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儒家說商鞅變法是暴虐無道!是真的暴虐無道嗎?

自古人心總是套路深


年前趁放假的工夫把電視劇《大秦帝國-裂變》看完了,又趁著熱乎勁兒把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一併買來看了。竟然被戰國時之風雲際會深深迷住了。

彼時彼刻的情境竟然與當下的經濟情勢,當下外貿企業狀態何其相似。

當下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態何其惡劣。外貿形勢不容樂觀。過往三十餘年的人口紅利消耗殆盡~生產狀態又缺少強的產品的技術儲備~人員流動,人浮於事。

戰國時候,強臣士子朝秦暮楚,有天下,無國家。當下的經理人在行業內外也跳來跳去。

從形勢來看,企業不強,沒有出路,不自強,沒有未來。

接下來,就比附秦時商鞅變法來看企業的強盛之道。

秦孝公嬴渠梁繼位於獻公。時出戰國大爭之世。秦國久與魏國交戰,國力羸弱,國庫空虛。少梁大戰,雖俘獲魏國將領,卻慘勝於亡國之際。魏國久鎖秦國於函谷關內,不得東出。魏國更聯合山東六國,意欲六國分秦。秦國一度處於亡國的邊緣。

究竟六國兵圍而心不齊,倒留給秦國二十年時間在大亂之時的無大戰事。

秦孝公青年繼位,便逢大難。決意引賢變革。

彼時國家求變,君主之意志、恆心、決絕,實為重中之重。

從當下看,企業的定位和網絡營銷落地的狀態卻是一樣一樣的。企業要實施網絡營銷,相當於二次創業,其面臨的狀態與改革無異。不僅僅是一己之力,也不是一個部門的單打獨鬥。而是要全公司上下目標一致,共同完成。其中要克服的困難也是一個又一個。資源問題、方法、執行、效果不明顯的懷疑、質疑甚至中斷都可能造成落地的夭折,繼而重蹈覆轍,半途而廢。

其時,孝公有意變法,卻不得其法,急需大賢襄助。彼時秦孝公面臨士不入秦的窘迫狀。秦孝公向天下(其時也就是秦國及崤山之山東諸國)發佈《求賢令》。《求賢令》列舉穆公後獻公前諸國君之劣行,倡明求賢之衷心,並與功臣分功之承諾。一時間,列國之士子紛紛入侵,良莠不齊。

經景監之薦,孝公於求賢失落之時,衛國鞅即衛鞅終入秦面秦公。面秦公之前,衛鞅半年踏勘秦國諸縣,瞭解秦之民風、兵力、田地等現狀,持三狀以探孝公。

其一狀,以帝道說孝公,孝公不喜;其二狀,以王道說孝公,孝公不理;其三狀,以法說於孝公,其以法強國之道,孝公為善。

衛鞅說,孝公受之強國之道,也就將行帝道、行王道棄之。彼時彼刻,孝公接受法家的變法,於秦國之國情,是適合之道。

衛鞅以《強秦九論》之方略,使孝公與衛鞅成志同道合之結。秦孝公決心變法,併為之鋪平道路;衛鞅以法家之說治國,為之提供行知之論。珠聯璧合。滿滿的腐國情懷。

彼時,秦國處外患內憂。外患於六國覬覦,大有傾巢之危;內患有世族勢力甘龍、杜摯強力阻止變法。變革主力孝公與衛鞅的意志、決心及方略則大受考驗。縱向來看,秦孝公的政治疏導,不生內政大亂;衛鞅執法嚴明,竟以二十年之功,將弱秦卑秦治理成戰國強秦,為日後一統華夏奠定了基礎。

從攻略上看,衛鞅共進行了兩個階段的變法,也稱二次變法。二次變法涉及經濟、軍事、政治、文化、風俗,其變法之徹底,為山東(崤山以東)諸國變法之不及。主要是楚國吳起變法、齊國威王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魏國李悝變法等。諸國變法要麼流於表面,要麼不甚徹底,要麼淺嘗輒止,雖然如此,變法卻是諸國共識的強國之道。不變則不強,不強就捱打,適逢大爭之世,躲都多不了。

從階段看,是分兩個階段,從縱深看,是由淺入深,由民而貴族。

從衛鞅的變法軌跡上看,共有十個大方面的變法。每一項竟與企業的強之道不謀而合。

其實也是拉郎配,強拉硬拽,牽強附會。總之為之比較,可做參考。

經濟方面:

1.1 (1)"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

1.1.1 "為田開阡陌封疆"的含義 "開":重新設置;"阡陌":縱阡橫陌,是井田中間的灌溉渠和道路;"封疆":是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1.1.2 實質: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1.1.3 作用: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

開阡陌,廢井田,可以解構為開源,擴大渠道。彼時為農業社會,農業發達,民殷實,國力自然強盛。井田制限制了農人的產出。還阡陌以耕田,激勵農人墾田。

企業沒有收入,談別的都是胡扯。結合現實狀態,為強之道,留出時間,為強之道,留出資源。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首位的。擴展生意來源,夯實企業的根據自然是基礎之道。夯實團隊、發展技術、強化學習、統一目標,莫不如此。

1.2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1.2.1 作用:發展了農業生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強了國家實力

1.2.2 怎樣評價重農抑商政策?

1.2.3 積極:重農主義是農業社會的主導思想,保護了個體小農生產,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為秦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

1.2.4 消極: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重農抑商,一度為後世口舌。在彼時彼刻,倒是適合。一則,秦地所處平原沃土,卻農耕不收,自然是大大的機會所在。農業社會,耕不收種,豈不亂七八糟;當時列國通商,秦國處於經濟窪地,自然資源外流。

重農,則大大提升農人的積極性,彼時的政策更是吸引來山東列國的移民,這對當時人口的增加大有裨益。有農,就有了經濟基礎,有人,為以後的兵源提供了機會。

還可以從企業的發展初期,重產品而輕營銷來解讀。企業的經營,產品是重心。

三分產品,七分營銷,營銷做得越好,企業死的越快。

三分營銷,七分產品,則口碑能成,企業的久遠發展能持。

產品不行,說的越好,越是吹牛皮。

1.3 (3)統一度量衡

1.3.1 作用:便利賦稅徵收;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消除封建割據;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所謂統一度量衡,從企業的角度,可以解讀為公司內部的縱向制度,每個部門有每個部門的制度,部門之間的縱向制度能使企業上下口徑一致,所謂上下同欲,目標一致,而不至於部門割裂,各玩各的。

公司內跨部門的公平重要,公正也很重要。各種晉升制度、激勵政策等等。

2 2.軍事方面:

2.1 措施: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2.1.1 具體措施:……

2.1.2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這一措施的作用?

2.1.3 作用:增強了秦國軍隊戰鬥力和秦國國力,削弱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為人們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提供了途徑;加強了中央集權。

軍事,行軍打仗,糧草、輜重、軍心、士氣、戰術、戰略、兵法、練兵等等。軍事強大,更是綜合之力。

企業的軍力則體現在開疆擴土。

打什麼樣的仗?誰是你的敵人?實力如何?哪裡是陣地?憑什麼發起戰爭?勝算幾何?興師則師出有名,名為什麼?勝的標準是什麼?旗幟是什麼?將領是什麼?戰術是什麼?戰略是什麼?輸了怎麼辦?士氣如何?戰法如何?前鋒何在?糧草何在?輜重何在?後方何在?斥候何在?

你看看,缺了哪個能打勝仗?

3 3.政治方面:

3.1 (1)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3.1.1 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但也招致其怨恨

制度,在這裡倒是挺契合與現狀的激勵政策,股份激勵?積分制?整合企業的有限資源,平衡各方面的利弊。

制度為公司目標服務,制度為定位保駕護航,制度為激發團隊奮鬥士氣。

3.2 (2)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又什伍連坐制)

3.2.1 建立起基層管理體制,為徵收賦役創造條件;保證了兵源,強化了專制統治

戶籍制度不知道是不是衛鞅發明的,這些制度倒是一直傳承下來了。戶籍制度使得於民之遷徙權受到了限制。

引申到公司大概可以牽強到團隊的榮譽感。在這裡不做太多囉嗦。

連坐不好聽。大概可以引申為1.一個目標,一個信念,一個口徑,一起做,諸人為1。而成合力為一。

也是牽強附會。

3.3 (3)普遍推行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3.3.1 作用:削弱了奴隸主貴族在地方上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變革期間,一把手的意志力尤其重要,頗多項目沒有高層、決策層的鼎力支持很難推行。扁平化在項目推進階段的效果尤其明顯。

職權明確,有時候要職權分離,有時候輕職重權都是為目標實現服務。

3.4 (4)根據李悝《法經》,制定秦律

3.4.1 作用: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內容固定下來

李悝為變法留下的重大貢獻就是有法可依。企業之法,一則為始終遵守,上下執行;一則為目標上下同心。

法則的固化,可以引申到公司層面也引申到各部門的作業法的固化與傳播甚至傳承。

法是根本。不可強加變通。獎懲有法可依。

4 4.文化方面:

4.1 燔詩書

4.1.1 思考:如何看待商鞅的"燔詩書" ?

4.1.2 目的:排除復古思想幹擾,統一人們的思想

4.1.3 內容:燒燬儒家和不符合地主階級利益的書籍

4.1.4 積極(正確性):從當時來看,要更好地執行變法,必須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要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就必須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焚燒詩書"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4.1.5 實質:文化高壓政策

4.1.6 影響:壓制了人民思想,摧殘了文化

4.1.7 消極:壓制了人民思想,摧殘了文化,造成文化典籍的損失

對我這種自詡有文化,貌似喜歡看書,實則沒錢買書的人來說,多讀書當然是好的,多看書當然是支持的,燒書是多麼令人不齒。鄙視。

統一思想,做強。求異,在市場中做獨一無二。施展各方面的才華,為目標實現。

5 5.風俗習慣方面:

5.1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5.2 作用: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公司上下,除陋習,樹新風,做企業風格沉澱。

當然了,大凡動輒聒噪企業文化嘰裡呱啦的公司,大多是沒有文化的公司。

6 與六國變法的區別

6.1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文化、習俗等方面

6.2 (2)措施最徹底: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

6.3 (3)歷時最久:先後兩次改革,持續18年

6.4 (4)成效最明顯:增強了秦國實力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

6.5 (5)強調法治,以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富國強兵,建立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

6.6 (6)強調農業在國家中的重要作用

企業推行一項制度,尚且如此複雜、立體、具體;更何況二次創業,上述的變法也好,改革也好,其涉及面之龐雜,不由得不去想,不去未雨綢繆。

其實,嚼舌這麼多,大多也都是沒有實踐之前的笑談。

也別太較真,也別不當回事兒。也別太不當回事兒。


Hi孫明明


商鞅變法發生在二千年前的冷兵器時代,商鞅成功把秦人變成蠻人,秦人光著大膀子,腰裡彆著人頭。那場面獸人部落。也沒啥不好,秦人勇猛無畏不怕死,在戰爭年代那是相當霸道。

商鞅變法沒啥不好,加快了中國的統一。即使沒有商鞅,幾千年來封建王候也沒停止過逐鹿天下的遊戲,打打殺殺也沒消停過。古代帝王在和平年代還是不會用商鞅之法,過於殘酷,違反天道。霸道鬥不過天道,誰玩霸道滅誰,古今中外酷吏十有八九死在自己發明的刑具、酷法上。

即使滿清入關也關係到滿人的存亡,不融入主流社會,就會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現代戰爭不怕獸人部落。現代學商鞅好比古墓挖屍。還是讓商鞅安息吧!

熱兵器時代,蠻人一點入主中原的機會都沒有。

歷史長河流不盡,

封建王朝有輪迴;

今人再去看舊事,

食古不化夢中人。



不管了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回答不盡人意,歡迎大家用磚來拍,回答順了您心意,歡迎點贊關注。

歷史上,儒家的理念是讓人信服的,但是儒家人一些做法是虛偽的,說書人雖不知道,儒家人到底有沒有說過商鞅的變法是暴虐無道的,但是以儒家的一派作風和習慣,這樣的事情還是做的出來的,畢竟貶低別人的學派,來提倡自己學派的優越度是很受用的,畢竟當時的商鞅是秦國法家的代表人物,其次就是,秦國在借用商鞅變法之後,確實秦國強大了,而且因為此,秦國一口氣吃掉了六國,統一了全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全國,奠定了中國基本版圖的國家,那麼為何你儒家沒有做到呢?

再次雖然秦國最終滅亡了,取而代之的西漢,當時西漢還在探索用那一個學派治國,反正法家是不行了,畢竟秦國當初確實有諸多詬病,然後到了西漢的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然而大家有沒有發現,西漢時期的儒家已經不是孔孟之道的純粹的儒家,而是法儒家混合,說白了就是儒家吸收了部分法家適合治國的精髓,你儒家不是高傲嗎?這是作甚?

再次,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上分析,人類之所以狡猾,那是因為他聰明,正因為聰明,有了貪念之後,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滿足自己的慾望,唯有立規矩,才可以讓它安靜下來。

法家立了規矩,傳承千年,難道犯錯打屁股是錯嗎?


北派說書人


商鞅其人,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是一箇中國曆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

據《商君書》所載,其變法理念有三:

(1)欲求國家強盛,須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

(2)欲求國家穩定,須造就一套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的社會機制。

(3)欲求國家長久,須秉持並實踐“弱民”、“愚民”理念。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

(1)按軍功受爵;

(2)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

(3)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及因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為奴。

商鞅是一個“言行合一”的人。他所推行的三大變法內容,與他的三大變法理念,是一種高度對應的關係。

(1)按軍功受爵,與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之間的關係,《商君書·靳令》裡有一段解釋:

“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蝨,必弱。”

這段話的大意是:無論國家是窮是富,都必須時刻處於對外戰爭狀態,如此國家才能強盛,才不會被“六蝨”侵害。“六蝨”是什麼呢?商鞅說了,指的是:“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

(2)人人告密的社會機制,與國家強盛之間的關係,《商君書·開塞》裡有一段解釋:

“王者刑用於將過,則大邪不生;賞施於告奸,則細過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細過不失,則國治。國治必強。”

這段話的大意是:在民眾將要犯錯的時候懲罰他,就不會有大邪行出現,獎賞民眾當中那些告密之人,就不會有小過錯出現。民眾身在戰戰兢兢當中,大邪行沒了,小過錯也沒了,國家一定會大治,會強大。

(3)民眾的貧困,與國家強盛之間的關係,《商君書·弱民》裡有詳細解釋: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貧則力富,力富則淫,淫則有蝨。”“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這幾句話的大意是:百姓貧窮,就會有求富的動力;富有之後,就會“淫”(商鞅所謂的“淫”,指的是物質生產之外的東西,比如求智欲);“淫”了之後,國家就會有“蝨”(何謂“蝨”,見前文),就不能強盛。所以,國家必須想辦法,不斷“合法”拿走百姓所創造的財富,讓他們再度回到貧困線上。如此,才能讓他們長期將精力放在物質生產上,他們為了生存和求富疲於奔命,就不會有有精力去求智,國家就不會有“蝨”,就可以強盛。而且,民眾自覺地位低下,就會在意從國家獲取爵位,民眾自覺力量弱小,就會服從國家任命的官吏;民眾自覺生活平窮,就會渴望來自國家的分配賞賜。

所以商鞅變法的真正面目就是貧民,弱民,愚民。


歷史的影


我是木子樹,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商鞅變法,可以說是暴虐,但不能說是無道,因為他的暴虐是基於法的。

說他暴虐,因為:

商鞅變法的內容以及實施的過程上看,商鞅稱得上歷史上真正的鐵血人物,其心腸之硬、手段之酷、效果之巨、結局之慘,都難以找到超過他的第二人。

對商鞅來說,變法一旦開始就不能停止,因為那些世襲利益集團全是兇猛的攔路虎,會把他吃掉。那麼或者是將變法之車越開越快,碾死這些攔路虎,或者是成為他們的腹中餐。

商鞅橫下一條心,果決異常,有點像赴湯蹈火。他使用的方式實在殘酷,以至於被描述為“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天地”。

比如:

記載中,反對變革者最輕者也要在臉上刺字,或者割去鼻子。

他頒佈的法律中有一種連坐法,是典型的輕罪重刑,規定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告發,同罪連坐,誰告發了“奸人”,就與斬殺敵人一樣受到犒賞,不告發的就要腰斬。

一家藏“奸”,什伍同罪;如果客店裡收留了沒有官府憑證的人住宿,那麼店主人也要與“奸人”同罪。

當時實行了戶籍制,農民不得外出,不得經商,一旦經商,妻女就得充為官奴。結果觸犯新法的人比比皆是,有時一天就要處死七百餘人。

要知道七百人,在古代就相當於一個村莊了。

開列軍功爵位二十等,軍功的大小則簡簡單單十分明瞭,就按戰場上斬獲的人頭計。

農業方面按收穫糧食布帛計,凡從商和荒地破產者,妻女一律沒收為奴。

要求百姓以官吏為師,焚燒詩書;鼓勵層層告發;只要議論政令的,全都視為非法之徒,放逐邊疆。

所以說是暴虐的,如果你觸犯了那些苛刻嚴厲的刑罰,輕則流放,重則腰斬,一人從商,全家為奴!

在當時的秦國,法是誰都不能夠違反的!

甚至就連商鞅本人,也因為觸犯了一點法規,就被車裂而死!

從某種意義上說,商鞅的強國之道也是禍國之道。民不聊生,倫理喪盡,酷法無情,這就使秦帝國滅亡的種子在強盛的同時,也深深地播於地下。

這就是我的看法了,謝謝閱讀。


木子樹下看歷史


對於商鞅變法歷史上評論褒貶不一,談論商鞅變法,首先要了解當時變法的國情。戰國時期,秦國積貧積弱,久為強鄰欺辱,雖有一腔熱血,屢戰屢敗,割地獻城。然窮則思其變,變而圖其強。秦孝公即位後,意圖強國,求賢若渴,這就為商鞅入秦變法提供了條件。

變法內容包括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同時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度量。還獎勵建功立業者,廢除世卿世祿制,並規定貴族犯法和庶人一樣給予處罰等。

那麼商鞅變法帶來了什麼變化?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充盈了當時秦國的糧倉,使得秦國再也沒有發生過軍隊因無糧作戰而敗退的無奈,也打壓了狡詐投機的商人對秦的損害,轉而利用商人為秦的發展提供前進的動力。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然而事物有兩面性,有利有弊,那麼變法又有那些黑暗面呢?商鞅變法簡單殘酷,總結起來就兩個字,獎與懲!而懲罰極為嚴酷,可以說是殘暴,例如偷盜幾片桑葉都可能面臨割鼻充軍,家人犯了法,如果其他人知道但是不告訴官府,就和犯罪者一樣的罪過。只要有人犯罪,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罪,那也是輕罪重罰,累及家人與鄰里。這樣極大地摧毀了民眾的思想,使民眾淪為帝國前行巨輪下的牛馬,不能說,不能聽,不能看,否則都有可能處罰重罪。

縱觀商鞅變法,以客觀的角度看待,在戰時確實促進了國家發展與穩定,使秦國一躍成為國富兵強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促進了法律的認同,法大於情仍然是今天所提倡的。然而有的法律確實過於殘酷,百姓怨聲哀悼,苦不堪言!秦國興也變法,亡也變法!



馮仔說歷史


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個大家都知道。那仇人眼裡呢?

商鞅是法家,所謂法不容情,犯法就要受到懲罰。所以那個時候,秦朝的民風比較彪悍,經常打架鬥毆,藐視法律,後來好多人被割去鼻子耳朵。甚至皇上的叔叔也受到了懲罰。

那麼儒家呢?儒家最講究的是人情,講究孝順。曾經論語裡邊舉了個例子。如果縣官的父母犯了罪該怎麼辦?孔子答,白天把父母依法定罪,晚上去監獄揹著父母逃跑。或者叫做親親相隱,如果是平民犯罪的話,那必然是父親包庇兒子,兒子包庇父母。這和法家。這做事方法完全相反。當然儒家這麼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你想呀,家裡人犯了法,然後家裡人去舉報,那麼是一個多麼冷酷無情,沒有溫暖的家庭和社會呀。

一邊是法不容情。一邊是情大於天。所以兩家必然會仇視。再加上儒家都是文人,都是玩筆桿子的。寫兩句壞話還不容易嗎?所以往往文人是不能輕易得罪的,得罪了一般都會在歷史上留下不好的名聲。

就拿焚書坑儒來舉例吧。燒的書裡邊好多都是有副本在官府存放,只不過不讓民間有而已,畢竟讀書多了之後不好控制嘛。還有一些書在燒之前特意寬限了30天。這30天內好多被燒的經典可以靠人背誦下來。這也是為什麼好多經典能夠流傳下來的原因。唯一損失比較大的是《詩經》,因為那個不能大聲朗讀,所以被限制了。

再來說坑儒坑的是些什麼人呢?全是那些煉丹的方士,就是相當於現在賣假藥的、騙人的。然後秦始皇就被黑慘了。

最後再來說說商鞅的為人。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就是主張嚴刑峻法。在商鞅之前許多法律執行都不到位。而商鞅則是真正的按照法律來執行。犯法的人一定會受到處罰,名聲肯定好不了。再說商鞅也沒有懲罰人的癖好。說他暴虐無道,確實太委屈了。秦國的富強都靠他呀!你得罪的人太多了。最後只能背鍋,落到一個五馬分屍的下場。但是他變法的主張卻保留了下來。讓秦國真正強大起來。


口嗨歷史


我覺得如何評價商鞅變法並不是單純從他的施行的制度,推行的法令來看的,而是要從整個大的社會背景和體制來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都知道,商鞅生活在的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諸侯爭霸,弱肉強食,征戰與殺戮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在這裡,底層的人民是當之無愧的炮灰,他們的鮮血與屍骨遍佈著這片古老的土地。毫無疑問,人民只是君王手中的武器,他們沒有別的選擇,生存或者死亡,遊戲的規則從來不在他們的手中,他們甚至比一個物件兒要低賤,並且,沒有置喙的餘地,沒有改變的契機,因為他們生而低賤。

而商鞅的變法,從根本上打破了這種固化的階級,他給予了普通人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是我處於當時的刑法統治中,我會恨他,會對他充滿了怨氣,但是我確會是這種制度的維護者。對百姓而言,他讓我有了改變階層的渠道,只要悍不畏死,只要浴血奮戰,命運便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做一個碌碌無為的我,還是做一個指點江山的我,都是自己意志的決定。

如果我是一個有遠見的貴族,我也會支持商鞅的變法。貴族本身的起點就比大多數人的高,我可以奮鬥去觸摸更廣闊的空間,而不是在籠子中互相爭鬥,當然這並不能阻止我要商鞅的小命兒,畢竟他確實觸動了整個階層的利益。

他對的起百姓,對得起國君,對得起貴族,所有的階層都是這場變法的受益者,甚至於整個社會都是。他的變法殘忍嗎?他唯獨對不起的只有自己,他一往無前,他沒有給自己留下後路,他最終成為變法的犧牲品,歷史卻在享受變法的果實。








書蟲跳跳糖


商鞅變法是時代的產物。

商鞅變法暴虐嗎?

暴虐。

商鞅變法按首級記軍功。也就是說,你得提拎著血肉模糊的人頭來登記戰功。這是不是有點嚇人呢?

獎勵耕種。種田不好的,罰去做奴隸。這好象也有點兒偏激吧?

商鞅變法搞連坐法。一家犯法,周圍相聯的幾家都要懲罰。這是不是也有點殘酷呢?

太子犯法了,不便懲罰,把太子老師的鼻子割掉了,以示懲戒。這是不是有點暴虐呢?

可是,正是因為實行了商鞅之法,秦國才迅速地強大起來,為之後的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死後,那個曾被商鞅懲罰的太子一秦惠文王立,他車裂了商鞅,但並沒有革除商君法,而是繼續實行。

六世之後,秦始皇奮長策,翦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能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功不可沒。

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在後世一直被保留、沿用。只是在內容和形式上,隨著社會的發展有所變更。

獎勵耕戰。這個思想的積極意義,今天也沒有過時。

需要說明一點,肯定法家,不等於否定儒家。儒、法二家在中國歷史上相反相成,都發揮了巨大作用。片面地肯定一家而否定另一家,是錯誤的。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商鞅變法是我國曆史上一場比較深刻的社會變革,有力地打擊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和舊的生產關係,使落後的秦國一躍而為壓倒山東六國的一等強國,併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經濟措施】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1、廢井田、開阡陌:

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佔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遊手好閒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

3、統一度量衡:

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鬥、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政治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順應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統治,發展封建經濟,適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變法成功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強有力的統治階級秦孝公的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改革全面徹底。

3、法家思想的傳播,商鞅個人對守舊勢力的論戰,奠定了變法的理論基礎。

4、商鞅取信與民,厲行法治,賞罰分明,敢於同舊勢力做鬥爭,得到人民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