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科維:人生處處是兩難,第三選擇你用過嗎?

我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介紹過這一原則,我稱之為所有原則中“最具啟發性,最具影響力,最具凝聚力也最激勵人心”的一個。

-----------------史蒂芬•科維

史蒂芬•科維:人生處處是兩難,第三選擇你用過嗎?

作家連嶽說:人生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的確如此,每天睜開眼,視乎都是鬥智鬥勇的博弈:

兩夫妻吵架,該聽誰的?

孩子不聽話,怎麼引導他?

跟同事有分歧,怎麼說服他?

跟客戶談判,該怎麼達成合作?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面對,我們每天都在忙著說服別人,打敗別人,討好別人或教育別人之中。

回想在遇到這些兩難問題的時候,視乎我們都會不自覺想要爭個對錯,論個輸贏,結果是,要麼,我打敗你,你得聽我的;要麼,你打敗我,我被迫聽你的。

然而不管是我打敗你,還是你打敗我,被打敗的那一方多少都帶點不開心,甚至不歡而散。

相信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我們所想要的,那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爭個對錯輸贏呢?有沒有其他選擇?

美國“思想巨匠”史蒂芬•科維就花了畢業精力研究這個人生兩難課題,並提出了“第三選擇思維”的理念,他說:人生並不是只有輸贏,還有第三選擇:我們一起協作,一起達成一個更好的結局。

這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雙贏思維。

或許我們都聽過雙贏思維的重要性,但具體怎麼做,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卻無從知曉。直到翻開史蒂芬•科維的這本《第三選擇》,才有了答案。

大多數人知道史蒂芬·柯維,是因為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他是推動美國進步的25雙推手之一,被美國《時代週刊》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然而他的貢獻並不止於此,他的一生都在研究高效能人士的思維,並在去世前,把這七個習慣濃縮成一個思維,就是這本《第三選擇》思維。因此,這本書也可以被認為是他最很重要的成就。

第三選擇的思維有多強大?

正如史蒂芬·柯維在書中所說:

如果你肯花心思真正理解這個解決問題的原則,那麼你的思維方式將被徹底顛覆,你將以一種全新的,高效的方式面對生命中的任何挑戰。

史蒂芬•科維:人生處處是兩難,第三選擇你用過嗎?

01. 認知模式改變的力量

卡洛琳利夫博士在《切換思維改變人生》一書中寫到,當我們晚上要進到一個房間的時候,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開關,打開電燈,一旦找到,整個房間就亮了。

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有一個開關,這個開關就是你的思維模式,一個人的思維模式一旦被打開,他的認知層次就會隨之升級,他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更多元。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情商和智商,而是思維模式,而思維模式的改變又帶來認知模式的升級,進而影響你的行為。

史蒂芬•科維:人生處處是兩難,第三選擇你用過嗎?

據記載,番茄剛從美洲傳到歐洲的時候, 歐洲人並不知道它能吃,一位法國植物學家甚至認為它是古代學者口中所說的可怕“狼桃”。於是他對世人發出警告,食用番茄會導致口吐白沫並死亡。因此,歐洲人雖然將番茄種在後花園當做植物觀賞,卻並不敢去碰它。而在當時,當地人面臨的重大疾病之一,就是由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敗血症。

藥物就在花園裡,他們卻因為錯誤的認知而導致死亡。

直到一個多世紀之後,隨著新知識的出現,意大利人才開始食用番茄,著名的政治家托馬斯·傑斐遜還專門種植番茄並將它作為食物推廣。現在,番茄已經是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並被認為是健康的食品之一。

這就是認知轉換的力量,如果我們轉換認知,就能發現事物更多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只有A或者B,還可能有第三選擇,就有可能扭轉事情的局面,實現雙贏。

史蒂芬•科維:人生處處是兩難,第三選擇你用過嗎?

02 如何擁有第三選擇的思維?

電影《一代宗師》裡有句經典臺詞:“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這跟史蒂芬關於擁有第三選擇思維的幾個階段不謀而合,可以說是人生的大智慧:

1.我看到自己

所謂看到自己,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擁有獨立人格和獨立判斷能力的個體。在遇到爭執或矛盾的時候,問一問自己,是我內心在做選擇,還是我的情緒在幫我做選擇,或是我的面子和自尊在做選擇。一個人能看到自己,就能客觀的做出判斷。

198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焚燒和掠奪,其中一名參與掠奪的法軍上尉給大文豪雨果寫信並炫耀自己的“戰績”。

他跟雨果說:這裡遍地黃金和珠寶,我們要發大財了,你不來真是太可惜了!本以為雨果會羨慕嫉妒,但他卻回覆說:我為你感到羞恥!你欺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這是一個強盜的行為,我希望你立刻把東西放回去,並向那裡的人們道歉!他甚至還專門寫了一封公開信譴責了法蘭西的罪惡行徑。

生活中有些人做事的原則是:別人都在做,所以我也要做,他並不在意這件事對不對,該不該做。這樣的人,在跟別人起爭執時,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激怒,為了驕傲和自尊,他一定要贏。因為他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

同為法國人的雨果看到自己的同胞在作惡時,超越了自己的民族侷限,他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他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尊體系,因此他並沒有被自己的同胞左右。

如果我們能看到自己,在面對外界的不同聲音時,就能保持自我並客觀的做出判斷和回應。

史蒂芬•科維:人生處處是兩難,第三選擇你用過嗎?

2.我看見對方

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不自覺的通過給他人貼標籤來評判他的為人,比如這個人“官僚”、“自大”、“不近人情”,遇到矛盾時,也會不自覺的代入標籤,導致溝通受阻,這也是很多激烈衝突的來源。

所謂看見對方,就是放下成見,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尋求雙方繼續溝通的可能。

我們來看看,如果你遇到以下情形,你會怎麼做?

週日清晨,紐約地鐵,乘客們都在安靜地坐著。

這時車門開了,一名男子帶著幾個孩子上車,孩子們一上來就四處奔跑,撒野作怪,而這個男子則坐下來,彷彿沒有看見一樣。車裡的人頓時非常不滿。

看到這,通常我們都會認為,熊孩子的背後,肯定就是因為有個不管教的家長。

這時終於有個人忍無可忍,怒氣衝衝的對那位男子說:先生,可否請你管管你的孩子們?

那位男子抬起眼來看了看,彷彿如夢初醒般地輕聲說:哦對不起,我想我是該管管他們了。他們的母親一個小時前才剛剛過世,我們剛從醫院出來。我手足無措,孩子們大概也一樣。

這不是故事,這是作者史蒂芬·柯維的親身經歷。

史蒂芬說,你能想象我當時的感覺嗎?我瞬間怒氣全消,非常自責,同情與憐憫之情油然而生,他對那位男子說:“啊,原來您的夫人剛剛過世,我感到很抱歉!有什麼可以幫忙嗎?”

最後車裡人紛紛給孩子們讓座,孩子們終於都安靜的坐下來,車廂也恢復了平靜。

生活中,遇見不愉快的人和事,不妨先放下心裡的評判,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他到底為什麼這麼說?他到底為什麼這麼做?是不是有什麼隱情?主動放下偏見和標籤,不僅能避免無異議的爭吵,還能為雙方進一步解決問題創造討論的可能。

史蒂芬•科維:人生處處是兩難,第三選擇你用過嗎?

3.讓對方看見他自己

前面兩個思維方式,都是從自我改變的角度出發。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在激烈的衝突中,並不能保證對方跟我們處於同一個頻率中,雖然你很想創造第三選擇,但對方並不領情,並且他還可能帶著一身怒刺和防衛等著回擊你。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讓對方看見他自己,就是三言兩語讓對方情緒緩和下來

這就需要我們在溝通中保持傾聽和同理心,遇到意見不一致時,控制情緒,而不是急於去責備和反駁,如此,才能進一步創造第三選擇的機會。

一位爸爸想要挽救他吸毒的女兒,他們此前已經進行過無數次的溝通,但都無濟於事。

如果他繼續直接要求女兒遠離她的吸毒者朋友,一定會引發大量的爭吵。

於是這位父親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關切的問女兒:“你能告訴我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嗎?”

女兒以為父親又要開始說教,像往常一樣不屑一顧的說“你關心的只有你自己,你只不過是不想有一個吸毒的女兒,因為那會讓你沒面子!”

女兒這樣講對父親來說很不公平,但是這位父親放下了關於公平的爭論,對她說:“難為你了,我知道你很不容易。”

感受到傾聽和理解的女兒,沒有像往常一樣繼續對抗和咆哮,也開始緩和下來說“我覺得很孤獨,你們都很忙,我沒有朋友,他倆是我唯一可以說話的人。”

這時這位父親完全可以反駁說怎麼會呢,我們都在啊,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繼續用同理心回應女兒的情感說“所以你真的很依賴他們倆,對嗎?”

女兒接著說了自己對於吸毒的看法:“他們吸毒的樣子真可怕,我很擔心他們,我不知道如果我也這樣會怎樣”

父親繼續說“看到你的朋友受苦,你一定很難受。”

就這樣持續用同理心的交流,這位父親和女兒逐漸達成協同,並進一步拯救了女兒。

這位父親在溝通中,全程都在控制情緒,讓女兒說出自己更多的想法和初衷,最終他們共同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其實女兒清楚吸毒不好,這只是她對父母沒有陪伴的一種發洩。

生活中你想努力勸服的人,或許他什麼道理都懂,他需要的只是你的傾聽和理解。因此,在遇到反駁的時候,我們不妨問一問對方:“你有不同的意見是嗎?我想聽一聽你的想法。”

感受到傾聽和理解,對方就會慢慢放下自己的驕傲和對抗,讓一個人情緒緩和也是好好溝通的前提。

史蒂芬•科維:人生處處是兩難,第三選擇你用過嗎?

4.我和你協同

在經過前面三個思維方式的鋪墊後,我們就能坐下來,共同協同“更好”的解決方案。

所謂協同:就是跳出互相攻擊的惡性氛圍,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在衝突中,我們習慣用“我的方法”或者“你的方法”進行思考,而擁有協同心態,則會跳出這個狹隘的思維方式,尋求到第三種解決方法。

那麼如何找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呢?具體遵循4個步驟:

1.詢問: 在爭論中問對方:你願意和我一起來尋求一種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這句話,可以讓對方放下所有的防禦和對抗,是解決衝突的關鍵轉折)

2.界定:我們一起來界定“更好“”的範圍都有哪些,雙方都把自己認為的更好的標準列出來。

3.創造: 界定好之後,我們一起探索讓雙方都能更好可能方案。

4.協同:運用頭腦風暴的辦法把所有的好點子收集起來,最後找出雙方都認可的方案。

史蒂芬•科維:人生處處是兩難,第三選擇你用過嗎?

第三選擇的核心並不複雜,它需要我們:保持自我,摒棄成見,雙方達成共識和協同,然而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真正付諸行動並不是容易的事。

我們常常會聽妻子抱怨丈夫:“我簡直沒法忍受他了,但是我的生活不能沒有他”;也常常聽到母親抱怨孩子:“我真的不想管他了,但是我沒辦法”;還經常聽到同事說:“我真的厭倦了這份工作,但是我還得繼續”。諸如此類,比比皆是。

人生中的兩難,或許,就是我們堅持探索第三選擇的原因,也正是它存在的意義。


結語:

古人說,事有不得,反求諸己。

人生的一切問題,自己是根本,自己是關鍵,自己是原因,自己也是最終的結果。

我們在人生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其解決的出路和辦法,都是人的問題,似乎與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本身並無多大關係。

詩人魯米曾說過“世人從不審視自己,他們只會責怪他人”。

史蒂芬傾其一生證明,人生遇到兩難,不要靜等他人的改變,我們完全可以創造自己的變。

用好第三選擇,你的人生將不再只有黑和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