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的“窮不練武”是什麼含義呢。為什麼這麼說?

小破魚與驢


武功是古代人生活的必須技能之一,學習的成本高。

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說過:“ 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 因此武術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防身技能。人人有機會都會學習,作為一種特殊而必須的技能,因為稀少自然就會收費貴。

武術是一直觀教學,經驗教學,和讀書籍是不一樣的,文化課的知識,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感悟理解書籍的內容,可是武術不是這樣的,它必須經過多年的練習,不斷的糾正動作,長年累月的練習。並且武術是一種體力活,需要營養補充,休息時間,才使身體得到康復和進步。所以古代習武者,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家境富有的,不然供不起自己,更供不起師傅。

舊時武術家的弟子,往往和師傅吃住在一起,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才能練成出師。在此期間師傅的一切生活開支全部由弟子負責。

現在不一樣了,全民讀書,武術不是生活必須的技能,可有可無,所以學武術都便宜。


福州禪武


“窮不練武”最主要的還是陳述了一個客觀事實,古時候,人活著真的很難。

  • 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古代典籍、小說即使沒怎麼看過,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總看過那麼幾部吧,遠的不說,清宮劇、民國題材的電視劇很多吧,只要看過,基本能看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吧,一般老百姓吃飽穿暖都很難,哪還有條件去習武?千萬別搬出武俠劇、神劇啥的,整個大俠的成長曆程來和我抬槓,無論什麼問題,都是存在個別現象的。


  • 說個離我們比較近而且比較有名的,以霍元甲為原型的影視作品很多,其實是個很好的“富練武”的例子,尤其是李連杰主要的電影《霍元甲》,您可以回憶回憶,或是去看看,如果霍元甲不是家道殷實,很難有後來的成就。

“窮不練武,富不教書”和“窮文富武”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只要稍微看看歷史書籍或是影視作品,很好理解。

  • 說到“窮文富武”,居然還有人這樣跟我解釋過,“古代的時候,學文就會窮,沒出路,練武術才會富,當兵打仗才能有錢。”我真的是無言以對,好一個望文生義,合著那些捐官的都是吃飽了撐得,有錢沒處花。千辛萬苦,寒窗苦讀30年的書生都是為了受罪,考功名就是為了窮一輩子?這個道理連小學生都可以想明白吧。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也是為了側面說明窮不練武,您沒發現寒窗苦讀的好多都是窮秀才嗎?因為他們要想改換門庭,這是唯一途徑。

既然是回答問題,還是要正面說一說的。

1.開支大。

  • 需要拜師,古代學武一般都要拜師的,得有錢吧,最起碼你得管師父的吃喝吧,自學成才,就考一本武林絕學練就蓋世武功的,恐怕也只有小說裡了吧。

  • 吃的要好,沒力氣咋練功夫,家裡沒錢您覺得能供上練武術的吃喝嗎?
  • 醫藥費,練武難免瘸胳膊斷腿,醫藥費就是很大開支了。
  • 耽誤生產,練武需要大量的時間及經歷,就會耽誤下地務農。
  • 周邊開支過多,打造個兵器得花錢吧,鋤頭壞了都捨不得換新的,哪還有錢打造大刀。練武肯定會更費鞋、費衣服,當然了,您要是說赤身裸體也能練功,我沒意見。
  • 造成家庭不和睦,大家都幹活掙錢,供您一個人天天練功,這個很假。我小時候比我姐多吃一塊糖,我姐都能鬧好幾天。

2.兌現很難。

  • 學武不像學文,只要考取了功名,一般情況下都能改換門庭,當官來前也比較快。當然了,也有許多飽學之士因科考舞弊等問題,總是名落孫山,因官場混亂而不得志等等,但是相對來說,學文做官,還是要比當兵立戰功升官發財來的容易,來的直接。

  • 試想一下,學了一身的蓋世武功,上了戰場衝鋒陷陣,誰知點背,第一天就被一箭射死,是不是太過悲催了。

所以,古時候,窮人家庭,很少有培養孩子習武的,一般都是苦讀,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家境貧寒,刻苦讀書的勵志故事就不必多說了。古時候老百姓生活真的挺難的,能不餓死,強努著供孩子讀書就很不容易了,練武還是讓給那些富家子弟吧。


語留人


第一,練武是個力氣活,損耗能量大,這就要不僅能吃飽,還要有營養。這個窮的吃不起飯還怎麼去壯實身體,練武得多吃肉,武僧出外。

第二,練武不是自己瞎練,那叫鍛鍊身體不叫練武。練武得有師傅,好的師傅是需要請的,這個拜師費得有。除非你天生骨骼清奇,是練武得好材料,師傅可以免費教你。

第三,功夫練好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需要持之以恆,三五年的時間不能斷,這可不是忙時種田,忙起來力氣耗到種田上去可不行。

第四,練武和人比武,傷筋動骨在所難免。另外雲遊找高手切磋,其體力補充、路費、醫藥、器械、交友都需要銀子的。



靳三瘋


正確的來說是“窮文富武”

功夫,向來是熱血男兒的嚮往,而古人的功夫都是長時間熬出來的,需要殷實的家境支持。因此古人說窮文富武,考中功名的往往那些十年寒窗的“酸秀才”多一些,那麼古代習武究竟是怎樣的呢?

其實古代練功就跟在現在學一項體育運動一樣,首先肯定是要有人教的,要不然自己瞎摸索連入門都很難。孔子云:“有教無類”,但是他自己收徒也是要條件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他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給他十條臘肉,他就肯定教你知識。連聖人都尚且如此,就更別說那些武術師傅了。

相比文化,武術需要的“拜師費”只會,一來武術不像文化那樣可以開課授業,一般想要學號武術都會請私人師傅來教。即便是古時有錢人孩子學文,也都請著私人師傅來授業,例如清朝時太子的師傅稱為“太子太保”,是貨真價實的一品官職。可以群體學習的文化尚且如此,

武術想學好更要準備“拜師費”了。

還有一點就是武術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積月累,需要師傅手把手的教誨,一般吃和住都會在一起。而這段時間有的師傅是需要住在弟子家裡的,這時候師傅的生活開支就需要弟子負責了。除了這些,還需要弟子偶爾向師傅表表“孝心”,這裡也是一筆開支。據說當時葉問拜師陳華順學詠春的學費,高達12兩黃金。當時陳華順的學費高昂,能學的人都是貴族公子,因此有著“少爺拳”的形容。當然葉問也沒有白交這麼多學費,他自己也學到了東西,得以在日後開宗立派。後來香港都有傳聞李小龍為了向葉問學習木人樁,為葉問在香港買了一套房子。

除了學費高昂普通人練不起外,弟子的身體素質也是“窮文富武”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你會問,身體素質還能被金錢影響嗎?事實上還真可以,練武是體力活,沒有充足的營養做後盾,人根本頂不住。家境殷實的可以通過食物來補充,而沒錢的就只能靠自己的勤學苦練,就跟現在運動員一每天飲食都有要求是一個道理。因此在這兩個條件下,武術確實大都是富人才玩的東西,“窮文富武”也就見怪不怪了。

在古代其實師傅收弟子也有著條件,一般來說有三種人師傅不收。一是品行不端的不教,這個很好理解,因為這類人習得武術很容易做壞事,因此不教。二就是好勇鬥狠不教,意思就是喜歡打架的不教,因為中國人認為習武是為了強身健體,而不是爭強好勝,因此這類人也不教。第三類人就是天賦不足,這個條件就頗有玩味了,什麼樣才算是天賦不足呢?說白了就是家境貧窮,沒有經濟補身體,身體素質差了就不教,就是四個字:沒錢不教。

可見,古人說窮文富武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確實是學武術的現狀。然而也不乏那些貧窮的孩子自學成才,無一不是天賦異稟之人,不止你對於窮文富武怎麼看呢?



陳沐椿風水命理


古時習武之人需要消耗很多器材,物質,沒有好的家庭背境支撐,常常難有作為。

再加之武者為官的舉薦制度,更是沒有財力支撐難有作為。

習武要拜師,古時的師父那真的如父對待,一旦拜師,等同賣身,徒弟不僅僅要言聽計從,還要如父親般孝敬著。

再加上歷代統治者為加強統治,施行祟儒抑武的政策。

使得武人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低下,雖然說窮酸秀才,但武者還不如秀才。

古語有習得文武藝,賣於帝王家。

雖說也有武舉,但平常時期武者與相同等級的文官比卻是不如。

而且能夠以習武中舉的人少之又少,一則習武學到真材實料的屬鳳毛麟角。

古人講究家傳淵學,但在朝為官的大將卻不敢將統兵之術傳於子孫,害怕擔一個謀逆之罪名。

因此真正有統兵立將的本事的人很少,很難接觸到。

由於帝王的祟文抑武,統兵的大將是不敢將為將帥的真材實料傳世的,必須經過帝王同意才能收徒。

而民間的武師根本沒有統兵打仗的本領,所以即使練的身強體壯也只是為兵的料。

而古時的兵地位極其低下,跟秀才比,真的是天上地下,百姓非到萬不得巳不當兵。


寅飛揚


古代時候,如果窮,還真的練不起武。真的!古人曰:窮文富武。實際是非常有道理的。

為何呢?原因如下:

其一:吃不起。有人說,啥?就練個武,還與吃有啥關係?平常怎麼吃,就怎麼吃好了。嘿嘿~今天的許多人,所謂練武,就是像做廣播體操似的,音樂放上,然打幾套拳,累了,歇一會,再動一下,再歇一會。有的人就如此練上二三小時,竟然不氣喘,也不出大汗。以為已經功力深厚了。實則,這是舞,而不是武!

像以上這樣的練,健身也行。然而武的本質,卻是要能打的。想要能打,就必須高強度,大運動量重複訓練,去找個專業教練體驗一下就明白了,二三十分鐘下來,就能讓人大汗淋漓、直至練趴下。

而古人又非今人,但凡號稱習武的,少有是為了健身的。絕大多數都是為要能打的,而冷兵器時代所謂的打,還不是現代的是為了比賽的打,而是打仗與搏命。如此,古人豈會去練無需付出體能強度的花拳繡腿?所以,既然每天都要大強度體能付出,那就必須得吃好。

每天至少得吃一頓肉,是必須的。

所謂吃好,也不是非得頓頓山珍海味。但至少每天一頓肉,那是絕不可少的。而每天吃一頓肉,這在古代,絕不是窮人所能承擔得起的!就是現代,70後的人,兒時記憶裡,一年也吃不上幾頓肉。

其二,古人習武,還不僅僅只是練拳腳。冷兵器時代,如果只是拳棒嫻熟而不會弓馬者,不配稱武人。

古代,那就是冷兵器時代,官府考校武藝,首先就是弓馬。十八般武藝以射為先,如果你拳棒精熟卻不精於步射與騎射之法。那你最多隻能算個跑江湖賣藝的。就是去投軍,不精通射術,一輩子只是個大頭兵,想出人頭地,門都沒有。

而要習射術。首先就得有良弓。一張好弓要多少銀子才能買到?參考一下現在網上價格,古代時,只貴不賤。

如果習騎射,有了良弓,還得有駿馬。這事,怎能讓窮人們負擔得起。當然,馬背民族另當別論。

還有,古代的鐵器,也貴。除了弓馬,既為武人,隨身兵刃總得配吧?精鋼打製的腰刀長矛,也不是古代的窮人們所能購置得起的。


風去了無痕D


我覺得從兩個方面講:


一:個人來講,練武是體力活,練武的人飯量都特別大,不但不創造價值還消耗家庭不菲的糧食,在清貧的家庭應該不具備這個條件的,飯都吃不飽了,怎麼有力氣練武?餓著肚子斧鉞鉤叉嗎?而且練武受傷的概率很高,小傷費錢大傷可能再也練不了!再嚴重點命都了。




二,社會價值來講,練武回報不高,你練的再好,走仕途最多也就是武狀元,現在問你知道古代武狀元都有誰?估計也就記得周星馳。文狀元則不然,那真的是一夜看盡長安花!光宗耀祖的事!可能你覺得為什麼不能當個鎮守邊疆的大將,那麼你應該讓拳王和混混打一架看看,當兵可是是要殺人的!


一個貧窮的家庭,需要的是你改變家庭現狀,帶領整個家族走向輝煌的,你說你餓著肚子練,也練出來了,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和傷病也會有各種疾病,藥費都不夠花的,說不定還會早早歸天。讀書則不然,坐那讀書能量消耗的少,少吃點也能飽!就算不能當個狀元,當個九品芝麻官,那也是油水豐厚,可以造福家族的!再不濟當個教書先生也能混合溫飽。


就算是現在,讀書依舊是改變命運,光宗耀祖的事!


那有這也有


那,武術宗師李小龍呢?

古代有“窮不練武,富不教書”的說法。

意思是說,窮人難以溫飽,沒有餘外的精力和能量去練武。教書的也是沒有考取功名的窮酸書生才會做的。

那麼武術宗師李小龍呢?

李小龍曾掀起過世界性的中國功夫熱,堪稱20世紀的文化奇觀。他被譽為中國功夫第一名人,作為唯一入選的華人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

李小龍為什麼學武?他學武前是富人還是窮人呢?

李小龍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幼時,他父親為了使兒子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練習太極拳。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著名粵劇醜生、小生演員。

這麼看來,李小龍的家庭背景並不貧窮。電視劇李小龍傳奇中,說他是武術世家,年少時無心學業,卻對武術著迷,兒時還曾隨父出演電影。他在一次街頭毆鬥中與人交手失敗,從此拜在了葉問大師父的名下鐵心學武,如飢似渴,乃至瘋狂。

十七歲時,剛剛接觸拳擊不久的他獲全港拳擊冠軍。少年氣盛的小龍仗著一身全港拳擊冠軍的威風,八方挑戰,樹敵眾多,終於陷入黑幫的追殺。父親痛下決心,強迫兒子遠涉重洋,孤身一人去美國舊金山自立。李小龍到了美國,沒有錢只好去挖煤,還去送報,更要為自己幾塊錢的房租討價還價。他心比天高,卻不得不寄人籬下。

有人劇評吐槽電視劇劇情太“厚顏無恥”。

其實,360百科中說:李小龍去美國,是因為常與人爭鬥以致學習成績不佳,家人將他送往出生地美國。他在西雅圖市進入愛迪生技術學校補習,生活相當艱苦,進入大學就讀以後,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他在學校裡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裡進行訓練和表演,贏得好評。後來他還完成的《基本中國拳法》自費出版,在西雅圖成立“振藩國術館”,參加了“全美空手道公開大賽”並表演,出席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大賽”並表演。1966年,他遷往洛杉磯開始拍電影,後來走向國際銀屏。

令人惋惜的是,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大展宏圖,準備繼續拍完《死亡的遊戲》的時候,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33歲。

李小龍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團疑霧,好萊塢為之惋惜,並以多種方式緬懷傳奇李小龍。



路痴珺


過去有句俗語,叫:窮學文,富練武。也就是古語所說的“窮不練武”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由古代人們生存的現實環境條件來決定的。

古時候,窮人通過學文,通過鄉試、會試、殿試,最後能夠通過各級考試來出人頭地,最後來改變自身的命運。

而窮人學武,一是物質條件很難具備。過去,習武要拜師,拜師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錢或奉上相應的物資,這就要求練武之人要有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窮人不具備。二是習武時間不自由,而且還要有時間伺奉陪伴師父。過去,窮人是需要用大量的時間來勞作和謀生的,所以,生存所需的時間條件限制了窮人練武。三是窮人往往是很不容易填飽肚子的。而練武,會耗費人的精力和體力,不僅需要吃飽,而且還需要吃好,這些都制約了窮人練武的願望。四是,窮人練武,沒有改變自身和家庭的希望,更不用說,能實現徹底翻身,飛黃騰達的夢想了!所以,才有了“窮不練武”的古語。





延齡太極研究會


引言:

古語說“窮不練武”的說法出自於在民間廣為流傳,朗朗上口的說法“窮文富武”,至於”窮文富武”的出處,查閱了很多典籍,基本很難在經典典籍中發現它的蹤影和出處。

有人說“窮文富武”的概念源自於武俠小說,源自於門派林立的武俠世界,學武之人多半要有銀錢,最典型的就是電影《神丐》中曾大業的一句“習武可不是憑一股腦熱氣就行的,你家供得起嗎?”,所以很多人把"窮文富武"理解成了窮人,沒有經濟基礎,沒有錢拜師得武功秘籍,沒有錢購買丹藥乃至營養品滋補身體,所以說窮人不練武。表面上理解,似乎沒有什麼毛病,因為財為立身之本。

一、習武真的需要經濟錢財的支撐

《太極楊捨命偷拳》一書中,寫了一個有名氣的武師拜師費價碼:“每年的束脩六十兩銀子,每月另外有三兩銀子的飯費。此外三節兩壽,那是不拘數的,全在弟子各盡其心,可是最少的也得每節十二兩。”

而這個是什麼概念呢,我們根據清朝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裡面的一些記錄對比就可以知道:

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

武師的拜師費用佔了就需要九品官員近兩年的收入,而普通百姓一年收入也就只有幾兩銀子。別說以前,就說現在職業的搏擊拳擊手來說,每年的訓練費用高達幾百萬是常態。MMA的職業運動員,一年的訓練經費以百萬美元起步,所以“窮不練武”很正確嘛,可是真的如此嗎?


二、“窮不練武”是人們對“武” 狹義之見

1、很多人把“武”等同於“能打”

人們理解的“窮不練武”是把武完全狹義化了,認為"武"就是武俠小說所描述的飛簷走壁,橫掃千軍、一掌打得石破天驚的高人乃至一代宗師的形象,就算是現代的職業搏擊拳手,也是具有普通人所不能的力量體能和善於格鬥,也就是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武”等於“能打”,能打是武的代言。


而要具備能打的技能首要條件就是要做最基本的打鬥訓練,否則就是紙上談兵,就像我們要學游泳,就必須下水實操,而不能講理論不下水練習,否則不具備游泳的技能,同理要想具備能打的武功就需要通過實戰的對打訓練乃至真正的戰鬥,就如同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具備打人的武功。


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學習武術要請師父住家,亦或是要跟師父同吃同住,自古亦有師父喂招之說,其實就是對打的實戰訓練。而現代的搏擊拳擊手,相手的對抗訓練是必不可少的的環節,而按現在搏擊俱樂部的價格,而請一個相手進行對抗的訓練,幾萬元一個月是正常價。


由此因為窮而限制人不能具備能打的武功的除了基本的功夫傳承以外,真正需要錢的地方是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對抗訓練,而在冷兵器時代,這個對抗的實戰很容易具備條件,特別是諸侯爭霸的戰亂時期,都是生死肉搏的直接對抗,也就是這樣一場場的生死搏戰,直接造就了很多出生寒門而名垂千古的武將。


2、出生寒門的武將告訴我們窮亦能練武

冷兵器時代,諸侯征戰的頻繁,給很多寒門弟子創造了直接的對抗搏擊的實戰,從而造就了很多英勇的武將,比如以忠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黑白兩道都供奉的關羽關雲長,就是出生底層,家境貧寒。根據記載,關羽遇到劉備時,只是一個賣棗的小販,因看不慣豪強欺凌弱小而出手誤傷了人而亡命江湖,而作為一個賣棗的小販,又如何具備高強的武藝的呢?正是亡命江湖及跟隨劉備過程中大大小小經歷了無數戰爭,從實戰中練就出來的。

再如南朝劉宋開國元勳,著名將領,檀道濟,從小,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卻依然可以成為英勇善戰,勇冠三軍的著名將領。

《宋書·檀道濟傳》 記載: 檀道濟,少孤,居喪備禮。奉姊事兄,以和謹致稱。高祖創義,道濟從入京城,參高祖建武軍事,討平魯山,禽桓振以建義勳,封吳興縣五等侯。

由此可知,“窮不練武”在冷兵器時代並不成立,古代有太多出生寒門,家境貧寒的武士名將,再諸如家喻戶曉的岳飛,韓信,白起等等,太多的寒門弟子依舊可以成為武林高手,所以“窮不練武”並非絕對,而“窮不練武”更是將“武”的以偏概全,絕對的狹義之見。

三、“武”是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善武的民族。且不說儒家的‘君子六藝’中:射、御、禮、樂四項都與武有直接關係,就是孔子本人亦具備單手可以把關城門的好幾丈長的橫木舉起的大力士,而中民民族尚武,不是暴力與能打,而是止戈。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

武的本義是止戈,是維護和平與仁義的實力,更是無私無畏、大智大勇,自強不息,敢於擔當的民族精神,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義凌然和浩然正氣。

所以明代大儒王陽明說:“仲尼有文德,必然修武備,區區章句之儒,叨竊富貴,遇事臨危而無以應對,此通儒之羞也。”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義凌然,浩然正氣是儒家尚武精神的基本要求,而自強不息,浩然正氣的傳承亦離不開一個健康的體魄,故先秦的儒家、道家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諸子百家的文化知識,更有如何讓我們保養精神,強身健體的武術傳承,這就太多太多了,象什麼大家都熟悉的太極啊,內家拳啊,八段錦啊,可選擇的機會太多太多,而這些不是讓我們能打,而是精氣神的鍛鍊和長養。

我們普通百姓隨時有機會可以練習和學習,亦有很多早已融入我們日常生活,諸如大家耳熟能祥的“站如松,坐如鐘”這些百姓皆知的禮儀規矩,可有誰知道里面飽含武術的精髓呢?而這些需要很昂貴的學費嗎?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結論:“武”不直接等於“能打”,除了英勇善戰,武更有著博大的精神象徵,是中華民族無私無畏,自強不息,大智大勇的民族精神。

現代社會,科技高度發達,我們需要把對“武”停留在傳統的能打善斗的層面的認知,迴歸到“武”本有的精神和文化,塑造自己的自強不息敢於擔當的精神。身為華夏子孫,無論我們目前是貧還是富,不管身處哪個階層,都應將重新審視我們祖先我們留下來很多強身健體方法,來鍛鍊自已的精氣神,培養內在的品質,將這份華夏民族本有的尚武精神合上身,並將這份精神延續下去,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能打之武,從而讓“窮不練武”把自己受限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