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米》引起了多少人回忆和思索

拜读感动无数人的文章《卖米》,我心中也是感触很多。文章作者飞花,原名张培祥,北大才女,197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山区农家,自小在贫寒中刻苦学习,热爱读书,成绩优异,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以《大话红楼》风靡全国高校BBS论坛。《卖米》这篇文章也曾获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奖,经权威文学刊物《当代》杂志发表后,引起轰动,被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作品,也让许多读者感动。然而天妒英才,作者却在2003年非典期间因白血病离开了人间,让人哀叹。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平实的语言、直白的叙事、纯真的感情流露就将艰苦朴素而又幸福安乐的农家生活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也让人回忆起曾经的生活,多少人也是这样过来的,那是中国千万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想想曾经,很多农民也在城市中卖米,人们的目的也很简单——获得收益,维持生计。 生活不易,有些人光要活着就用尽了全力;可这也正是要人且行且珍惜,对生活怀有希望,哪怕要苦中作乐,忆苦思甜。贾平凹说:“人生得也罢,失也罢,哭也罢,喜也罢,关键是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光辉。”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从苦难深处走过来的人,回过头去看,什么都能超脱。

《卖米》引起了多少人回忆和思索

“那你就等着担回家吧。”那人冷笑着,丢下这句话走了。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算着:一块零八到一块一,每斤才差两分钱。这里一共150斤米,总共也就三块钱的事情,路这么远,何必再挑回去呢?我的肩膀还在痛呢。我轻轻对母亲说:“妈,一块零八就一块零八吧,反正也就三块钱的事。再说,还等着钱给爹买药呢。”“那哪行?”母亲似乎有些生气了,“三块钱不是钱?再说了,也不光是几块钱的事,做生意也得讲点良心,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质量也好,哪能这么贱卖了?”我不敢再说话。我知道种田有多么累。光说夏天放水,不就把爹累得病倒了?弟弟也才十一二岁的毛孩子,还不得找着锄头去放水。毕竟,这是一家人的生计啊!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市场上那些为了一点钱讨价还价的场景,也许不谙世事的我会觉得这有点多此一举,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酸岂是我所能亲身体会的。米贩的强硬态度,母亲的寸步不让,“我”的盘算显得这般矛盾,格格不入。连人也是个矛盾体,但是我们却总是得去适应,去改变。

生活不易,人需要努力,在前行中期盼着与幸福相遇。就像宫崎骏所说:“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加幸福。”今天生活富足的我们更不忘记那些苦难的日子,要珍惜现在富足的生活,继续奋斗,开创更好的未来。尼采说过:“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不会忘记,疼痛是本能的,是维持记忆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