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12月12日,揭陽玉文化節期間,玉都大講堂特邀當代雕刻藝術家於豐也來揭為玉都玉雕師授課,傳授其雕刻技藝及創作理念。而於豐也此次玉都之行,除了授課,還另有重要約定,那便是舉行正式的拜師儀式。

當天,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副會長劉江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經濟合作部副主任陳鬱,中國輕工珠寶首飾中心發展合作處副處長謝昭華等領導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蘇派玉雕代表性人物蔣喜,張炳光眾多弟子的見證下,中國當代翡翠玉雕藝術家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炳光老師為師。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務實、簡單,不設繁文縟節,一直是張炳光老師的為人處世之道,故在張炳光老師的倡議下,拜師儀式以最簡單的形式在廣東揭陽玉都舉行。

拜師的主要目的重在日後的相互交流、學習和促進,同時也體現了玉雕藝術家於豐也虛心求教的學習精神。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本身就有著非常豐富的從藝閱歷,有過廣美、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經歷,才高學富,卻不止步於前。作為當代翡翠雕刻藝術先行者,於豐也渴望為行業提升、使翡翠珠寶首飾提升為藝術品而不斷努力。他覺學無止境,故雖已取得非凡成就,卻仍精誠求學,虛心求教,其謙遜美德足以成為行業榜樣。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拜師儀式上,張炳光老師對於豐也的作品和為人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於豐也為人坦誠,做人低調,而作品高調,是一位綜合型的玉雕界奇才,其創作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從傳統中來,又超脫傳統。其雕刻的佛教題材,既賦予了深刻的佛教教義,也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這樣的人才也正是張炳光老師非常看重和珍惜的,同時,因有著為提升行業水平、促進行業發展的共識,故瑞麗之行張炳光老師便接受了於豐也的拜師申請。張炳光老師還用“唐僧收了孫悟空”來形容他與於豐也之間的師徒關係。因為在西天取經中,孫悟空一路降妖除魔,本領最大,貢獻最多。因此,如此比喻再次證明了張炳光老師的惜才之心。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文化和藝術都是在交流、碰撞和學習中不斷向前發展的,翡翠玉雕手藝的傳承與發展尤其如此。因此不管是拜師還是收徒,都是希望能增強交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為促行業發展貢獻綿薄之力,這或許就是拜師求藝的意義所在!

張炳光作品欣賞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張 炳 光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張炳光,男,1962年出生於廣東揭陽,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張炳光認為:翡翠雕刻不同於其它石料,象“中醫”重在調理氣、先治本”,“”再治標”,翡翠雕刻也如此,精妙之處在於:村質必經“四調”(“調氣”)方能盡顯其至靈至聖之美。此也乃制翡翠者境界高低之分野。
優秀的翡翠雕刻,不僅體現制玉者對玉料質地的洞悉能力、藝術表現水平和雕琢功力,同時還體現制玉者的個人成長過程與經歷,以及於其中所凝聚積澱的思維境界和文化修為。

張老師提倡翡翠玉牌創作,尤重“畫面”的營造。翡翠玉牌更應是一幅“畫”,而非一件雕刻。因此,他的翡翠玉牌琢制要義有三:其一,線條須有書法般起承轉折的變化以具“筆意”;其二,巧妙構圖“經營”以具“畫意”;其三,凡翡翠牌必配題跋文字以具“詩意”。一言以蔽之,方寸之間必盡顯“珠寶的貴氣、詩情畫意”的意境。此乃翡翠玉牌的琢制之道,亦是他始終不渝的追求。

於豐也作品欣賞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玉雕藝術家於豐也

學無止境,不止於前——當代玉雕藝術家於豐也拜師記

於豐也、中國當代翡翠藝術家,廣州美術學院玉雕實驗室副主任兼講師,中國玉器雕刻行業百花獎、神工獎、天工獎三大獎獲得者、廣州美術學院玉雕實驗室副主任兼講師,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當代翡翠雕刻藝術先行者。從事玉雕創作10餘年,在百花獎、神工獎、天工獎等各類中國玉雕賽事中屢獲大獎。其擅長在傳統玉雕技法基礎上,借鑑西方現代雕塑藝術,對種水色極佳的翡翠珍貴原料進行空間思考、造型突破和色彩運用,作品被國內外個人、企業和藝術基金等機構藏家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