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學生在閩西的革命鬥爭實踐

偉人學生在閩西的革命鬥爭實踐

 從1929年3月跟隨朱德、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入閩作戰,到1930年6月奉命離開閩西到閩南領導革命工作,蔡協民在閩西一共工作戰鬥了1年零3個月。蔡協民是我們黨和紅軍早期的政治、軍事工作領導人之一,作為毛澤東的優秀學生和親密戰友,在參與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艱難歷程中,他始終保持著堅定的革命信念、敏銳的政治見解、鮮明的路線主張、嚴謹的工作作風、頑強的戰鬥精神,不愧為黨和紅軍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功臣戰將。

偉人學生在閩西的革命鬥爭實踐

一、擁護核心意識強烈,始終遵循和實踐毛澤東的軍事思想路線

在武昌中華大學求學期間,蔡協民深受毛澤東創辦的《湘江評論》等進步書刊的影響,歷經“馬日事變”、南昌起義、湘南暴動、井岡山會師等重大歷史事件,蔡協民對毛澤東“槍桿子裡出政權”“以農村包圍城市”等軍事思想逐步深刻理解、推崇備至,對毛澤東的軍事思想路線堅決擁護、積極執行。

1.寧都會議主張紅四軍進軍閩西。1929年初,紅四軍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下,攻佔寧都縣城,並與贛西南紅軍獨立二團、四團會合,進行短期休整。休整期間,紅四軍開會討論下一步行動方向。此時,紅四軍內部領導人意見並不十分統一,由於部隊離開井岡山已有數月,許多指戰員思鄉心切,又逢部隊在遊擊狀態中度過了農曆春節,許多指戰員要求打回井岡山。1929年1月14日,時任紅四軍31團黨代表的蔡協民深知部隊南進,內外線配合作戰的正確性和重要性。他現身說法,反覆細緻地說服各級指戰員排除異念服從大局。促使紅四軍“拋棄固定區域之公開割據政策而採取變定不居的遊擊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對付敵人之跟蹤窮追政策。” 2月25日,紅四軍3000餘人撤離東固,向閩西進軍。3月11日,紅四軍抵達樓子壩。

2.陂溪會議力主紅四軍攻佔汀州。今長汀古城鎮的黃陂村,是一個只有30餘戶人家的小山村,原為四都區管轄的陂溪村,距汀州城約15公里。紅四軍首次入閩後,於3月13日上午到達陂溪休整待命。下午四時許,紅四軍軍委在陂溪村口的風水林草坪召開擴大會議,討論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向。由於部隊長途行軍,一路惡戰,槍支彈藥損耗大。指戰員體力消耗大,傷病員增多,士氣比較低落。會上,一些指揮員認為攻打城池堅固、有國民黨郭鳳鳴一個保安旅兵力駐守的汀州城,不一定有勝算。曾隨南昌起義部隊在汀州駐紮了6天的蔡協民,清楚知道汀州是一個繁華富庶的水陸大碼頭、物資集散地,而且城內有黨的地下組織,民風純樸好客,群眾基礎較好。攻佔汀州,可以為部隊籌糧籌款籌物、醫治傷病員等提供一個良好的休整地。同時也符合紅四軍前委書記毛澤東粉碎敵人“會剿”,相機發展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因此,在聽取了長汀地下黨負責人段奮夫的情報後,蔡協民在討論發言中力主紅四軍攻佔汀州。毛澤東、朱德綜合與會代表的意見,研究敵我雙方態勢,決定攻佔汀州城。

3.積極參與紅四軍汀州整編。

紅四軍於1929年3月14日進入汀州城。為了適應“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紅四軍前委決定在汀州整編,將原來團的建制改為縱隊。全軍分為三個縱隊,原28團第1、2營為第一縱隊;獨立營、特務營、原28團第3營編為第二縱隊;原31團編為第三縱隊。各縱隊下轄支隊、大隊、中隊、班。蔡協民擔任第三縱隊的黨代表。對此,個別指戰員感到不適應,蔡協民利用個人的威信和影響,在部隊積極宣傳汀州整編的意義,把指戰員的思想認識統一到軍委的決策上來。紅四軍下井岡山以來,在汀州實行第一次整編後,第一次統一了軍服,發放了軍餉,軍容煥然一新,軍紀更加嚴明,揭開了在閩西開展游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新篇章。

4.“七大”會議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1929年6月22日,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在龍巖召開。陳毅主持會議並作工作報告,毛澤東對陳毅“各打五十大板”的調和主義非常不滿,重申了關於黨對軍隊領導等各項政治主張,未能被七大接受。會議改選了紅四軍前委,毛澤東落選。據曾志生前講述,在此情況下,蔡協民仍然發言堅決支持毛澤東,並以紅四軍創建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論證毛澤東主張的正確性,他和僅有的幾個代表投了毛澤東的票。會後,毛澤東憤而離開紅四軍要求到閩西特委所在地上杭蛟洋去做地方工作和養病。蔡協民堅持真理,光明磊落,在內部矛盾尖銳化的衝突中,堅持維護毛澤東思想主張的威信,給予毛澤東極大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

5.協助毛澤東指導閩西“一大”會議工作。1929年7月8日,受紅四軍前委委派,蔡協民、譚震林、江華、曾志等人陪同毛澤東前往蛟洋,指導閩西特委籌備“一大”會議。蔡協民等人按照毛澤東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指示,廣泛深入進行社會調查,掌握閩西農村各階級的政治傾向、經濟基礎、力量對比等情況,為制定閩西黨的政策方針提供參考依據。協助鄧子恢等準備大會文件,進行具體的會議組織工作。7月20日,中共閩西“一大”在蛟洋文昌閣召開,通過了鄧子恢起草、毛澤東親自修改的《政治決議案》,以及土地問題、蘇維埃政權、婦女工作、青年團工作等決議案,制定了閩西黨的總路線。蔡協民以卓越的才幹當選為閩西特委組織部長,投入閩西根據地的鬥爭建設中。

二、政治建軍理念清晰,高度自覺發揮政治工作的“生命線”作用

“古田會議”召開之前的紅四軍,儘管尚未形成規範系統的軍隊政治工作內容體系,但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政治建軍的理念逐步形成,紅四軍在組織工作、宣傳工作、群眾工作、瓦解敵軍工作等各個方面一直都在開展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作為毛澤東的得意學生和得力助手,蔡協民在閩西的鬥爭實踐中,充分發揮了自己作為政治工作指揮員的作用。

1.積極開展對廣大群眾的宣傳工作。1929年3月12日,紅四軍進入長汀四都。這天是四都民眾“迎公太”做廟會的日子,毛澤東在圩場邊的井坪下,親自召開群眾大會,號召工農群眾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農政權。按照毛澤東的指示,隨毛澤東行動的蔡協民組織紅軍宣傳員把《紅四軍司令部佈告》張貼在四都圩場上。同時,書寫了“打土豪、分田地”“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等大量紅軍宣傳標語。這些黨和紅軍的鮮明主張,通俗易懂,簡明扼要,迅速在附近村莊傳開。3月13日進駐陂溪當晚,紅四軍和村民舉辦了聯歡會。2015年夏,據97歲的村民黃佔松回憶:入夜後,村中的丁氏祖屋“新樓哩”天井裡堆起了篝火,四周點亮松明。紅軍宣傳員表演了情景劇《打倒軍閥》、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等節目。陂溪村民表演了客家山歌,村裡的十番樂隊演奏了《將軍令》《過山虎》等傳統曲目。老人讚歎“紅軍真是了不起,大敵當前還唱戲!”作為紅四軍的主要政治工作領導幹部,蔡協民自然是聯歡會的具體組織者和表演者。通過軍民聯歡,拉近了紅軍和村民的情感距離,這一地方黨史沒有記載的歷史細節給今天的陂溪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2.協助毛澤東開展社情民情調查研究。紅四軍進駐汀州城後,城東金沙河畔的辛耕別墅,成為紅四軍前委、司令部、政治部駐地。為了制訂正確的工作方針和作戰路線,深入發動汀州人民支持參與革命鬥爭,毛澤東急於瞭解汀州的社情民情。二進汀州的蔡協民已經是“熟門熟路”了,在長汀地下黨員的幫助下,蔡協民蒐集了《汀州府志》《長汀縣誌》和一些地方報紙等資料,提供給毛澤東查閱。他和譚震林等人協助毛澤東在辛耕別墅召開了群眾座談會,由年老的佃農、裁縫、教書先生、錢糧師爺、衙役、幫會頭子六種人參加。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詳細摸清了汀州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情況,為紅四軍的政策行動提供了可靠依據。

3.協助紅四軍前委指導長汀地方黨組織建設。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之後,毛澤東立即著手鞏固和發展長汀黨組織和革命政權的建設。蔡協民利用自己和長汀地下黨組織成員的“老關係”,積極奔前跑後,協助毛澤東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紅四軍前委指導中共長汀臨時縣委改為長汀縣委,通過長汀縣委,與閩西各縣縣委取得了聯繫,除共同努力做群眾工作外,偵探與交通工作都做得很好。”“在汀州組成了二十個秘密農協,五個秘密工會,總工會也成立了。黨的組織比以前發展二倍。”(———摘自《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隨後,紅四軍政治部於3月中旬任命成立長汀臨時革命委員會,並規定由長汀臨時革命委員會領導建立工會和農會等組織。同時發佈政綱,實行赤色割據。這是紅四軍下井岡山後,在閩西創建的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是黨和紅軍創建中央蘇區開展執政建設的第一塊試驗田。其中,蔡協民功不可沒。

4.組織部隊開展統戰工作。紅四軍進入汀州城後,面對的社會階層更加複雜。按照毛澤東的指示,蔡協民認真組織紅軍宣傳隊,通過召開小型演講會、座談會、作政治報告等形式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他通過長汀的地下印刷廠,印發黨的六大文件、《共產黨宣言》《告綠林兄弟書》等文告,闡述中國民主革命的“三大任務、十大政綱”。協助毛澤東起草了《告商人及知識分子書》,廣為張貼。闡明黨和紅軍對對商人和知識分子的保護和吸收政策,號召商人、知識分子投身革命、支持革命。通過深入細緻的統戰工作,進一步爭取民心的支持,為紅四軍在汀州城展開籌款、籌糧、籌物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5.深入開展對部隊的激勵鼓動工作。筆者在多年的地方黨史田野採訪調查中,偶然得到了一枚銅質的軍功章。這枚軍功章正面有五角星和鐮刀、鐵錘疊加的圖案,圖案四周陽刻有“紅軍第四軍三縱隊獎章”字樣。獎章的背面陰刻有“1929”的紀年數字字樣。這枚穿越了88年歲月風塵的紅軍獎章,雖然原有的吊鏈和係扣遺失了,但主體部件保存完好。1929年正是蔡協民擔任紅四軍第三縱隊黨代表期間,這枚難得的歷史實物,證明蔡協民在領導三縱隊的政治工作過程當中,高度注重在指戰員中開展激勵和鼓動工作。在物資經費匱乏的戰爭環境中,專門訂製金屬獎章,對作戰勇敢、戰績突出的部屬進行表彰獎勵,激發廣大指戰員形成“堅定信仰、英勇戰鬥、建立功勳、互相競賽”的良好戰鬥氛圍。這或許是蔡協民在紅軍創建之初的一個創舉,由此也開創了人民軍隊立功競賽活動的先河。

偉人學生在閩西的革命鬥爭實踐

三、智勇雙全作風頑強,無私無畏當主力打先鋒立下赫赫戰功

1.入閩首戰率部擔任主攻。據《長汀人民革命鬥爭史》記載:1929年3月14日凌晨,紅四軍全體指戰員按照軍委的部署,分三路向汀州城南部屏障長嶺寨發起總攻。戰鬥大約在上午8點打響。蔡協民、伍中豪率領31團擔任主攻,取道騰頭腦印嶺,搶先進攻長嶺寨主峰;右翼由28團取道白葉竹子嶺,佔領另一突出部;左翼由特務營經牛坑迂迴敵後,切斷敵人退路。經過激烈戰鬥,在左右兩翼部隊的配合下,蔡協民身先士卒,指揮31團實施仰攻,把守在長嶺寨主峰的郭鳳鳴部隊主力擊潰,勝利攻佔了長嶺寨主峰陣地。盤踞在汀州多年的郭鳳鳴保安旅自旅長以下被全殲,紅軍繳獲步槍500餘支,迫擊炮3門,機槍數挺,彈藥無數,取得了下井岡山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狹路相逢勇者勝。紅四軍孤軍挺進閩西,面對陌生的區域、陌生的對手,敢打硬仗、惡仗。尤其是31團,在兵力裝備、戰場態勢都劣於敵軍的情況下,主動請纓擔任主攻,體現出一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鐵軍”精神和戰鬥作風。紅四軍入閩首戰的重大勝利,沉重打擊了閩西的反動統治基礎,給予閩西黨和人民巨大的政治鼓舞,為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獻上一份豐厚的奠基禮。

2.“紅旗躍過汀江”當前鋒。1929年5月18日,紅四軍前委在贛南接到鄧子恢的報告,決定利用“蔣桂戰爭”龍巖敵軍防守薄弱的時機,重返閩西戰場。“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蔡協民、伍中豪率領第三縱隊為前鋒,一路急行軍到達長汀境內的汀江渡口———水口村。時值雨季,江水暴漲,船隻被當地反動勢力威脅封鎖,一時難以尋找。紅軍大部隊來臨,各種後勤保障壓力增大。擔負打前站任務的蔡協民通過和長汀地下黨支部的老關係,找到了汀南片的負責人張赤男,通過張赤男找到了水口村黨的負責人藍和鳴。藍和鳴一邊發動群眾為遠道而來的紅軍礱谷篩米燒水煮茶,一邊馬上召集當地船工收攏船隻待命。經過6小時的穿梭擺渡,紅四軍全部順利過江,擺脫了贛敵李文彬部的尾追。毛澤東為此寫下“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的光輝詩句,正是這一歷史事實的生動寫照。

3.“三打龍巖”率部擔任主攻。1929年5月23 日,紅四軍三個縱隊進入出發陣地,一、三縱隊正面主攻,二縱隊右側迂迴斷敵退路。蔡協民和伍中豪率領三縱跑步前進,直取龍巖城的橋頭堡龍門。隨後逼近龍巖,突破敵防線,從西門攻入龍巖城。當天下午,在毛澤東的指揮下,蔡協民率三縱攻下閩粵邊城永定,成立閩西第二個縣級革命政權———永定縣革命委員會;6月3日,紅四軍二打龍巖,蔡協民率三縱首先攻佔龍巖城周圍的制高點,迅即向西門猛攻,二克龍巖。建立了閩西第三個縣級革命政權———龍巖縣革命委員會;6月19日,紅四軍三打龍巖。蔡協民率三縱首先從北門發起攻擊,以一部分兵力在東門天宮山設伏堵截。敵陳國輝旅餘部2000餘人被全殲,紅四軍取得長嶺寨戰鬥後的又一重大勝利。

4.兩次反“會剿”運籌帷幄。1929年7月底,蔣介石以閩粵贛三省共14個團的兵力合圍閩西。鄧子恢、蔡協民等為主要領導的閩西特委向蘇區各縣發出緊急動員令。蔡協民陪同毛澤東撤離蛟洋向上杭蘇家坡特委駐地轉移,指揮反“會剿”戰鬥。隨即,鄧子恢、蔡協民等領導長汀南部畲心、南陽、上杭官莊、千家村等地農民暴動,紅色烈火向武平北部蔓延,赤色區域連成一片。8月17日,閩西特委組織地方武裝800餘人會同留守閩西的一縱一部,襲擊上杭,有力地配合了紅四軍內線和外線的軍事行動。9月上旬,朱德率二縱、三縱從閩中殺回閩西,收復龍巖。紅四軍四個縱隊會師上杭白砂,從而打破了國民黨對閩西蘇區的第一次“會剿”;1930年1月,國民黨部隊對閩西蘇區實施第二次“會剿”。紅四軍跳到外線出擊贛南,迫使贛敵回援。加之閩敵各部爭奪統治權無心參戰,第二次“會剿”又被打破。蔡協民協助鄧子恢領導閩西軍民乘勢收復了龍巖、永定等地,根據地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綜上所述,蔡協民烈士在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革命鬥爭實踐雖然時間不長,但是蔡協民和他所領導的紅四軍第三縱隊,在毛澤東的思想軍事路線指引下,英勇善戰,屢建功勳;參與閩西特委的領導工作,更是嘔心瀝血成果輝煌。為黨和紅軍在閩西開創革命根據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鏈接:蔡協民(1901—1934),湖南華容人。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1927年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1月參加湘南暴動。井岡山時期,先後任三十團黨代表、三十二團黨代表。1929年1月任三十一團黨代表,隨毛澤東和朱德向贛南閩西進軍,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1929年7月轉入福建地方工作,任特委委員兼組織科長。1930年11月任福建省委委員、省委秘書長。1931年1月任省軍委書記兼福州市委書記。1932年1月調廈門工作。1934年4月,離開廈門轉往根據地,因交通員叛變而被捕。在嚴刑拷打面前,蔡協民堅貞不屈,表現了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和崇高氣節。1934年7月在漳州被殺害。(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