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長安城是如何解決數百萬人的供水問題的呢?

承德露露


唐長安城很大,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據估算,在鼎盛時期,長安城裡的居民、軍隊、商人、宮廷人員等等,總數超過一百萬。按照今天的標準,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城市人口的日常飲食供應在今天尚且是個問題,在古代也不例外。

很多熟悉西安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一句話——八水繞長安。

在西安市周圍其實分佈著多條自然河道,在近現代仍然為西安市的供水出力。

根據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成果,唐代長安城裡的居民用水,主要依靠自然河流與人工水利來提供。


我們首先還是得簡單追溯一下唐長安城的歷史,它的誕生,跟水密切相關呢。

這座古城始建於隋。在它的西北方,是漢朝至北朝時期的長安城。

楊堅取代北周之後,決心重新建一座新城。這裡面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長安城由於使用太久,汙染嚴重,水質變差,不再適合飲用了。

於是隋文帝楊堅下令,讓宇文愷規劃設計一座新城。建成以後將其命名為“大興城”,這是因為楊堅曾經擔任過大興公的緣故。

宇文愷在設計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京城人口眾多,因此選址的時候一是注重地勢平坦、幅員廣闊,二就是對供水專門有所關注。

長安城的供水來源主要有三:

  • 1.東邊的龍首渠
  • 2.東南的黃渠
  • 3.西邊的漕渠

這些渠道都是從長安城周圍的自然河道中引出來的。

其中,龍首渠的水向北流入長安城,主要供宮廷使用。唐代宮廷裡的太液池、龍首池,都由龍首渠供水。

(大明宮遺址公園)

黃渠的水向北流入曲江池。這裡在當時是風景名勝之地,達官貴人常常在此遊玩。文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了無數篇作品。

(今日曲江池)

漕渠之水進城後一分為二,一部分流向西市,另一部分流入大內。

(大唐西市)


只有這些河道、水渠當然是不夠的。長安城裡還有許多水井。

考古人員曾經在唐代的皇宮內院以及居民聚居區中發掘過多座水井,唐代文獻中也有不少關於水井的記載。水井距離近,而且水質比水渠裡的要好很多,是最重要的日常飲水來源。

考古發現的唐代水井比較講究,在井壁四周往往還用青磚圍砌起來,而且分佈地比較密集。


朱超:《隋唐長安城給排水系統研究》,西北大學,2010


考古軍中馬前卒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古代繁華的長安城如何解決百萬人用水呢,下面就聽小編我一一道來。

其一:

長安城的水源條件,可以說非常豐富,本身就號稱“八水繞長安”。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

隋朝在修建長安城的前身“大興城”時,就依託周邊八條水脈,開鑿了“龍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三條運河。運河的開通對長安城來說是一件幸事,在當時它不僅能夠帶動經濟的發展,也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

其二:

唐朝建國後,又開鑿了黃渠和漕渠,整個長安城裡,就有五條水渠貫通。這五條水聚的供水量可想而知。

在當時,我們都知道每一條主幹水渠,又分成了若干條支流。這樣整個長安城,就成了一個空前水網縱橫的城市。城市離不開水,交通離不開水,人更離不開水。

無論從皇城園林還是到各個市坊,我們都能看到水流踹急的水渠。這強大供水條件,為之前中國各類城市未見。

其三:

除了水渠外,長安城的井水也非常發達,各個裡坊裡都有水井。長安市民的日常飲水,主要還是以井水為主。而且在當時的長安城裡,主要的宮殿周圍,也都水井遍佈,除了提供飲水外,也有消防應急作用。

如果說水渠和井水,還都屬於古代城市的常見設置,那麼長安城更有另一個獨家供水模式:湖泊。四通八達的長安水渠,也令許多水流匯聚起來,形成大的湖泊,比如芙蓉園的曲江池和大明宮的太液池,在唐朝題材的影視劇裡都是熟臉,卻也是唐代長安城重要的供水依靠。


夜長安繁華至極、晨鐘暮鼓、美麗不可方物。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歷史、熱愛文字的人,一定要去長安看一看,看一看那裡的古城牆,體會歷史中的滄桑和時光裡的故事。去過長安的人都知道:每一個文人都對長安古城都有著一段特殊的感情。


時光書簡

以史為鑑,為你講述時光裡的故事


用戶58547133614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都城是長安,當時的長安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而唐長安城鼎盛時期,長安城常住人口達到185萬,其中流動人口就有51萬之多。而養活這麼多人,必須需要的就是水源。那麼唐朝是怎麼解決長安城內百萬人的供水問題呢?



眾所周知,一般城池的選址都離不開水源,更不用說像長安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而長安就是建立在一個水渠縱橫的水網地帶。從隋朝修建長安城開始,就依託周邊8條水脈,開鑿了“龍首渠”“清明渠”“永安渠”3條運河。唐朝建立後,又開鑿了黃渠和漕渠,整個長安城中,有這五條水渠貫通。而每一條主幹水渠,又會分成若干條支流。這樣整個長安城,就成了一個水網縱橫的城市。這強大供水條件,為之前中國各類城市未見。 



除了水渠外,長安城的井水也十分發達,各個裡坊裡都有水井。而長安市民的日常用水,主要還是以井水為主。而且在當時的長安城裡水井遍佈,除了提供飲水外,也有消防應急作用。



水網縱橫的水渠,加上家家都有水井,百萬人口規模的大唐都城長安,就這樣成功解決供水問題,拔地而起為古代東方世界最為繁華的大都會。


李哥講史



上圖可知唐長安城的位置,八水繞長安,名符其實。

古代沒有現在的技術,修建城池必須考慮天時地利。

唐長安城是以隋大興城的基礎上建起來的。比起其它朝代的長安城,唐長安城規模巨大,而且位於八水中央。城池建好之後,修建漕河,將渭水,交水,滻水等通過長安城接續起來,這樣不僅能為長安城供水,還能加強長安城的運輸能力。在長安城內,也有曲江池等蓄水地。不僅能蓄水,還是一道優美的風景。

唐長安城最興旺的時候常住人口有上百萬。除了上述的引河水入城,還有就是打井。

我國先民打井的技術非常先進。有著一整套流程和方法。

而且長安城內不光進水,他的排水系統也非常完善,長安城內縱橫交錯地分佈著深一達一米的地下水溝用於排水。

各種生活條件完全能滿足上百萬人的需求。

事實上,唐長安城可以說是古代世界第一都了。面積達84平方千米。是漢長安城的兩倍餘,是明清北京城的1.5倍。是君士坦丁堡的7倍。就算和今天的西安市比,也小不了多少。


守仁讀仁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關中不光有青山,亦有浩浩綠水;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解決城市的給水問題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三大措施:開渠,挖井,造池。古長安八帶之水環交,並非缺乏水資源的城市。經隋唐兩朝引流濟市,大興水利,合理規劃,完美佈局;智慧地解決了百萬人口的給排水難題,在歷史上創造了不朽的奇蹟。



值得指出的是,唐後期長安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糧食的產出已不能滿足數百萬人口的需求;只好將經濟重心逐漸的向洛陽偏移;東都的興建也是形勢使然不得不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