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中醫拔罐療法的歷史來源,學無止境,建議收藏

先秦時期拔罐療法,在中國古代醫學典籍中把它稱為“角法”。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利用牲畜的角,比如牛角、羊角等,將其磨成有孔的筒狀。在刺激癰疽後,用角吸出膿血,這便是最早的拔罐療法。

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就已經記載了以獸角治療痔疾的方法:“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頃,而張角”。其中“以小角角之”,指的就是用小獸角吸拔膿液。《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書,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就表明至少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我們祖先就已經開始採用拔罐療法對病人進行救治了。

中醫拔罐療法的歷史來源,學無止境,建議收藏

晉唐時期

東晉時期的葛洪,在其所撰寫的《肘後備急方》中,提到了用牛角法治療脫腫的病案。當時此法特別盛行,經常出現因應用不當而造成的醫療事故,所以葛洪在其書中特別提到要慎重的選擇適應症候:“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癧、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這些所述禁忌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有道理可循的。

到了隋唐時期,拔罐器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開始使用經過削制加工的竹罐進行治療。竹罐取材廣泛,價格低廉,而且質地輕巧,吸拔力強,不但提高了治療效果,也有助於拔罐這一療法的進一步推廣和實施。例如,唐代的王燾在《外臺秘要》中詳細描述了用竹罐治療疾病的方法:“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節長三、四寸,孔經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細竹作之。才冷搭得螯處,指用大角角之,氣漏不嗍,故角不厭大,大即朔急差。取五、四枚,鐺內熟煮,取之角螫處,冷即換”,這就是用竹罐水煮排氣法拔罐治病的記載。

中醫拔罐療法的歷史來源,學無止境,建議收藏

宋金元時期

到了宋金元時代,竹罐已經完全代替了獸角。拔罐療法的名稱也改成了“吸筒法”。而且開始出現了藥罐,即將竹罐事前在配置好的藥物中煮過,用的時候,再將此罐置於沸水中煮,趁熱拔在穴位上,以發揮竹罐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而宋代蘇軾和沈括編撰的《蘇沈良方》中還記載了用“火筒”治療久嗽的方法,表明宋代的拔罐療法已經發展到治療內科疾病的範疇。

拔罐療法自古以來, 就是中國民間祛病強身的重要手段。

明清時期

中醫拔罐療法的歷史來源,學無止境,建議收藏

拔罐法在當時已經成為中醫外科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對藥罐療法有過詳細的記載,“羌活、獨活、紫蘇、艾葉、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錢,連須蔥二兩。預用徑一寸二、三分新鮮嫩竹一段,長七寸,一頭留節,用力劃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柵木條塞緊。將前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煮數滾,約內藥濃熟為度候用。再用披針於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針對竹罐吸收力差,久置乾燥後容易燥裂漏氣的缺點,清代出現了陶罐,並正式提出了“ 火罐 ”一詞。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火罐,在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

明清時期的拔罐方法,也有了較大進步,“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或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顛頂;腹痛,合在臍中。罐得火氣舍於肉,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此類拔罐法至今仍是頗為常用的投火法,而且其治療範圍也突破了歷代以外科為主的治療範圍,開始應用於多種病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