中。



在女兒家過了一個月,就回來了,回來不是在兒子家住的,直接住進養老院,原來,老劉在女兒家過不慣,晚飯不敢多吃,恐怕起夜,上個廁所也要下樓,說坐馬桶解不下來,也不會用。人老了睡眠就少了,經常半夜醒來,還又不能起床遛達,恐怕打擾人家休息,只能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有時流個鼻涕吐痰也得忍著,煙癮上來時,還得趴在窗外抽,說不如在家自如,才決定回來的,回來自己家,又和兒媳婦弄不好,在女兒家又過不慣,只有進了養老院。



老劉跟我說:這年頭,千萬不要跟子女住,誰也別指望,留點錢在手,才是真的,錢就是兒子!朋友們,老劉說的話,您贊同嗎?歡迎留言評說!


恆通玻璃店


認同這句話。

公公婆婆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雖然我們一家脾性都還不錯,但是在一起大家不免都有點委屈自己去遷就對方的感覺。

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一、飲食問題

因為南北差異,婆婆做飯清淡無味無油。北方菜品少,會燒的菜很有限,而且幾乎一個味道。

婆婆為了遷就我的口味,按照我們的風格燒,感覺兩不像,大家都吃的不開心。

因為婆婆燒飯,我也不好意思自己再去燒,所以長期一日三餐都是在公司裡解決。別人都是晚上回家吃飯,只有不回家的人才在公司吃飯,我就是腆著臉天天頓頓在公司吃。

二、生活習慣

衛生習慣真不一樣。

唉,這個真是不好外揚。

幾十年養成的習慣怎麼一下改的過來?

人家覺得很乾淨很衛生了,你還嫌棄貌似說不過去,心裡滿是委屈,你還覺得忍受不了。

真說不清。

但是真心衛生乾淨的標準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