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保7之戰

人民幣保7之戰

一個最新的消息是,中國銀行美元人民幣的賣鈔價終於觸及了7的位置!要知道,7,這個數字,是在10年前出現的。之後,人民幣一路高歌,最高升至6.05的位置,並長期在6.1左右維持,這樣的人民幣充分體現著一種衝擊國際貨幣的資格和相貌。

然而,從15年開始,人民幣就走在了跌跌跌的道路,尤其是進入到2018年,人民幣更是無所顧忌,連續突破關鍵點位,宣告過去10年人民幣多頭的道路徹底結束,人民幣重回跌勢。

人民幣保7之戰

維護人民幣地位的重要性

毫無疑問,一個穩定的人民幣匯率對於整個中國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下跌的人民幣與中國的發展戰略不吻合。

過去的3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靠量,單純的數量型、簡單產品型出口,需要的是較低的匯率水平,獲得出口的成本優勢,促進產品的出口,很快,通過這個過程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大量的出口以及工業生產的成本優勢,奠定了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蹟,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經濟增長為人民幣的強勢崛起和匯率的不斷上揚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當我們發現過去粗放型經濟增長帶給我們的除了豐富的產品以外,還有大量的質量、環境、產業鏈低端等副產品。因此,匯率的上揚恰好迎合了經濟增長形勢更新換代的要求。

人民幣匯率的不斷上漲對傳統數量消耗和能源消耗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中國未來發展的趨勢是需要用質量增長代替單純的數量增長,技術、科技和創新就必然成為經濟戰略。匯率低廉勢必無法推進這樣的戰略實現,因為低廉的匯率對傳統的出口導向經濟是一種必然的刺激,而對需要進口大量技術和創新的產業來說,卻意味著不利。

人民幣在過去的成長髮展中,一直想衝擊著國際貨幣的地位,改變人民幣單純是中國的一國貨幣的勢態,使中國更加融入世界更為廣泛的世界貿易體系中,這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甚至,為此在2015年加入了SDR(IMF組織的特別提款權)等貨幣相關的組織中,也獲得了一些發達國家的人民幣市場化的承諾。但是,一個不斷有貶值預期或者不穩定的貨幣怎麼又真正可能被其他國家承諾成為交易貨幣呢?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人民幣有要貶值的衝動,雖然,經濟的發展有時候“差強人意”,但因暫時性的挫折而去改變這兩個重大戰略,一定不是中國的選擇。

我們用什麼去維護

但是,我們用什麼維護人民幣的匯率穩定呢?

靠嘴?

10月26日,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談到了對人民幣的五點看法:

近期“人民幣有所貶值主要是國際金融市場美元加息、美元指數增強、國際金融市場擾動以及貿易摩擦等形成這樣一個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民幣在新興市場貨幣中表現還是總體穩健的。”

“針對外匯市場順週期的行為,(央行)已經並將繼續積極採取宏觀審慎政策等措施來穩定外匯市場預期。”

中國“不會搞競爭性貶值”。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穩健,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財政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為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提供了基本面支撐。”潘功勝他對空頭髮出了以下警告:

對於那些試圖做空人民幣的勢力,幾年之前我們都交過手,彼此也非常熟悉,我想我們應該都記憶猶新。

總而言之,從上述的表達中,我們看見官方的表達是:人民幣匯率下跌的過程不是因為中國經濟基本面不好了,而是美國太好了!所以,不用對中國經濟產生悲觀的情緒。

那麼,具體如何迎擊空頭,維護人民幣的穩定呢?

我們看到,央行傳統的手段中,離不了貨幣措施。比如調整再跌貼現率以及調整準備金率,甚至直接參與市場的外匯買賣,也就是央行通過增減外匯儲備對外匯匯率市場進行干預。然而,我們發現這些手段明顯弱化,主要原因是空頭力量過於強大,看準中國在這貨幣保衛戰中存在軟肋:那就是經濟衰退,而不是前幾年那麼底氣十足。

甚至盤算中國用於外匯戰的外匯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缺口。

我們所謂的3萬億美元真的可以隨便想怎麼用就怎麼用麼?

人民幣保7之戰

中國的外匯儲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別國借來的錢,俗稱"外債"。根據中國外管局的數據,截至2018年3月,中國全口徑外債餘額1.84萬億美元。而中國總的外匯儲備是3.11萬億美元。外債在外匯儲備的佔比是59%,這說明,中國全部外匯儲備中一半以上,是外債。

目前中國的外債中基本是1到2年的中短期債務。根據官方發佈的數據顯示,短期外債餘額為71814億元人民幣,佔64%。也就是說最近的這2年,將會是償還外債的高峰期。還完債,中國外匯儲備還能撐多久呢?

其次,就是外匯佔款。所謂的外匯佔款就是由中國外匯政策造成的擁有外匯的企業被“強制結匯”的那一部分外匯。

事實上,這部分外匯實際是屬於相關被強制結匯的企業,包括在中國的大量外資企業。如果未來這家跨國企業要離開中國,那麼央行將不得不回收兌換給它的人民幣,兌換成相應外幣支付給企業。到2018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中來自外商投資的部分約為5960億美元,佔比約19.07%。

但這裡說到的僅僅是外商投資金額,如果外商真的撤離中國,除了會帶走投資金額之外,也斷然不會放棄自己的投資產生的利潤和資產升值的收益。比如跨國企業為例,如果10年之後,該企業投資的1億美元資產升值到10億美元,在該企業撤離時,中國將要從外匯儲備中拿出對應的10億美元資金交給企業。並且,這些錢可以通過合法渠道光明正大撤離中國,也就是說,外商集中撤離中國的風險並非完全不存在。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外資在中國固定資產的投資額僅為1211.97億,對比2011年3269.81億這一數字,短短五年時間便下跌了62.94%。也就是說,有50%的企業將其投資在中國的外資全部撤離了中國。

當前中國所有的外匯儲備中,包括外商的投資和利潤在內,歸屬外資企業的資金約有1萬億美元。

因此,一旦外資大規模撤離,牽動的不僅僅是幾處廠房,幾塊地皮。中國將要從外匯儲備中減去這1萬億美元,最終,中國真正能夠動用的外匯儲備只有4000億美元。

4000億美元是什麼概念?

2017年,中國總的貿易順差額為2.87萬億人民幣,約合4199億美元。其中中美貿易順差約為1.87萬億人民幣,約合2736億美元。問題也在這裡。中美貿易的大戰中,中國不斷讓出貿易順差的市場,在419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佔據65%份額的那2736億美元,或許將瞬間消失。

如此,中國真正能算自己,拿的出手的外匯只有區區1264億美元。

而今天,中國進口貿易博覽會又在上海召開,這又是外匯消耗的一個領域,因此,中國的外匯市場甚至無法應對石油上漲,芯片上漲的衝擊,看似有外匯,實則無外匯的現實,讓央行如何能通過外匯市場的買賣維護人民幣的穩定呢?

人民幣保7之戰

在這樣的一個態勢下,面對人民幣短期的上揚,恐怕也都是應一時之景,畢竟有時候經濟要為大環境服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