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平衡臟腑安康,養好臟腑是人體健康的關鍵

陰陽平衡臟腑安康,養好臟腑是人體健康的關鍵

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黃帝內經》

上邊這段的意思是:如果五臟的功能良好,就能產成充足的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並通過六腑貯存並傳導輸布到全身。當這些營養物質填充血脈,我們的精神狀態能夠良好:當這些營養物質填充肌肉,我們的身體能夠強壯;這些營養物質佈散到體表,我們的皮膚能夠抵擋外來的邪氣,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才能夠達到最佳的狀態。

所以說臟腑是人體健康的根本。

養好臟腑,防病於未然

唐代名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意思是說好的醫生在沒有發病時就已經針對疾病進行調理,中等的醫生在疾病將要發生的時候對疾病進行預防,最末等的醫生則是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

當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得了某種疾病再去治療的時候,臟腑的功能已經受損。儘管我們可以通過藥物進行調節,使臟腑功能再次恢復平衡,但是藥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損傷五臟六腑。

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五臟六腑致病的規律,平時注重飲食和生活的調養,使臟腑功能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並對可能的疾病進行預防,這樣我們就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並達到古人認為治病的最高境界——未病先防。

陰陽平衡,臟腑自安康

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桐關聯的現象,如天地、同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了“陰陽”的概念。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陰陽平衡,是事物的最佳狀態,如果出現一方太強或者太弱,就可能危及到這個平衡。

1、陰陽平衡是臟腑功能的基礎

《黃帝內經》中提到:“生之本,本子陰陽”,指出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的變化。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結構,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劃分為陰陽兩類。比如,人體的上部為陽,下部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皮膚為陽,筋骨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等。陰陽互為根底,相互依賴。

而臟腑所對應的陰陽主要是指臟腑產生的陰精與保護它們的陽氣,只有陰精與陽氣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五臟六腑才能發揮出他們相應的功能。如果陰精與陽氣一方太盛或者太虛,就會導致陰陽失和,人體機能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五臟六腑的功能自然就受到了損害。臟腑的陰陽關係對應如下表: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一《黃帝內經》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五臟通過運化水谷產生並蓄積陰精,來供養陽氣,陽氣在外保護陰精不至於外洩。如果陽氣太盛,經脈中的氣血就會急速的流動,擾亂神明,從而產生癲狂等精神異常。陰精功能太盛,就會導致五臟的氣血不調,竅脈閉阻。因此,陰陽平衡是臟腑功能正常的基礎。

2、從飲食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養陰:《黃帝內經》認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意思就是食物和藥物過於酸、甘、苦、辛、鹹均會傷及到陰精。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飲食的清淡,吃味道過於刺激的東西如胡椒、辣椒、醋、食鹽等調味品時,要做到適可而止,切記食用過多耗傷陰精。

護陽:陽氣是溫熱之氣,凡性質寒冷的食物,均會導致人體陽氣的損傷。所以,陽虛體寒之人應儘量少吃各種寒性的食物,如冷飲、綠茶、西瓜、海鮮、綠豆粥等。在冬天的時候,還可以吃一些羊肉等溫補的東兩來保護我們的陽氣。

3、順應自然,平衡陰陽

春天的時候陽氣剛剛開始生髮,這個時候天氣還比較冷,大自然的風寒邪氣容易侵犯人體。所以春天應注意禦寒保暖,不應過早減少衣物,以養護人體的陽氣。

夏天太熱,大熱則汗出,陽氣宣發太過,則損耗陽氣。因此,夏天既要處陰涼以避大熱,又要避免空調太涼或過食冷飲以防傷陽,這就是“春夏養陽”的道理。同時,夏天過於炎熱.人體內的津液會大量損耗,在飲用大量的水來補充體液的同時,我們也應當食用一些保護我們陰液的藥食,如用百合、麥冬熬粥等。

秋冬是陰的時令,秋時陰收,冬時陰藏。秋季天氣乾燥,燥邪為患,容易傷陰,所以在秋季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氣溼潤也有助於避免燥邪,同時要注意飲用足量的水來保證自己的陰液充足。

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歡吃辛辣食物以及飲酒來禦寒。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溼熱.熱灼易傷陰。因此,秋冬之時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這就是“秋冬養陰”的道理。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只是一個根據季節情況提出的養生總綱,在具體實施時應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靈活應用。

4、四性調陰陽

食物與藥物一樣,也有溫、熱、寒、涼四種不同屬性,反映了食物對人體陰陽、寒熱的影響。溫與熱之間或寒與涼之間的差別儀儀是程度的不同,很難精確加以區分,因此從本質上講,“四性”主要表現為寒涼、溫熱兩性。

溫熱屬陽,寒涼屬陰。溫熱的食物能夠調理容易四肢發涼、怕冷的虛寒體質:寒涼的食物能夠調理常常口舌生瘡、長痤瘡的實熱體質。反之,如果虛寒體質過度食用寒涼的食物,容易損傷陽氣:如果實熱的入過度食用溫熱的食物.則容易損傷陰液。

此外,季節不同,飲食也要做出相應調整,如夏秋季不宜食用過於溫熱的食物,冬季不宜食用過於寒涼的食物。還可以通過寒熱、溫涼搭配的方式,讓屬性相反的食物相互制衡。如飲用了大最性寒的啤酒以後,可以食用性熱的羊肉、狗肉來中和啤酒的寒性。

五色五味養五臟

中醫將多種多樣的食物劃分為五種,即酸、苦、甘、辛、鹹五味,青、紅、黃、白、黑五色。根據食物進入人體後對臟腑、經絡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將食物與臟腑、經絡的關係作如下對應:

例如,對於肺虛咳喘的慢性病患者,中醫會建議他食用百合、山藥,或大棗、蓮子等食物,因為前者入肺經,能補肺、潤肺:後者入脾經,因為五行相生,土能生金,補脾能益肺。

五色五味入五臟,並在人的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我們的食療和食補提供了理論基礎。需要注意的是,中醫上所說的味甘,並不是指口感甜膩的食物:味鹹,也並非專指食鹽:黑色,只要是顏色深或比較深的也可算在內。同時五色五味養五臟只是一個大體的分類方式,在生活中不可過於偏執。

養護臟腑的飲食總原則

均衡食物,多種搭配

蔬萊、雜糧,水果能夠給我們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瘦肉,蛋類,豆類食品能給我們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因此,日常飲食要葷素搭配,才能獲得充足的營養。

少食多餐,不宜過飽

過飽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胰腺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的發生。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類,米麵.少吃過於油膩的食物如油條、大魚大肉。飲食宜清淡過甜、過鹹、過辣的飲食均不利於人體的健康。食用過甜的食物會滋膩礙胃,食用過辣的食物會耗傷陰液,過成的食物則會導致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