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遊屏南】漈頭黃氏宗祠

不管是在什麼時候,是在什麼鄉村,拜謁宗祠總懷有一份敬畏感。怕言談舉指不得體,暴露了自己的無知,還得罪了一個偉大的姓氏。總讓自己陪上幾分小心。

出發了,隨著村弄的牽引,便一路醞釀著自己造訪的程序、禮儀、禁忌。邊門而進,左廊而上,叩拜尊姓的列祖列宗,通報自己姓名等等,謹慎得讓自己難受。但這種難受必須得受。看走在我前面黃家後人,手裡的那串鑰匙揣得多緊,抱在胸前的那本家譜捂得多嚴。

左轉,右轉走過村弄,豁然一大片的陽光從石階瀉下,憑著光影知道,這大塊陽光要有大片空地才能留下。黃家兄弟指著流著陽光的石階說,你數數這臺階,11級。我想不出11級有什麼特別含義,詢問他,有故事嗎?他還只是強調一聲:“這臺階11級。”我反覆琢磨,彷彿覺得有點意思了。雖說臺級多少級是取決於地勢高低,多一級或少一階,人們還是能調節得來。“11級”有意思,合乎民間喜歡的陽數,雖不取“九五至尊”,可粗粗糙糙的幾級臺階,就鋪下了黃氏家族先賢細心與智慧。

宗祠邊有一塊兩三百平方米的空地,前面臺階的陽光就是這塊空地蓄留瀉出。站在這空地陽光裡,看到了這塊空地的意義,黃家宗祠、張氏溪頭宗祠、張氏八家宗祠,都依附在這塊空地邊,黃家、溪頭張家兩祠依北,八家一祠踞東,再添其他民居合圍,這塊空地成了村莊的活眼。正因為三個宗祠共享這個活氣眼,鄉村才生機勃勃,丁、財、貴皆旺。如今漈頭村人口有5千多人,在屏南是一個大村落;自古漈頭就有富甲一方的祥興號;明朝時有參與編纂《永樂大典》的黃童,清朝有受林則徐關注的叔、侄兩進士,後又有編纂《國音寶典》的同盟會會員張贊等,人才輩出。這一活眼活出生力,活出了永久的讚譽——“屏南好漈頭”。

在引路人開著宗祠邊門時,我看著黃家宗祠的大門。大門上掛著方方正正的“江夏宗祠”的匾額。我知道“江夏”是黃氏堂號,這以堂號冠以宗祠之名是否妥當呢?我有幾分疑惑。黃家後人大概知道了我的心思,便向我說起來歷:黃姓本是國姓,要從古黃國說起,古黃國在河南潢川,建立於夏初,歷經夏、商、週三個王朝,歷經1500多年,直到僖公(公元前648年)被楚吞併,黃氏子孫以國為姓,一部分留居黃國故地,許多子孫帶著亡國之痛失散到各地,其中一支遷居到湖北江夏。這支黃氏子孫臥薪嚐膽,再度崛起,其中黃歇以其天才,被拜為楚相,封為春申君,為戰國時四君子之一。各地黃氏子孫,為求庇護,又紛紛遷居江夏,此時江夏又成了他們第二故鄉。黃氏子孫為紀念黃歇之功,便蓋宗祠紀念,尊黃歇為始祖,以江夏郡的江夏為堂號,從此就有了江夏堂。到了東漢又出孝子黃香,被盛讚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故“江夏堂”含義中,亦有褒揚黃姓人“孝”“德”及“天下無雙”之意。掛上這“江夏宗祠”沒有不好啊!天下黃姓人不管哪一支,哪一脈又有誰能捨得下這傳統之基因呢?就是旅菲閩籍華僑黃如論先生慷慨捐資2.3億元,辦起的大學,也要起個江夏學院。可見黃家之後追源的精神,漈頭黃氏自不例外,高高懸起“江夏宗祠”正是他們念祖歸心之舉。

理解,理解,真的在於明理而解,一理解就少了許多是非曲直。我登堂後向這一偉大姓氏的先祖先賢三鞠躬後,便開始翻閱他們的家譜。藉著家譜明白了供奉在祠堂正龕上的各位先祖尊位。正中是江夏堂在隋唐五代時遷居福建邵武先祖,都是峭山公的派下,左右兩尊那便是從邵武遷往屏南的先祖。細讀《黃氏家譜》,有這樣的記載:“世祖黃宜公於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同兄研公暨母劉氏由邵武遷古田縣漈川(即屏南縣漈頭村)肇基,他們在漈頭經營30年後,第二代的乃公於1023年主持修建了這座祠堂。從始建時間推演是北宋天聖元年,應該是漈頭村最早的祠堂建築。家譜《記載舊跡》一章中載曰:“祖祠一座,坐乾亥、向巽巳、水出癸,正生之局也。該祠闊三丈零,深八丈四尺,前廊前後滴水,下廊天井,左邊九步嶺進入祠中。”

對照譜載,再看如今宗祠,不變的是來龍去水大脈,別的則氣象萬新,當年遺下就是幾根大柱,別的煥然一新。建築為上下廊結構,下廊天井、戲臺,天井一改方正之矩,而取半月形設,錦鱗游弋其中,別具一格,活脫生機,寓義橫生。五級臺階而上便是大堂。大堂主位便是列祖列宗的靈牌尊位,莊嚴之氣盈罩祠堂。黃氏後人說,這戲臺,半月池本都在祠堂門前,現移入祠中。我讚賞這筆佳作。半月清池,可以引月沉鏡,照徹人心,人生大戲可以教子孫行端品正。置若祠中,不僅增其規模,還增其雅韻。再移步戲臺之上,看藻井,看懸鐘精鏤,看片片裝飾木雕,感覺意、韻、神樣樣兼備。藻井塊木拼集,把龍鳳呈祥高高託舉,戲臺屏風把松鶴延年、竹鹿平安深深刻下。可我注目到藻井四方的蝴蝶為飾時,一時找不到其寓為何意,只能再讀家譜,再看黃氏前賢的智慧。

“敦孝悌、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等,讀到這些還不能為我解惑釋疑。當我看黃峭山公對子孫的教誨時明白了。他對子孫說:“池內之魚,遠遜雲間之鶴,好男兒不必戀此一方故土,而應該志在四方,放眼天下。”此時我豁然開朗,蝴蝶破蛹而出的美麗,不正是峭山公志在四方的精神之美嗎?是的,好男兒就該破蛹成蝶。精神所載,福之所佑,漈頭黃氏第十四世裔孫黃元之子,黃童,他滿腹經綸,書寫工整,聞名於世,明永樂元年(1403年)被解縉召集入京。參加明朝《永樂大典》的編輯。入孝出悌,興旺之基。黃氏家族至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十七世祖文賓公發奮圖強成為中興上祖。而後又開枝散葉,遷往各地,屏南各村黃姓幾乎都由漈頭遷出。漈頭黃氏“江夏宗祠”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屏南黃氏的祖庭。

樹高千丈總有根,水流萬里總有源。黃氏子孫,飲水思源,“江夏堂”屏南黃家姓氏的祖庭,絕不能在歲月的風雨中傾倒,次次重修,精湛所至。留有這樣的記載:“黃氏宗祠座落於來龍崗麓之陽,右鄰溪頭張氏宗祠,前面八家張氏宗祠,坐北朝南,面對蒲山文筆峰,寬10.3米,深27米,前為戲臺,正廳樑上懸掛黃仲容“翰林院”匾額。重建於明朝中葉,1989年重修。”

念天地之悠悠,瞻黃氏先賢之偉績,我要在這裡發心祭拜,祭文如下:“仗來龍崗之地脈,擁蒲山之毓秀,峰點螺鬟,水分燕尾。汲斯土之精華,沐漈水之鐘靈,勤耕力作,奮讀有為。“積日起仕志,卿雲佈儒林,仁和光世冑,孝友步先箴……。”代代業興財旺,丁強才著。惟厚土之慈和,先賢之光明,澤後人世世馨香。”族外末學禾源拜祭。


- - - End - - -


文字丨禾 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